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小別離》播出時,原著小說作者魯引弓正在加拿大多倫多,連著3個星期,每天晚上12點鐘以後,他都能接到國內打來的鋪天蓋地的電話。“沒有人跟我談小說📅,也沒人跟我討論黃磊演得好還是海清演得好,95%以上的問題是問我,你覺得孩子到底要不要送出國🌍。”魯引弓說👨🏽🎨,“家長的問題都非常現實🤸🏼♂️,希望得到方法論,可我給不了答案🚔。”
《小別離》講的是中考焦慮,而現實中,升學的焦慮已經大大提前了。日前☁️,花城出版社出版魯引弓新書《小舍得》,書中主人公面臨著孩子幼升小、小升初的麻煩。書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比搶跑還關鍵的🐗,是搶跑道,否則你跑到哪兒去了都不知道🕵️。”
其他人都在往前走🔜🧛🏽♀️,你不補就跟不上,永遠跟不上
在魯引弓居住的杭州一個小區,每到晚上,很多窗子裏會飄出媽媽大聲督促小孩子做作業的聲音;魯引弓見過不止一次📖,爸爸媽媽打著手電到樓下來找書包、作業本。“為什麽🛌?肯定是之前一生氣,把書包作業本從窗口丟出來了,但明天要上學的🤥👩🏽🔧,還得找回來🙅🏻♂️。”
《小舍得》的主人公原型就是魯引弓的一個朋友,她是一家電視臺的高管🧑🧑🧒🧒。作為一個媽媽本能就很心疼孩子👨🏿🦲,她知道應該給孩子留出玩耍的時間。最初是如何進入奧數這個怪圈的,那要從孩子念小學三年級時,數學老師打來的一個電話說起。
老師告訴她:“你的女兒考得不錯,題目都會做,但我發現🫃,她肯定沒在外面學過的。”媽媽不以為意,但在女兒四年級時🧟♂️💋,數學成績一下子跌到全班30多名。媽媽嚇著了,去學校找老師了解情況。老師把她帶到班級,讓班裏在外面補課的同學站起來👍🏿,結果😡#️⃣,坐著沒動的只有十來個學生,30多個學生都站起來了。
當這位媽媽心急火燎去給女兒報班時👩🏽🎨,卻發現根本報不上,其他家長責問她:“你怎麽現在才去報,之前在打瞌睡嗎?”如果不學會怎麽樣,身邊所有人都告訴她🙎🏽♂️:“其他人都在往前走🧑🏻🤝🧑🏻,你們永遠跟不上了🙊。”
中國心理學會秘書長🫳🏻、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羅勁認為,參加奧數班就是一個悖論:第一,當一個家長決定讓孩子進奧數班的時候,就不只是他一個家庭的事了🏈⛳️,而是整個生存競爭體系的規則發生了變化——一個孩子進🙏🏻,所有孩子都得進;第二,這個體系中的所有人都是痛苦的;第三,所有人緩解痛苦的方式是🪞,你家孩子學一個小時,我就學倆小時——競爭體系進一步惡化。
所以🍴,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怕學霸能耐大,就怕學霸放暑假”,因為孩子一放暑假就去上補習班⤴️,學得更狠。
魯引弓前兩天轉發了韓寒的微博文章《我所理解的教育》🥲,裏面有這樣一段話🧝🏽:“而且最終你會發現,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人家也很努力,人家起跑的時候就有渦輪增壓,你一直在自然吸氣……所以,趁現在🕣🥄,大家都自然吸氣,別人至多有些山寨改裝🧕🏼,你趕緊多吸幾口🧭,讓自己排量大一些吧。”
當年韓寒的退學,仿佛讓人看到了一條不同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道路💲,但20年後🎛,他又為他的同齡人、當年以他為偶像如今為人父母的讀者,作出了幡然醒悟的諄諄教誨。
那篇文章的最後,當年的“退學少年”韓寒提出了建議:“學校和高考是基本最公平和最有效率的,你要是普通家庭,更應該感謝和遵循💻。”“每當你覺得驕傲自滿時,就去幫正在上小學的孩子輔導一下作業吧🐇,你會寧願復讀十年的。”
在《小舍得》的結尾😒,爸爸帶著兩個孩子去了海邊,媽媽也跟隨而去。但度完假呢?他們還是要回來的,還是要回到這個競爭體系💆♀️。
房地產接了“就近入學”的盤,補習班接了“民辦學校”的盤
除了補習班的火爆💇🏽👩🦼➡️,《小舍得》中也寫到了“民辦學校的第二春”。
魯引弓認為,民辦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解決教育公平,當動輒十幾萬幾十萬元一平方米的學區房成了奢侈品,交一點學費就能念質量不錯的民辦學校似乎是件好事🧗🖖。然而,當民辦學校同樣要篩選生源,局勢就又變得殘酷了。
