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新學期快點到來🫥,到時就有大哥哥大姐姐輔導我的功課了。”剛放寒假,廣西梧州市大東路小學三年級學生郭錦麗就迫不及待地期盼著開學了。
原來🧘🏼♀️,梧州學院與梧州市諸多社區聯合在周末開辦“愛心助學班”,免費輔導中小學生功課,讓他們較快提高了成績😠。“愛心助學班”從2007年開辦至今,由1個社區發展到11個社區和學校👩🏼🌾,免費輔導中小學生1.6萬人次,參加義務支教接力的大學生超過1.5萬人😓⌨️,周末參加助學班成了大學生們與孩子們的美好約定👨🏻✈️。
愛心的凝聚
在“愛心助學班”成立之前,梧州學院的大學生誌願者已經自發活躍在梧州市各個社區、街道開展義務支教活動,但分布比較零散🦊,開展活動缺乏規律⛹🏿♂️。2007年,梧州市萬秀區殘聯肢殘人協會主席李國楹便牽頭聯系社區🦹♀️,依托社區辦公和會議場所,開辦了周末“愛心助學班”。
當年首個“愛心助學班”在河東城區賀院社區開班,第一天就迎來了38名貧困家庭的中小學生👈🏿。梧州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的大學生誌願者成為首批“老師”🫶🏽👩🏿💻,他們利用周末時間,前來義務輔導學生們的課程和課外作業👴🏽🐆,也通過實驗活動教他們一些科學知識👨🎨,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社區工作人員紛紛幫助宣傳,讓有需要🚡、有意願的家長帶子女過來接受輔導🤳🏽🧑🏿🏭。
如今11年過去了,“愛心助學班”早已走出賀院社區♟,走進了桂北社區🚘💅、上沖社區👱🏼♂️💹、東正社區、雲蓋路小學……覆蓋梧州市9個社區和2所小學🤸♀️,每逢周末都同時有100多名中小學生在不同的支教點接受輔導🚿。
愛心的接力
“愛心助學班”的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單親或殘疾人家庭,由於其家長忙於生計或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沒有余力輔導孩子,導致孩子成績不理想🛄⏮。“利用社區‘愛心助學班’輔導中小學生,既能提高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也為這些家庭解決了無暇照顧小孩的實際困難。”李國楹說🧨👩🏽🦱。
現就讀於湖北大學二年級的梁嘉琪😔,母親忙於做家政工作🏊♂️,父親是一名保安,文化水平都不高,不能輔導她的功課。梁嘉琪小學期間,一直參加“愛心助學班”學習,成績穩步上升,後來順利考上了大學。“我在助學班學到了很多知識和很好的學習方法🎸,為學業打下了堅實基礎👩🏼🏫。”梁嘉琪說🤲🏽。
家住梧州市河東城區的姚誌文、姚依婷堂兄妹倆,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二8年間🏸,每學期周末都在雲龍社區“愛心助學班”接受輔導🪩。2016年,兄妹倆一同考上南寧職業學院。姚依婷的父親姚錦新激動地說:“女兒參加‘愛心助學班’後,學習和性格都有了很大改變。真心感謝那些充滿愛心的大學生們。”
11年來🤹🏽♂️,大學生們自覺將愛心“接力棒”一屆一屆地傳遞下去👆🏽。通過“愛心助學班”學習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除了考上大學外📦,不少當初成績並不突出的學生經過輔導後,順利考上了市重點高中👮🏽,並在高中擔任班幹部等🛻🫄🏻。
愛心的收獲
通過支教,大學生誌願者也得到了自己的收獲。連續3年參加支教的製藥工程專業學生陸中林說:“給孩子們帶來知識與快樂讓我很有成就感👩🏿💻,支教也培養了我的耐心,讓我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雲龍社區原黨支部書記陳裕萍看著“愛心助學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送走一批又一批孩子,她說:“‘愛心助學班’就像一個大家庭🐠💃🏿,讓大學生與中小學生在這裏相聚相識成為朋友,彼此都收獲了成長。”
“愛心助學班”也匯聚了社會力量和各界愛心🤰,帶動了許多人加入公益服務行列。殘疾人關潔添將社會人士捐給其女兒治病剩余的4000元善款捐給助學班🐝,用於日常開支;梧州市珍寶巴士有限公司贊助誌願者免費乘坐公交車;桂香苑食品有限公司為誌願者們購買6000多元的服裝;社區安排專人周末值班幫助協調工作……
“當眾人的點滴愛心被調動起來形成一股力量🏔,或許這才是大學生誌願者們堅持接力11年開展‘愛心助學班’的更大動力。”梧州學院黨委書記唐平秋說,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可以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通過長期💕、持續的愛心支教行動,讓大學生自覺服務社會😜,養成無私奉獻🤞🏻、回饋社會的品行和情操。“我為這些孩子感到驕傲👱🏼♀️!”(新聞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