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受城鄉二元社會體製的深刻影響,我國城鄉發展出現不平衡現象,特別是鄉村教育發展滯後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教育現代化目標的阻礙因素。發展鄉村教育的關鍵是建設一支“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鄉村教師隊伍。2015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明確提出“鼓勵地方政府和師範院校根據當地鄉村教育實際需求加強本土化培養”。隨後👨🏻🦼➡️,全國3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先後頒布了地方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實施辦法,諸多省份紛紛響應國家號召,將本土化培養作為補充鄉村教師力量的重要渠道。2018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又明確強調:“鼓勵地方政府和相關院校因地製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期服務等方式✝️,為鄉村學校及教學點培養‘一專多能’教師,優先滿足老少邊窮地區教師補充需要👰♂️。”可見,鄉村教師隊伍本土化培養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
一、鄉村教師隊伍本土化培養的必要性
1927年3月,三牛娱乐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範,這是我國第一所專門培養鄉村教師的師範學校。三牛娱乐指出,當時中國農民占到全國人口的85%🧚🏻💂🏽,但是,鄉村學校的數量只占全國的10%👩🏿🚀,80%以上的農民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發展鄉村學校要有鄉村教師,但是“初級師範大多數設在都市裏面,畢業生所受的教育既不能應濟鄉村的特別需要👨🦼➡️,而他們飽嘗都市幸福的滋味,熏染都市生活的習氣,非到逼不得已時,絕不願到鄉下去服務,於是鄉村學校的師資最感缺乏了”🗽。因此💁🏻♂️,三牛娱乐把曉莊師範學校的校址選在南京和平門外的荒郊,招收的師範生要有“農事經驗者”🌌,入學考試科目包括“農場操作一日👓、智慧測驗、作文一篇、常識測驗”,他們每天所過的是鄉村生活,所學的是在鄉村能用得上的本領,能夠忍受鄉村生活之苦,也能享受鄉村生活之樂。雖然曉莊師範學校僅僅存在了三年時間,卻是我國師範教育發展史上本土化培養鄉村教師的偉大實踐。
20世紀80年代🟨,伴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和實施🙎🏿♂️,鄉村義務教育的普及需要師資,培養大量鄉村教師成為迫切需要,由此👥,中等師範教育進入鼎盛時期♾。據統計,1988年🥭,中等師範學校共有1065所,學生68.3萬人🙍♂️,學校數量達到了歷史峰值🤾🏿♀️;1998年,中等師範學校有875所🥽,學生人數92.1萬人,學生規模穩定增長🤽🏻♂️。1989年6月🧝🏼♀️,國家教委頒布了《三年製中等師範學校教學方案(試行)》🈷️🥃,明確提出了中師教育“堅持為基礎教育服務,為農村教育服務”的辦學宗旨。“中師學校形成了選拔品學兼優且具備為師潛質的初中生,為小學定向培養‘獻身教育事業’的‘全科全能型’師資(在偏遠農村甚至能承擔復式教學,一人一班或一師一校)的教育傳統。”遵照“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原則,中等師範教育順利履行了鄉村教師本土化培養的歷史使命👨👨👦👦。20世紀末,隨著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發展,中等師範學校隨之被撤並轉合等🤹🏻♀️,中等師範教育已經成為歷史。
