建校之初,學校特意在校園道路兩旁栽下了許多桃樹和李樹,有著“桃李滿天下”的寓意。三年過去了,桃樹和李樹漸漸長大,結出了誘人的果實💆🏻♂️。學生們實在受不了誘惑,就順手摘幾個玩玩;有時候🧏🏽♀️🦸🏿♂️,教師們也會摘幾個嘗嘗;食堂的員工看桃李長勢喜人🤸🏻,會摘一袋回家🧙🏻♂️。
這可急壞了學校管理人員🧑⚕️,一道禁令下去💇🏽♀️:師生員工禁止采摘桃李👨🦱🏋️♀️。一段時間後,師生們眼巴巴地看著桃李成熟掉落在地上🤌,心裏不是滋味🟩。
又是一年桃李季🧏🏻。溫暖的午後,總有學生圍著桃李樹說笑,甚是歡喜。學生們把桃樹上的桃子都摸得鋥亮;教師們也開始在朋友圈曬桃李,看得人眼饞🧑🏻⚖️🛡。面對誘人的桃李⁉️,固然不能隨意采摘,但任由它們落地被踩踏卻也是很可惜🙍♂️。
走在校園裏▪️,我反復想起種桃李樹的初衷📠。今天😹,我們看到的是校園裏桃李樹的碩果累累;未來→🐽,我們最期盼的是學生能夠學有所成🦖,“桃李”遍天下🏍。如此🧖🏻,我們為何不讓未來的“桃李”們自己來守護桃李的果實😆,一道分享豐收的喜悅呢?
於是🈵,我和學校教師開始設計基於學生的“桃李節”活動🖐🏻🧔🏼♀️。國旗下講話🤳,“桃李節”的創意在師生中熱議,一場愛桃李的活動就此展開🥷🏿:認領桃李—護桃李行動—采摘桃李—分享故事,師生們熱火朝天地“愛”起了桃李。
四年級的數學實踐拓展班,主動承擔了桃李樹的認領、統計工作,對桃李樹進行編號和記錄❓,畫圖、列表🌇、拍照、對比,將數據和結論在晨會上向全校師生發布🤞🏼。接著🐈⬛,各中隊抓鬮認領樹木,給桃李樹掛牌,再培訓上崗,開展“護桃李行動”。
學生們把果子數得門兒清。有的學生一早發現好幾個桃子被啃了,直喊“有賊”🧝,後來經過觀察比較☮️,發現是小鳥啄的🪆,才肯罷休;有的學生發現桃子掉了,捧起桃子輾轉找到相應班主任要“還”桃;還有個班級認領到的桃樹上只結了一個桃子,學生很失望,班主任想盡辦法靈活教育✬🧑🏼🚀:“多有愛的桃樹呀,全部的營養都給了這一個寶寶!我們一定要精心守護它!”在學生們眼裏,這一個桃子就是他們愛的全部。
“護桃李行動”持續進行🍠🦻🏽。學生們自主排班👩🏼🔬,輪流站崗,認真的勁頭讓人感動。他們把護桃李的過程🧑🏼🔧、心中的想法都記錄在心情日記中:“如果我們護桃有功🧜🏽♂️,校長真的會給我們發桃子嗎”“那個最可愛的桃子,臉越來越紅了,我每天午飯後都要去看看它”“我就想帶回家分給爸媽吃👱🏽♂️,讓他們也嘗嘗咱們校園的桃子”……
摘果這天🤏🏼,天氣晴好,師生們請來了家長代表共同采摘。校園裏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場面其樂融融。采摘後,學生們回班評選“最美桃李”。各小隊分到一袋果實💂🏿♀️,看看👨🎨、摸摸👮🏼🤞🏻,選出最美果實,再由少先隊大隊部組織舉辦“曬桃李會”🚽,為最美果實貼小紅花。在接下來的集會上🧑🏻⚕️,校長講述師生護桃李的故事🧙🏿,娓娓道來👩🏻⚖️,喚醒學生們心中濃濃的愛校之情。師生共吃桃李,為校園“桃李節”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回顧整個過程👸🏽,教師生成了自己的想法:明年,我們可以做一個“桃李滿天下”的全科課程!融多個學科於一體,將“桃李節”設計成科學認知、數學統計🧑🏻🔧、語言文字、音樂鑒賞🏑、繪畫表達、品行修養等微課程🧘🏽。的確,鮮活的校園生活就是身邊最好的課程💢,順應學生內心成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英國教育理論家懷特海先生曾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展之路。”就像這個愛桃護李的教育🤷🏿♂️😣,禁止采摘是一種方式🏄🏿,守護分享也是一種方式🐴,無疑後一種方式更值得稱道👨🏻🔬。“禁止”是堵,就像法律底線不能觸碰👨💻;“分享”是疏👨🏿🏭,以內心真善美被激發而實現道德引領✅。從禁止到分享👱🏻,教育思維上發生著轉變,讓道德真正以兒童的方式進入學生的心裏,最終實現學生自我的道德發展⛩💇♂️。
反思學校教育,還是“管”得多😏,“育”得少👩🏼🍼。潤物無聲的教育需要靠學校德育的美好理念去引領,以多元評價去引領學生自我發展。從孩子們身邊的情境出發,能激發他們自我教育和內心真善美的實踐,更能夠生成教育的生命力與原動力🧑🦽➡️。這🏊🏿♂️,難道不正是教育的初心嗎🦼?(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