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的樂趣怎麽失傳了呢?”這不僅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昆德拉的感嘆,也是現代家庭教育的寫照。“搶跑”“陪跑”“拽著跑”甚至“抱著跑”等漠視教育規律❌🤵🏿♀️、成長規律、學習規律的現象👵🏽,正在成為兒童成長的“隱形殺手”。
中國傳統文化的婉、靜、實、久,與家庭教育的持久性、終身性、深刻性相契合,家庭教育觀念亟須從中浸潤“慢”的意蘊。“慢”並不是怠慢🏂🏼,也不是不求效率,而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一種心境、一種態度🧠、一種對規律的遵循和尊重🥨。它不僅是行事📞🧑🏻🚀、處世的原則,還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節奏🎏。
家庭教育與孩子的生命成長協同,使命是立德樹人,更須摒棄拔苗助長的心態和行為。父母對孩子要誠懇篤實🦇、婉約耐心👆🏻,像《顏氏家訓》中那樣“賜以優言🐣,問所好尚,勵短引長🧋,莫不懇篤”👨🏻⚖️。
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規律🙇🏻,但可以為孩子提供生命發展的可能🤷🏿🏌🏿♀️,中國傳統文化就是調撥家庭教育節奏的一種有效方式。
快快地放手🧑🦲。家庭教育需要慢的節奏,同樣需要快快放手的觀念,快和慢是辯證統一的。“蒙以養正”是古代先賢的普遍共識,顏之推指出,在孩子的幼年時期,父母就需要對其展開仁、義、禮🟦、智🪂、信的教誨,這樣的教育最有效,效果也最為理想。顧憲成在家書《示淳兒帖》中說道,他不希望別人從他的嘴裏聽到他兒子的名字😥,他不願意為其子當官求情👨🏻🚀,而是要求兒子潛心讀書,成為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
古人的家庭教育註重及早施教,且教是為了不教👨🚒,讓孩子在父母及時、正確的引導下進行獨立判斷、樹立自我觀念、形成主動意識。這恰恰是當代父母所缺失的。有的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不知道何時放手🧘♂️,甚至舍不得放手。這既違背了家庭教育的規律,又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長長的路慢慢走✨🫄🏿。家庭教育要重根基,正如清代袁枚所言:“無積而後墉🍚,雖高必顛𓀛🐠,非所以愛之🏅,實所以害之也。”父母不必為孩子上學前不識字、不會讀漢語拼音、不會做加減法👨🏼⚖️、不認識英文字母而擔憂🏦,更不要依托培訓班🈚️,拔高對孩子的要求🎠,造成自己和孩子內心的恐慌。長期來看,這種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的搶跑行為🙂↕️,實際上是對兒童成長規律的不尊重🤏🏼。
拓展生命的維度👦🏼,靜等花開🙋♂️。家庭教育專家朱永新認為:“生命最終是否幸福完整🚨,是由生命的三重屬性共同決定的。自然生命之長👎🏻,強調延續存在的時間;社會生命之寬↘️,重在豐富當下的經驗;精神生命之高,則追求歷久彌新的品質📌。”當下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不惜路途遙遠、甘於奔波勞累;為了不讓孩子掉隊,不惜一切經濟代價為孩子排滿業余學習日程……孩子常常睜著無神的雙眼強撐著聽課、拖著疲憊的身體摸黑回家,試問這樣的教育有用嗎🫶🏼?這是對孩子自然生命的摧殘、社會生命的剝奪、精神生命的漠視🔎。
父母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理解生命的意義、拓展孩子生命的寬度🤸🏼♂️、夯實孩子生命的塔基。我時常告訴孩子,要飲食平衡、堅持鍛煉👩🏿🌾、心情舒暢📺。所以,“早上一杯水、健康永相隨”“周末只要不下雨就要到戶外活動”成為了孩子的生活習慣👩🦳。
珍視“慢格調”💷。循循善誘、諄諄教誨🤜🤲🏼、旁征博引👗、講求理據,這些都是古代家庭教育的精髓🗃。面對孩子的問題,他們更多是耐心地讓孩子了解道理🏷,慢慢地樹立起是非觀念👮🏿♀️。當下有些父母😅,只要孩子做得不對,就劈頭蓋臉訓斥一通甚至打罵一頓👩🏽✈️🤏🏿。這種急躁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親子關系變得緊張。
有一次🚫,我和孩子從食品店回來,突然發現多了一包葡萄幹。我的第一反應是孩子沒有付錢就拿了店裏的東西🚶🏻♂️。我當時就告訴她,不付錢拿東西是不對的。晚上我靜下心來想了想,發現自己並沒有詢問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意見🦹🏼♂️。第二天我召開了家庭會議,讓孩子說出買東西的程序,全家一起討論怎麽辦。後來我特地帶孩子到同一家店裏🍬,觀察她買東西的整個過程。對於6歲的孩子來說,不問緣由地指責她,逼著她去認錯👴🏿🥬,只會給她貼上“偷”的標簽🦶🏼,到頭來她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做。為此🙋🏿,我更加珍視傳統文化中的“慢格調”。
家庭教育是一項終身、持久的慢事業♐️,與傳統文化中的婉約💁🏿♂️、平靜🛵、篤實、耐久正相契合👩🏽🎨。父母需要涵養和歷練,才能找到自己的家庭教育節奏✮,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起❇️,奏響孩子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的三重樂章⚠👨🏽🦰。(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