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科學的時候,總覺得它很高深,離我們的生活很遠🐉,所以需要普及;教育離我們很近,我們覺得都懂,而恰恰越是離我們近的東西✊🏻,往往我們越是不了解6️⃣,正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現在🔁,全社會的教育焦慮、內卷⏭、躺平等系列問題,都與教育科普不到位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很多教育學家認為的常識性問題並沒有成為社會的共識💂🏽,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家長們為什麽那麽焦慮?因為家長們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都希望孩子是第一名,可是科學告訴我們第一名只有一個。所以與其去追求第一名,不如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正如我一直在講的,“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素質比分數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這些都是在教育理論界已經解決了的問題,也是相關研究已經證明了的結論⛹🏻♀️。但是整個社會並沒有形成共識,所以很多父母對孩子總是抱有過高的期待,都希望孩子去實現自己曾經沒有實現的夢想🧚🏿,幫助大人們去圓夢。這說明,教育科普顯得尤其重要🤾🏻。然而🙇🏻🐭,這麽多年來我們並沒有認真做好教育科普,甚至在教育界內部教育理論家與一線教師之間也有一條無形的鴻溝。如何把教育常識變成社會共識⛔🛅?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強專業的力量。教育科普需要真正的專家、專業的立場。普及不能離開科學本身👩🏿🎤,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偽科學和反科學。這種情況非常普遍👨🦱,比如家庭教育市場中的許多圖書,其中有很多從理念便是錯的,更像是成功學的一套思路。因此💇🏼♀️,專家的立場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是專家如何去言說也是一個問題。前年我寫了一本小書《每朵烏雲背後都有陽光》,上市不到一個星期第一版就賣完了🥠🧀。我的另一本書《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到現在已經是20多次印刷。教育理論界的書賣得這麽好的並不多見,主要是因為我刻意地、努力地去講故事🕠,特意用老百姓能夠看得懂的話來言說👨🏼⚖️。我在寫作的時候就在思考如何讓這個理念讓大家所理解、向往↪️👳🏼♂️。因此,必須用最通俗的方式、最能夠讓老百姓接受的方式和話語去寫。其實,在20年前我在做新教育的時候就受到了一個很大的啟發🥘🏮。當時我看過一本管理學家德魯克的書🏄🏼♀️,他說作為一個學者出多少書、有多少理論並沒有多大意義,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走進人們的生活🐷,能不能改變人們的生活。那如何改變生活和走進生活?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科學普及的道路👩🏿🔬,讓更多的人能夠用科學的方法去實踐☝🏽,那麽你就要用大家能夠接受的話語方式。我在2000年出版的書《我的教育理想》至今已經印刷了60多次,但依然受到一線中小學教師的歡迎。自此♎️,我便明白了教育可以是很溫暖的🫂,可以是和大家走得很近的🤮。
第二,加強榜樣的力量。教育科普需要普通的榜樣🧛🏿♀️、草根的故事🎍。做科學普及一定要講故事🏪,樹立草根的、民間的榜樣。當前我們樹立的榜樣絕大部分離我們很遠,一般的家庭根本無法實現和達到😿,普通人的生活案例太少💇🏻。我們在講故事的時候需要更多地運用最普通的🫸🏻💆🏿♀️、最草根的一線教師的案例,來自生活的案例。
第三🉐,加強媒體的力量。教育科普需要關註社會熱點🏭,及時組織討論🌓。當前,有些媒體尤其是少數自媒體對於教育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甚至有時候在製造焦慮👱♀️、販賣焦慮。媒體通常會選擇故事⏮,但是它不知道怎麽去選擇好故事⛈。這主要是因為媒體的教育素養不夠,而教育專家沒有出現在“教育現場”,沒有直接去給他們講故事👨🏼🦳,所以我們需要專業性的媒體。
20年前,我曾經跟馮驥才先生做過一次比較有深度的交流對話,之後我們想嘗試發起一個全國範圍的教育大討論,但最後沒有實現。其實🤵🏿🦡,我們的教育真的需要開展一場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樣的大討論,搞明白到底什麽是好教育。我覺得唐江澎校長只是開了一個頭🤽🏻♂️,並沒有真正地撬動起來🖕🏿。全社會都應好好地討論到底什麽樣是好教育🤹♀️,到底我們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麽樣的人🎬,應該不應該給孩子童年生活有更大的快樂,應該不應該讓他們做成自己喜歡的事👩🏻🦼?教育的很多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大家一起討論最終達成共識👁。
我認為,學校與家庭攜起手來,媒體與專家攜起手來🤘🏿,可能我們的教育會更加美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育科普的確意義重大🤹🏽🧚,而且任重道遠🖕🏼。
本文內容刊登於《中國教育學刊》2023年第四期,內容以正式出版物為準,圖片來源於包圖網👩👩👦🧑🏻🔧,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教育學刊(ID:zgjy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