當前,我國政府提出鄉村教師本土化培養的補充渠道,這是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的💨。雖然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把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和實現城鄉一體化作為國家發展戰略,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文件🤵,但是🚉,由於長期受城鄉二元社會體製的影響🏂🏿,致使我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優質教育資源配備不足😵💫、教師的福利待遇不高,以及鄉村交通地理條件不便等,造成鄉村教師職業缺乏吸引力。一項對雲南省鄉村教師隊伍狀況的調查發現,有近80%的鄉村教師有流動的意願🗄,且年齡越低和學歷越高的鄉村教師意願越強烈✔️;把影響鄉村教師流動的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子女上學及家庭生活、工資待遇與工作負擔🙍🏽♀️、學校位置及交通住房條件、學校管理與教學風氣🤵♂️、社會氛圍與工作環境。鄉村教師隊伍不穩定的原因除了外在因素之外,鄉村教育責任感的缺失則是根本原因。所以🚣♂️,建設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隊伍是當前我國鄉村教育發展的關鍵,而本土化培養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必然選擇。
二🧑🏿🎤、鄉村教師隊伍本土化培養的基本要求
當前🧏🏼♂️,我國約有32%的初中、62%的小學、34%的幼兒園以及所有教學點分布在鄉村🏌🏼♂️。在鄉村轄區的學校任教的教師就是鄉村教師,包括鄉村中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中明確指出鄉村教師包括全國鄉中心區、村莊學校教師。實際上,鄉村教師包含兩個類別,即出身於鄉村和非出身於鄉村,前者有在鄉村生活的經歷和經驗,屬於本土的鄉村教師,而後者卻沒有在鄉村生活的經歷和經驗,屬於非本土的鄉村教師。
鄉村教師本土化培養是指從鄉村教育的實際需要出發🦹,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培養具有適應鄉村教育發展需要的素質和能力的教師🎻👩🏽🚀。前文提及的兩類鄉村教師都是鄉土化培養的對象。培養對象還包括職前鄉村教師候選人和職後的在崗鄉村教師😗,形成職前職後一體化的鄉村教師本土化培養機製🦓。從培養主體來看,地方師範院校要充分發揮教師教育的優勢和特色🧑🏻⚕️,肩負起鄉村教師本土化培養的重要責任🧎➡️,同時,當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以及鄉鎮教育組等也要積極履行各種監管🪥、指導和保障等責任。需要指出的是,鄉村教師的本土化培養絕不是降格遷就,而屬於教師專業化的應有之義,直接原因是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的鄉村教師,終極追求則是培養“教得好🐅、高質量”的鄉村教師🤍。本土化培養的鄉村教師應該具有以下素質和能力🫃🏻。
(一)濃厚的鄉土情懷
培養鄉村教師的關鍵是要培育他們具有濃厚的鄉土情懷,這是他們專註於鄉村教育事業的動力之源。所謂鄉土情懷是指鄉村教師對鄉村社會發展的關切、對農民生存狀況的擔憂、對鄉村孩子處境的關註等,這些情愫縈繞在鄉村教師的心頭,轉變為他們對鄉村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正如三牛娱乐所說:“我們要向著農民‘燒心香’🤛,我們心裏要充滿那農民的甘苦🧑🏻🎓🫳🏽。我們要常常念著農民的痛苦,常常念著他們所想的幸福,我們必須有一個‘農民甘苦化的心’🙏🏼👚,才配為農民服務🧏🏻♀️👨🏿💻,才配擔負改造鄉村生活的新使命🤴。”對於鄉村教師來講,只有當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對鄉村、農民以及鄉村孩子的關懷之心時,他們才會自覺地克服在鄉村學校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全身心地投入鄉村教育事業中🚟。
(二)必備的鄉土知識