很多老師對魯引弓說🎶,往往一個暑假過後,就會發現一些同事被民辦學校挖走了,升學的時候🎍,前15名學生基本也被民辦學校訂走了。“讀書要講環境的🙆🏽♀️,於是家長就千方百計讓孩子上民辦。”
小說中的父母為了讓大女兒能上民辦初中,小兒子能上民辦小學🐚,動用了各種手段🦬,報培訓班💅🏻🌬、找關系、假離婚,為了拍一段家庭錄像還要借用朋友家的別墅做背景。連還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有各種班可供挑選:普通的語數英🙅🏿♂️,還有“邏輯訓練班”“情商班”“趣味知識班”“面談訓練班”……而在面試環節➝,書中的民辦小學不僅堅決不招小胖子,連家長是胖子的小孩也不要——這個橋段來源於一家民辦學校的真實新聞🏋️。
魯引弓說:“為了減負,有了就近入學的政策,沒想到這個問題被房地產接盤了,有了學區房,家長壓力更大了。這時候民辦學校出來了💇🏼♀️,結果又被補習班接盤了🎙🤌🏽。我們的下一代是補課的一代,那肯定是不正常的。”
魯引弓在高中采訪時,一個數學教師跟他說✌🏼:“整個高三年級🤙🏼,真正開心地笑的👥,基本沒有。從小學補課補到高中,主意都是爸爸媽媽拿的👩🏼🍳,孩子對數學💆🏼♀️、科學,對一切要考試的東西都沒有一點興趣。”
“為什麽大家要競爭🕵🏻♀️,無非是為了上好中學、好大學🗞,但好學校就這麽幾所。如果國家有更多發展體系和多元的價值體系,比如德國,中學後可以學技工,照樣工作收入都不錯🙎,那我們也許就會有另一種選擇了。”羅勁說❔。
一些學生的最大快樂,是把別人家的孩子比下去了
羅勁和同事們最近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通過測驗找到了一批自認熱愛學習的人,然後用核磁共振掃描他們的大腦👷🏼♂️,看他們在學習的時候是不是真的快樂。結果發現,他們在學習的時候,其實大腦是痛苦的。那什麽時候是快樂的🌑🏣?當他們得知自己的成績比別人好的時候。
“對我們的學生而言✡︎,最大的快樂🦸🏽♂️,就是把別人家的孩子比下去了,這就背離了學習本身的目的。中考、高考等考試體系,其實是為了教育的公平,但如果這成了唯一的目標,就是荒謬的。”羅勁說,美國科學雜誌有一個發現🤭,中國學生的物理知識基本是八九十分的水平🧪,而美國學生的平均水平只有四五十分👩🏭,但在做物理推論和創造性思維時⛽️,兩個國家一樣好。“這說明我們學了這麽多知識🗄👩🏼🎨,它沒有轉化成智慧👨🏼⚖️,而是轉化成了考試能力📪。”
有很多案例證明,明顯有數學天賦的孩子😣,上完奧數班後👩👧,表示“看見數學就想吐”,“這輩子再也不想學數學了”。“這就像以前點心鋪的老板怕小夥計偷吃🤏🏼,怎麽辦🛜👏🏼,就讓小夥計頭一個星期啥都不吃就吃點心,吃完這一個星期📱,一輩子都不想吃了,更不會偷吃了。現在奧數班的效果就是這個,好像生怕孩子愛上數學。”羅勁說,“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現象,中國未來的大師可能就這麽毀掉了。”
魯引弓的“中國教育四重奏”,第一本《小別離》講中考,這一本《小舍得》講幼升小👴🏻😝、小升初;接下來的《小歡喜》講的是高考👨💼,電視劇將於今年4月開機;前三本都是講升學,最後一本《小痛愛》將講述人格教育✅。
魯引弓很喜歡《小舍得》結尾爸爸的話💃🏼。爸爸指著那片大海和天空對孩子說✏️:“有沒有發現🧑🏼⚖️,人在這裏就很小,是不是👇?小得像一個點,而我們每天擔心的那些事,就更小了,而試卷上比別人少的1分、2分,就是更小更小的一點一點了……”
“所以,得和失其實是有坐標的,就看你選擇什麽坐標5️⃣。你如果選擇和別人比🍶,這個結果永遠滿足不了👤,但如果把參照拉到這樣的空間,你會覺得那就是一點點。”魯引弓說,“小說沒有提供方法論,也沒有提供安慰✴️,就是給你透透氣👩🍳🧇,一個深呼吸💃🏼。但如果我們心底還有一念溫柔🚯,知道快樂有多重要,教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就不會失控了🧖♀️。”(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