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是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美國高校不但註重科技人才的培養,而且每所大學都有一套獨特的培養方式和特點。那麽👟,美國高校怎麽樣培養人才👂🏼,如何激發學生的科研能動性?對此👨🏿🎨,我們通過對親歷美國高等教育的留學生的訪談,來探討美國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機構等方面的人才培養特點。
本科教育
交流促進基礎知識理解
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在物理系的基礎課程中🦔,每周都有一堂習題課👩🏫。在習題課上,學生需要獨立或分組完成一定的習題,而且在習題課的最後10—15分鐘,學生需要獨立完成小測驗。每次測驗的成績都被記錄在案🧑🏽🏫,並在學期末的成績評測中占有一定比重🧓🏼,有的課程所占比重可達40%。這意味著,本科生每周都需要準備考試,並盡量取得高分🧜🏼♂️。除了每周小測試👱🏿♀️,一般一個學期會有一個或者多個階段性大考以及期末大考👨🏽🍼。這樣緊張的小測試以及考試安排逼迫每個本科學生都要全力以赴👷🏿♂️,盡自己努力做好每一次的試題🏝。正是在這種高強度學習壓力下😠,能夠培養學生一定的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此,在艾奧瓦州立大學物理學系攻讀博士學位的吳雲認為,寬進嚴出是美國本科人才培養的獨特之處🌐。
然而💞,美國教育普遍認為❄️,人才競爭力的核心在於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知識本身。因此🚌,考試雖然嚴格,但看重的是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而非對知識本身的記憶👖。曾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UIUC)和聖母大學學習的吳旭菲博士觀察發現,美國很多高校的考試允許攜帶一頁復習總結的記錄。做科研或解決具體問題時⚂,身邊的教科書😋、領域內的論文👖,一切有用的材料都觸手可及,甚至可以現場上網搜索🧖🏼♀️⛹🏻♂️。
因此🎏,美國高校的課堂教育更重視學科知識理解😬,更註重交流🤷🏿♂️。吳旭菲說,課堂上師生頻繁的互動對學生理解新知識很有幫助。學生及時發問,往往能讓老師第一時間知道學生的理解偏差💁🏼,從而發現需要著重強調的地方🤳🏻。師生互動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也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後作業有讓學生們自己設計或組隊去完成的小項目,能極大調動學生團隊的交流合作能力🙇🏽。
研究生教育
交流激發科研創新靈感
在美國高校研究生教育階段🦸🏻,學生與老師的科研交流更加充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校區博士、哈佛大學博士後王曉光認為,美國博士研究生能夠通過與頂尖教授深入的交流👼🏼,受到更好的科研訓練。在哈佛大學⛹🏽♀️,許多知名教授和院士親自指導博士研究生,學生可以直接和大師面對面進行交流⚀。他認為,美國研究組裏的學生雖然水平有高有低,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多有少⛓️💥,但是每個人都得到了很好的科研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在美國高校🙅🏽♀️,交流不僅限於某一院系或學科中,不同學院、學科之間的課程及科研交流也很頻繁🎑。曾就讀聖母大學,獲普渡大學博士學位,現在康奈爾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李高進認為,美國高校各個學院系之間會鼓勵科研交叉,對於本院系科研相對薄弱的領域或方向有針對性地聘請其他院系的教師,各院系為全校學生提供自由選課平臺,加強重要課程的網絡公開課建設等。未來,科研人員必須掌握本學科和機器學習兩方面的知識才能在該領域遊刃有余🎥。李高進告訴我們,普渡大學工學院學生會選修數學系的高等線性代數和機器學習,對更深刻地理解計算各種數值方法🤸🏻♀️,對於就業和適應未來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而在康奈爾大學👷♂️,學生甚至可以選其他系的教授為博士生導師。“基於這樣的背景和指導,不少學生可以做出頂尖的科研成果也不足為奇🚴🏿♀️。”他說。
曾就讀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神經科學學院的梁希同的博士論文是由兩個背景方向不同的導師共同指導的合作課題,他認為在神經科學這個註重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這樣的合作特別重要🕵🏼♀️。學生在完成自己博士論文的同時還可以選擇參加一些特別的培養計劃🧖🏽♂️🕺,這些培養計劃更重視學科的交叉,特別是和生物醫學領域之外的交叉,比如與工程學或者商科的交叉🎫✋🏽。梁希同認為🤦🏿,通過這些拓展性的計劃,可以培養科研之外的能力🧑🏻🦽➡️,為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提供更多可能。
從美國密西根大學本科到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博士,再到斯坦福大學博士後,陳靜遠發現😘,一些頂級高校的數學系和物理系明確規定👬🔀,不許招收本系學生攻讀博士學位,有的高校即便沒有規定,通常也非常不鼓勵學生留在本校繼續學習。在他博士到博士後階段,學校和教授也是在強調投入新環境、接觸新人新問題的重要性。陳靜遠分析,這對年輕人才的歷練大有好處👭🏼,客觀上也加強了整體上的深層次學術交流🤶,因為科研裏有很多深刻的思想方法也許並不是開會、報告就能完全傳遞的。
科研機構
交流帶來更大程度合作
美國的斯德爾(Stowers)研究所是一個以科學研究為目標的小型研究院所🧝🏻♂️,有20—30個獨立的課題組🧛🏽♂️,從事不同的研究方向⚡️,雖然規模不大❎🏂🏼,卻有很濃的內部交流合作文化🚞🎃。
先後就讀於山東大學生命科學院、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美國斯德爾研究所和西北大學的陳飛博士認為,美國科研機構的特點是✌🏼,重視整合資源,強調合作培養人才🤸🏽♀️。
該研究所每周五下午會開展科學俱樂部活動🧜🏿♂️,先由來自研究所實驗室的報告人講述他們正在進行的➝、沒有發表的工作,請其他人提出意見。報告之後🕷🍚,研究所會提供自助餐,以此形式將大家聚在一起🏄🏼♂️,增加實驗室之間的互相了解🕤。另外,每周二晚上🟣,研究所會提供學生和博士後晚餐,為一線科研人員提供拓展科學視野的機會。
為了給科研人員提供與外部交流合作和學習的機會😌👩🏻⚖️,斯德爾研究所每周會邀請一兩位不同領域的專家給大家介紹相關工作🛤🤙🏻,此外還提供了旅行獎學金,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會議🌑,為學生提供更大範圍的交流機會。(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