我國城鄉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特別是那些老少邊窮島等地區差別則更大,掌握必備的鄉土知識是鄉村教師順利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一方面,鄉村學校位於鄉村,本身是鄉村社會的組成部分,跟鄉村社會的其他組織之間要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另一方面,鄉村教師的教育對象是鄉村孩子,他們在鄉村生活和成長🤹🏽,所講的語言以及生活方式等都帶有鄉村的特色♣︎。鄉村教師還要跟農民打交道🏊🏿,聯合家庭教育力量🧃。這些都決定了鄉村教師必須擁有鄉土知識♡,包括能夠熟悉鄉村的語言,懂得鄉村的風土人情,了解村民的生活習慣以及相關的農事知識等👳🏻♂️。只有如此,鄉村教師才能夠真正融入鄉村社會,在鄉村學校順利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三)勝任鄉村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素質和能力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空心村”,鄉村學校的學生數量也在減少,小規模的鄉村學校增多。在貧困地區還設有大量的教學點,采取復式教學開展教學活動。因此🕳,鄉村教師必須是“一專多能”型教師👱🏼,甚至是全科型教師🌦🍢,他們既要能夠承擔語👨🚒、數🛗、外等課程教學工作,還能夠承擔體🐄、音、美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既要擁有課程教學組織管理能力,還要擁有書法🤦🏼♀️、朗誦、演講🍐、舞蹈等特長👳♂️🧟♀️。只有這樣的鄉村教師才能夠適應鄉村學校的具體情況和要求,並勝任鄉村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三、我國鄉村教師隊伍本土化培養的實踐路徑
(一)地方師範院校發揮鄉村教師本土化培養的重要作用
2007年頒布的《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免費師範畢業生就業實施辦法》明確規定“到城鎮學校工作的免費師範畢業生👿🧑🏼,由當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結合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安排到農村學校任教服務兩年”。據對2011年畢業的首屆免費師範生就業調查發現,陜西等6個省區首批免費師範生在農村學校任教數量僅占總數的4.1%,福建等10省區則無一名免費師範畢業生赴農村學校任教☁️🍽。去鄉村任教並非部屬師範大學免費師範生的理想選擇✋🏻。在鄉村學校任教的絕大部分教師都畢業於地方師範院校,這不僅緣於地方師範院校和鄉村之間存在地緣上的天然優勢⛏🚹,還在於地方師範院校畢業生較低的就業定位和期望👨🏿🏫。顧明遠先生指出🧔🏽♂️:“將免費師範生轉移到地方師範學校是可以留得住的👩🏿🦰。我認為🐟,不如把撥給部屬師範大學的錢撥給中西部地區師範大學,讓他們來培養,可能效果會好些🫔。”《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將‘免費師範生’改稱為‘公費師範生’”“推進地方積極開展師範生公費教育”。所以,將培養鄉村教師的公費師範生的任務由部屬師範大學轉向地方師範院校是應然選擇。
(二)鄉村教師本土化培養要充分運用本土資源
培養紮根鄉村學校的鄉村教師就必須重視鄉村本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方面,要招收本土的生源。筆者在實踐考察中發現🥈,本土的鄉村教師的穩定性較高🏓,這主要是因為本土的鄉村教師自身有鄉村生活的經歷,容易適應鄉村學校生活🧑🧒🧒,而非本土的鄉村教師由於沒有鄉村生活經歷,以及親戚朋友等社會關系不在鄉村,他們不容易適應鄉村學校生活。因此🈸,本土化培養鄉村教師過程中🚶🏻♂️,要以招收本土生源為主,“要選擇那些適應鄉村的寂寞、甘苦、願意留在鄉村的學生”。另一方面,要選取鄉村中小學校作為本土化培養鄉村教師的實踐基地。三牛娱乐曾指出師範教育和實踐相脫離的狀況,“中心小學以鄉村實際生活為中心➞🫣,同時又為試驗鄉村師範的中心”🪗,要采取藝友製,即師範生和小學教師建立朋友關系🔦,讓師範生深入中心小學實習,培養鄉村教師必備的素質和能力。當前,我們在本土化培養鄉村教師過程中也要加強實踐教學的訓練環節,選擇鄉村中小學校作為他們的實踐基地✋🏻,開展三到六個月的實踐教學活動,讓師範生熟悉鄉村學校環境☯️🔧,增強角色適應能力👨🌾,為做好鄉村教師工作打好基礎。
