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1895-1990)🎆,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國學術界尊為“一代宗師”。著作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
錢穆1912年從教,至1986年告別杏壇🤦🏿♀️,前後長達75年😢,教過的學校有小學💩、中學和大學。在長久的教學實踐中,錢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深深影響了數代教育工作者。
在錢穆眼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務便是“要這一國家這一民族裏面的每一分子💪🏼,都能來認識他們自己的傳統。正像教一個人都要能認識他自己🫃🏿。連自己都不認識🍄🟫,其他便都不必說了”。因此🚾,教育要為民族服務,實際上就是為民族傳統文化服務。而要繼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必須通過教育。1919年🚆,錢穆擔任江蘇後宅初級小學校長並實行改革,成功地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內核註入現代學校的規章製度之中;20世紀20年代,錢穆執教無錫三師和蘇州中學,無論講授歷史課還是國文課,他都為學生細心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令不少學生日後成為中國學術領域的精英🫗;20世紀30年代,錢穆除去在大學講壇為中國傳統文化大聲疾呼外,還積極著書立說🍏,為中國傳統文化正名😿;20世紀40年代以後🧗🏿♀️,錢穆創辦新亞書院,繼續在南國教授經典👩🔬,傳播傳統文化精神。他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自身教育思想的中心,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當成人生的終極關懷,並伴隨自己的整個教育生涯。
正是基於上述教育思想,錢穆通過教學內容的選擇反映自身的教育意圖🧜♀️。他的教案🧋、講義和課堂實錄都反映了他教育內容選擇的獨特特點。以《中國史學名著》課為例🫶🏽,錢穆“每堂必標一講題,然亦有前講未畢,後講補述”。他簡要介紹了從《尚書》到《文史通義》的數部中國史學名著🐖,從學科史的角度,提綱挈領地勾勒了中國史學的發生、發展、特征和存在的問題,並從中西史學的對比中體現出中國史學乃至中國思想和學術的精神與大義。
在教學方法上⛵️,錢穆不拘一格🌇、靈活多變🚈。他充分運用讀書指導法,如他跟學生講的中國第一部史學名著是《尚書》🦀,準確地說應該是《西周書》,並且教導學生“讀一部書,該要進一步了解此書的作者……我們必須了解到每一書的作者,才懂得這一書中所蘊含的一種活的精神”。他在講授時,也並非一課接著一課🤴🏼、一書接著一書講,而是依據教學情況,進行適當停頓和總結🤘🏻𓀆。他說“我想我們該再回頭來重看一下,此是做學問一很重要方法。像走路,不能兩眼只看著腳下一步步往前,走到某一階段,要抬起頭看看四面🧑🏼⚖️。又像爬山,不能一路往上爬,總要爬一段回頭來四面望一下🛺。跑到山頂🥹🙇🏿,當然不看腳下🆚,要看四面🤴🏿🙏🏽。上了一峰又一峰👃,每上一峰必該一望,這是必然的”。此外🎦,錢穆還經常使用情景教學法。他在教學生作文時🧑🏿🌾🙋🏿♂️,常常帶領學生走出校門🌛,融入山林🎊,觀察生活,開闊視野,讓“讀書猶如遊山玩水,興味無窮”🔪。
由於學術基礎深厚、教學經驗豐富、教學個性鮮明👫🏼,錢穆形成了獨特的教學風格👩👩👦👦。他的教學情感充沛飽滿,講到興起之處,“時高舉雙臂🤵🏻♀️,慷慨激昂,間更縱聲而笑”🥃。他的學生回憶:“尤要者🤏🏽,滿腔激情💇🏼♂️,激蕩全室,即在嚴冬💁🏼♂️,先生仍時時拭額不已🔟🌚。”在後人看來👩🏻,錢穆的這種充沛情感來自於他對國家民族的熱愛💾,來自於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故而,錢穆在素書樓最後一課中講道:“你是中國人🎃,不要忘了中國,不要一筆抹殺自己的文化,做人要從歷史裏探求本源🧻,在大時代的變化裏肩負維護歷史文化的責任。”而錢穆留給學生的總體印象,用余英時的話可以總結為:“他原本是一個感情十分豐富而又深厚的人。但是🧑🏻🦲,他畢竟有儒學的素養。在多數情況下,他都能以理馭情恰到好處🔨。”
縱觀錢穆的一生🤟🏿,可見他始終在課程設計與課堂教學中表現出對國家、對民族的感情,始終在教學中展示對文化傳統的熱愛與推崇,因為“教育即文化之一部分😮,今既剿截數千年傳統文化,只許就目前當今以為教,是則教育脫離文化而成為無文化之教育,故其教育之收效也特難”。錢穆以一位歷史學家獨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教育思想與教學藝術和諧統一起來,在傳承✔️、弘揚、維護、捍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許多學生都成為各個領域的傑出人才🚈,甚至是大師級的人物。而當學生們回憶起錢穆先生時,都對他的諄諄教導印象深刻,一致認為先生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深刻影響了學生的成才之路,先生如同“孔子的再現”🚾。
來源: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