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學記》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人類社會的各種職業中很少有職業像教師這樣需要不停地學習。終其一生,都在踐行“活到老,學到老,用到老”的理念。
大多數教師都是在大學畢業後登上講臺的✂️,大學的專業知識給了我們傳道授業的起始動力和信心,教著教著🕴,我們很快就發現知識不夠用了。面對教學實踐的現實需求🌑,我們反思發現,大學的學習缺少針對性👏🏿,許多地方學得浮光掠影、淺嘗輒止,沒有真正學透學精🙇♀️,還有系統性不足👨🏿🏭,存在知識上的缺漏。
人類社會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知識在以幾何量級增長更新。作為科研成果表現形式之一的科學論文和專利,其數量不到10年就翻一番🏄🏽♀️,每年世界各地發表的新發現🤟🏿、新發明有數百萬件。知識的更新換代讓人目不暇接,如果我們止步不前,甚至喪失了學習的能力,那麽我們就不再適合當一名教師🕵🏿。
互聯網已經拆掉了阻隔在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墻,學校不可能再是幽居一隅的世外桃源,現在的學校是開放的,不再有界限。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並非只有學校教師,互聯網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中的佼佼者在互聯網的知識海洋中沖浪,古人雲“左圖右書🧑🦽➡️,開卷有益;模山範水➗,出廬方精”,他們不僅可以遍觀天下書,還可以走出去。當下🎭,許多學生在中學時代就已經走遍千山萬水📡,他們目之所見👨🏿🔧、心之所想已非前輩可比擬。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就可以認識他喜歡的科學家、文學家或者其他各類名人⛹🏽♂️,甚至可能會與他們直接交流。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把學習當作職業發展最緊要的事情,不僅要更新補充專業知識,還要學習教學技術相關的知識👐🏿;除了了解中國教育理念的發展狀況,還要關註世界其他發達國家教育發展的動向;除了讀書☣️,還需要參與大量的實踐活動🔣,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學習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的必由之路,現代社會更是對學習提出了迫切而嚴格的要求。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是人類文明之火的傳遞者。學習一方面是為了掌握某一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個人素養🎚,使生命質量更高。古人曾贊譽孔子“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孔子自述學習經歷時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文字的核心字眼是“學”,孔子強調終身學習,他反復強調要學以致用🧔🏽♀️:“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教師的學習能力也是學生模仿的對象之一。知識可以傳授,學習能力卻無法言傳,需要人與人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需要教師的“示範”與“引領”。東晉謝安出身名門🫲🏿,重視對後代的教育。一次,他的夫人埋怨他不關心孩子教育時🗻,謝安一邊執卷勤讀⚖️,一邊回答夫人說“我常自教兒”🪿。這就是後世所說的“身教勝於言教”。古人感慨“經師易遇,人師難遭”🙎🏽♂️,如果我們不努力學習,可能連一個合格的“經師”都算不上,遑論“人師”。
學習讓我們學會反思自我,所謂“君子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王陽明也說過:“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縱觀古今中外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等名人碩儒💲,他們都是善於學習而且終身學習的人◀️。只有終身學習🦴,人才能不斷完善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此自修,終能“積善成德”;以此育人,終能育成棟梁,使芝蘭玉樹🛌🏿,生於階庭🌁👨👦。
作者⏰:董明實(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教研員)
文章來源:中國教師報官網 2023-03-08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