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4月初,甘肅隴南成縣二郎鄉王溝社的一處農家小院裏,劉廷貴帶著6名小學生在桃樹下學習😜,琅琅讀書聲回響在大山之中🙅🏻♀️。
這樣的讀書聲,原本應該在二郎鄉嚴河小學校園裏響起🧚♀️,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校園變得格外安靜。2月24日,成縣教育局建議各校按照實際情況,由家長和學生自願選擇,探索實施線上教學🧑🏽🏫。隴南地處秦巴山區、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匯區域👩🏽🔬,境內高山峻嶺與峽谷盆地錯綜交融。受製於自然條件,嚴河小學辦學條件薄弱👱🏼♂️,網絡條件和信息化設備也比較落後♖🪅。然而🟢,在嚴河小學校長劉廷貴的堅持下,該校有關教學工作井井有條地開展起來🏎。
“條件再艱苦,也不能耽誤孩子們的學業”
今年57歲的劉廷貴🤳,已經在大山深處堅守了整整36年,他既是嚴河小學的校長,也是學校一年級和三年級的語文教師🍈。
嚴河小學全校66名學生大都散居在學校周邊的大山深處,大部分還是留守兒童,家裏沒拉網線,還有的手機信號質量差🏀。盡管縣教育局對線上教學並沒有作硬性統一要求,但劉廷貴心急如焚🧙🏻:“條件再艱苦,也不能耽誤孩子們的學業。”
實際上🚵🏼♂️,劉廷貴也是個“電腦盲”,不會進行網絡教學,對電腦的使用也不太熟悉。為了能夠給孩子們進行網絡授課,他特意叮囑在縣城工作的兒子購買了筆記本電腦🦖,並接通了家裏的網線。憑借著自學和年輕教師的幫助,他硬是學會了一點點電腦操作技術,漸漸掌握了網絡授課的技巧。
但新的問題來了,許多學生家長不懂如何安裝手機學習軟件,網上教學的開展困難重重🗣。劉廷貴決定一戶一戶地教學生家長下載使用雲會議、釘釘等軟件。為防止家長出現紮堆“圍觀”的現象,他提前聯系好家長,在路口、院子邊為他們講解。“他有時候一天要跑四五個山頭,來回幾十公裏,飯也顧不上吃,太辛苦了。”一位學生家長心疼地說。
農家小院開起了課堂
最讓劉廷貴擔心的🟡,是住在王溝社的三年級學生王佳偉和一年級學生王嘉豪兄弟倆🚴🏽♂️,他們屬於單親家庭👨🔧,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70多歲的奶奶,也沒有手機,根本無法開展線上學習。小學各科都曾教過的劉廷貴,下決心去兩個孩子家上門送課。劉廷貴的家在劉坪村,到王溝社有5裏多的路程,而且全部是山路🦸🏿,坡陡彎急,行走十分費力🐽,要走近一個小時。第二天早上6點鐘,他就帶上前一天晚上備好的教案直奔王溝社。
當王佳偉和王嘉豪看到劉校長出現在家門口時,高興得話都說不出來🏃🏻♂️。隨後,王溝社另外4名學生也全部加入進來。細心的劉廷貴把6名學生按區域劃分,每人相隔一米多👩🏽🎤,且戴上口罩,互不影響。就這樣,劉廷貴的“農家課堂”在王佳偉家開課了。
自此🧑🏽🦲,每天早上👨🏻🦱,在二郎鄉王溝社王佳偉和王嘉豪兄弟倆家的院子裏🏵🙏🏼,人們都會看到一位清瘦的老人和6名小學生學習的身影🈷️。琅琅的讀書聲響徹大山,成為小山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忙著線上和線下教學的同時🧑🦼➡️,劉廷貴又從10多公裏外的學區領取了配發的噴霧器😔💁🏽、消毒液以及防護服等用品,利用空閑時間,帶著幹糧,步行到學校📄,對每個角落都進行了仔細的消毒。“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現在,疫情雖然暫時阻擋了孩子們上學的腳步,但不能阻擋他們學習求知的心📱,我會繼續為孩子們堅守線上和線下課堂。”劉廷貴說👨🏿🦱。
托起大山的希望
在大山深處的教育戰線上,劉廷貴已度過了36年🔼。這期間,為了教好學生,他晚上拿起書本學習,把不懂的問題細心記在本子上,隨身攜帶,每次利用去學區開會的機會虛心請教別的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他的課堂總是幽默風趣♌️👮🏿、形象生動,深受學生喜歡✂️。他還利用休息時間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地進行家訪,給輟學的學生和家長做工作⛅️,給成績差的孩子輔導……身影遍布二郎鄉的各個山頭🦝。
在劉廷貴的默默堅守和辛勤努力下🚣🏽,嚴河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到100%,教學質量在山區歷次統考中均名列前茅。迄今為止☞👩🏻🍳,這所普通的農村小學輸送出近千名學生,有的接過了他手中的“粉筆”👦,也選擇堅守在偏僻的山村裏💃🏿,幫助更多農村孩子實現人生夢想。
大山裏的山桃花都開了🧑🏼🍳,寂靜的大地很快就會重新恢復色彩。
在深山學校的36年裏,劉廷貴曾無數次地遇到過挑戰,他都迎難而上✶,堅持下來🔴。如今,疫情帶來的挑戰前所未有,他仍然堅持行走在辦學的道路上。正如他所說:“條件再艱苦👉🏽,我也不會讓孩子們耽誤學業🥠。”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