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發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次提出凝練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學習該學科課程後應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小學寒假啟幕,對於學校來說🦅,寒假作業的布置也是一次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契機。如何讓學生的寒假更有意義,成了校長和教師關註的焦點🧕🏽👨🏿🔬。在許多人的記憶中🛫,寒假是寫不完的日記🟨、寒假練習冊,上不完的培訓班……可是🔦,這裏幾所學校的寒假作業可不一般,沒有苦哈哈的“題海”和“補習”🏊。一份看似簡單的寒假作業裏,門道可不少,處處接地氣。
倡導立體閱讀
帶上名著去旅行
這個寒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人大附中)給高一年級學生的寒假作業是“帶上名著去旅行”👩🏿🌾,包括帶上《紅樓夢》去南京、帶上《聽聽那冷雨》去臺灣👴、帶上《文化苦旅》去月牙泉、帶上《呐喊》去紹興🐤、帶上《京味兒》遊北京、帶上《平凡的世界》去延安等15本推薦閱讀書目和旅行地👸,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取🧑🏿💻。
人大附中學生王君睿對杜甫的詩格外感興趣🙋♂️,寒假剛開始⛹🏼♂️,就已經讀完了馮至《杜甫傳》中“隴右的邊警與艱險的山川”和“成都草堂”兩個章節𓀘,又把自己曾經背過的杜甫詩歌重溫了一下🏨。“我期待在杜甫草堂漫步,體悟工部不朽的妙筆,追尋詩聖憂國憂民的情懷……”王君睿說🧑🎨,這個假期,他將帶上《杜甫詩選》去四川成都,踏上杜甫曾艱辛生活四年多的這座悠悠老城,品讀他在蜀地書寫的百首詩歌📞。
另一名學生馬紓顏則選擇帶上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去臺灣。她說:“余光中先生的作品既不過於晦澀難懂🌨,又能在文學之美上觸發熱愛與感動👨🏻🦽➡️。他的作品與臺灣這片土地是那樣緊緊地嵌合,濃濃淡淡的愁緒正需要在這片土地上感受🧳。”
人大附中高一語文組備課組組長王彩雲認為,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生命體驗與人生思考的交流碰撞,是讀者對作品的二次創作👨🏻🎨,也是作品的最終完成✉️。帶上名著去旅行,可以營造“現場感”↔️,以一種和作者“同空間”的姿態去探尋,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常常可以讓閱讀變得更立體、更豐厚🥛。
“我國自古就有遊學🍢、壯遊的傳統,今天年輕學子走出課堂走向廣闊天地是一種增長見聞、陶冶性情的途徑。”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說🙃,這也是學校語文組“構建中學生的文化地圖”課題😡,將閱讀、行走、思考、寫作打通,實施立體教學的一種新探索🥗🧗🏼。
對接高考改革
關註體驗和研究性學習
浙江是全國首批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省份之一,新高考方案出爐,還給考生“7選3”的選考自主權。這意味著,學生們要盡早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點和專業傾向,並據此確定選考科目🐬。
基於此種考慮,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以下簡稱衢州一中)將高一年級的寒假作業確定為“職業體驗”🚥,主要包括:崗位體驗🧔🏻♀️💘、職業人物訪談、撰寫體驗報告等三項內容,這也是學校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衢州一中學生葉子駿從小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外交官🧑✈️。寒假第一天🏐,他就獨自一人去衢州市外事和僑務辦公室“求職”,並獲得通過🤽🏽♀️。“對於即將到來的職業體驗🍻,我非常期待。”葉子駿說🚴🏿。“讓學生直接體驗相關工作,對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品格的形成大有裨益。”衢州一中校長徐衍昌說👮🏻♂️🧑🏿🎓,現在的高中生中獨生子女多,參加勞動的機會少,非常需要補上“勞動”這一課。