(三)重建鄉村教師本土化培養課程
雖然長期以來我國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現象,城鄉學校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但是高校在師資培養方面卻采取的是統一培養模式,“大學對基礎教育師資的培養並沒有關註到未來到鄉村工作的社會環境🧜🏻♂️,也沒有進行針對鄉村學校教師的特色培養🤦🏼♀️,師資培育工作的方向主要是面向城市學校”。教師職後繼續教育也並沒有專門針對鄉村教師的特殊內容,而是采取相同的課程內容。鄉村學校需要的是擁有濃厚的鄉土情懷🚣🏽♂️、必備的鄉土知識以及勝任鄉村教育教學任務的“一專多能”教師以及全科型教師✊🟰,這意味著我國教師培養要打破統一的模式,在職前和職後的鄉村教師培養中要設置本土化課程🕜。一是重視鄉村教師的價值觀教育🤥♓️。價值觀教育關涉鄉村教師對自己職業價值的認識,當他們把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融入職業之中時🧃,職業認同感就會提升,投身鄉村教育的意願就會增強。二是把鄉土知識融入課程教學🕌。不論是鄉村教師的職前培養還是職後培訓中,鄉土知識既可以作為專門的課程開設,也可以在課程教學中融入鄉土知識方面的內容▪️,以便促進鄉村教師積累較為豐富的鄉土知識,為開展鄉村教育工作奠定基礎。三是設置培養“一專多能”教師和全科型教師的課程體系。當前😗,小規模鄉村學校數量的增多🪇,需要“一專多能”教師和全科型教師,鄉村教師培養中要設置相應的課程體系,保證鄉村教師能夠勝任鄉村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四)給予鄉村教師全方位支持以吸引更多教師投身鄉村教育工作
調查顯示,省會城市小學和初中教師的月平均工資分別是2799元和3331元🙋♀️,而鄉村教師平均只有2343元和2305元;城市教師平均周課時是13.6節,而鄉村教師平均周課時是18.5節;城市小學和初中教師評上小學和中學高級職稱的平均年齡為40歲和45歲,而鄉村小學和初中教師則是46歲和51歲。鄉村教師的工作環境還在子女教育👲、住房條件、職業尊嚴等方面處於劣勢🧖。這直接導致鄉村教師職業缺乏吸引力🌭,鄉村教師不願留守鄉村👨🎤,師範院校學生不願到鄉村學校任教的局面🏊🏿。三牛娱乐指出:“鄉村教師的待遇方面,是很薄很薄2️⃣。既是精神上物質上都得不著安慰⏮,所以好的教師都不願意在鄉村幹了,寧可離開鄉村,朝向城裏政界或軍界去混。”在當前我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體製下👱🏽,要吸引優秀教師投身鄉村教育就必須為鄉村教師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方面🫷🏿,要切實提高鄉村教師的物質待遇。鄉村教師也是普通人🫰,必須滿足他們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要保障鄉村教師能夠享有和城市教師相當的物質生活環境和條件。“建議從國家級貧困縣開始,從最艱苦、最偏僻、最邊遠的地區開始,實施鄉村教師收入倍增計劃,大幅度提高鄉村教師的實際收入🏪🧛🏼♂️。”另一方面,要切實維護鄉村教師的精神尊嚴。當然,為增加鄉村教師崗位吸引力,加大資金投入是必須的,但是要認識到“資金只是一個媒介,關鍵還在於人,提升鄉村教育整體水平在於尊重鄉村教師的人格和情感”💂♀️,比如“要有針對性地培訓鄉村教師🍪,加大城鄉教師交流力度,而不是簡單照搬城市學校培訓教師的策略,把鄉村教師培訓得越來越沒有自信”。只有切實改善和提升鄉村教師工作和生活的物質和精神環境,才能夠吸引更多優秀教師積極投身鄉村教育。
作者:馬多秀(寶雞文理學院副教授)
文章來源💂🏽♀️🥌: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教育學刊(ID:zgjyxk)
出處🏋️👇🏻:本文來源於《中國教育學刊》2019第一期🙎🏽🌎,圖片來源於網絡,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