同為浙江的高中學校🥤🫸🏿,浙江省江山中學(以下簡稱江山中學)卻將學生的寒假作業確立為“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寒假期間自己組建研究團隊,自主申報和完成一項小課題研究。
2010年,江山市大陳村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登上央視全國村歌總決賽的舞臺,從此大陳村一唱成名。如今,四面八方的遊客慕名而來,村裏成立了旅遊公司,發展民宿經濟,村民人均年收入大幅增加。江山中學學生姜雨瀟一直關註著這一現象。寒假前,她與班上同學一起申報了小課題項目《中國鄉村好聲音——探究村歌文化的影響》。“村歌文化興起的條件是什麽?它對鄉村文化建設有哪些影響?對其他地區有些什麽借鑒意義👾🧙🏻?這些都是我們急切想知道的。”姜雨瀟和同學將用一周的時間在大陳村蹲點調查,並在開學後提交研究報告。
“新高考背景下的綜合素質評價特別註重同學們的學習經歷和體驗,尤其關註高中生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形式𓀙。”江山中學校長夏飛華說。
創新裝備管理
把作業和裝備一起帶回家
“我這裏還有一套架子鼓沒有借走,有沒有學生要借的🤷♂️?”“顯微鏡還有5臺,要借的抓緊了哈”“平板電腦已經出借完畢,請告訴學生不要再申請了”……寒假前夕,浙江師範大學附屬白雲學校(以下簡稱白雲學校)的教師微信群異常熱鬧🤜🏻。
“我們學校的器材室,快被‘搬’空了!”學校負責此項工作的副校長陳紅梅說🔡,只要學生有興趣🫑🌔,自己寫個申請🥲,學校同意後就可以把實驗🧑🏻🌾、文體器材、平板電腦寒假裏帶回家使用➗。學校的這項規定👩🏽🍳,也成了學生們的寒假作業。
帶走樂器的,開學至少要學會演奏一首曲子;帶走顯微鏡的,要把實踐成果呈現出來。每一名借器材的學生都要交一張《教育裝備“帶回家”申請書》🚣♂️👁🗨。在申請書後面👩🏻⚕️,還附有友情提示🫱🏽:“小朋友們,歡迎你帶我回家哦,帶我需要註意以下幾點哦🧛🏿:帶我回家,需要提出申請👨🏿🍳,並準時歸還哦;帶我回家💞,請你愛護我,並好好利用我🕵🏼♂️,不要讓我天天‘睡懶覺’哦;如果我不幸‘丟失’,或者‘受傷’了🕺,你要照價賠償🙇🏻🕙;回校後💣,我們一起上臺展示吧🤱🏿🏄🏻♂️!”
在學生領取器材時,教師還要向學生介紹使用方法和註意事項🤏,以學生所借器材進行分類,專業教師分別組建QQ群🧑🏼⚖️,假期教師接受學生咨詢,提供及時的使用指導👩🏿⚖️。
“假期正是學生培養興趣的好時機,而教育裝備也處於閑置狀態。在寒假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學校允許學生把各類教育裝備借回家使用🍍。”白雲學校校長葉海濤說,學生有意向借器材回家,表明有興趣學🥸、願意學,這種主動學習的狀態🐞,遠比教師苦口婆心的教育要好得多。對於許多農村學生和困難學生家庭來說,許多器材無力添置,學生心裏有期望,就從學校借回家,這也是對家庭困難學生的一份呵護。
重拾親情年味
留一份彌補情感的作業
剛放寒假🕥,浙江省江山實驗小學的學生王藝就“黏”著爺爺,請爺爺教他踢毽子、滾鐵環、打陀螺。“以前放假回家🪸,他跟我說不了幾句話,這幾天我們祖孫倆可算玩到一起去了💆🏼♂️。”王藝爺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大年三十晚上⚇,他們全家還要舉行踢毽子比賽🕌。王藝的這一變化💇,得益於學校布置的特殊寒假作業:學生假期要學會踢毽子、打陀螺🛀🏼、滾鐵環、跳橡皮筋等傳統遊戲,下學期開學將開展這些項目的比賽。
“現在的學生在家裏跟長輩少有共同語言🤏🏽,交流少了🤾🏼♀️,看電視、打遊戲的多了,我們設計的這些遊戲項目都是這些孩子父輩、爺爺輩小時候玩過的💂🏿♀️,而且玩具可以就地取材8️⃣,自己製作🍈。”江山實驗小學校長楊根法說🧔🏽,小孩和家長通過這類遊戲有了交流互動的載體,親情年味自然就更濃了。
湖南省華容縣城興小學(以下簡稱城興小學)400余名學生中👨🏼✈️,留守兒童占到30%✹。大部分的家長都是進城務工人員,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極為有限🛗,有的孩子不理解父母,在父母回家後疏遠父母🏄♂️,與父母有隔閡🥑。於是,“感受親情、感恩父母”就成為孩子們寒假作業的主題:給父母寫一封信;與父母一起包餃子☠️;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寫親情日記,記錄與父母相處的日子。“讓這些孩子主動與父母交流🧑🏼🦳,用心感受父母的關愛👬🏻,這對於彌補與父母情感隔膜和學生健康成長是極為有益的。”城興小學校長羅勇說🫷🏻。(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