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中學高二年級組組長劉嵐(化名)老師🕵🏽♂️,表達了對中高考改革的困惑,“給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會不會帶給學校、師生和家長更多負擔呢?學生最初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對哪門課感興趣。要形成認識甚至優勢,勢必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如果發現不適合自己而中途改科目,會給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心理和教務管理都帶來一定負擔”🤾🏽♀️。她還指出,有的學生為了避免麻煩💃🏿🛍️,可能會選擇堅持學習自己不喜歡的學科,這樣改革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
2014年9月國務院公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後🤎👨🏽✈️,至今已經有近20個省市拿出具體方案,啟動時間集中在2014至2019年間,且多推行“3+3”的高考模式💇🏽。為了與之相適應,北京市最近公布將在2018年的初升高考試中也實行“3+3”,即除了語數外👨🏭,剩下3門要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和思想品德這6門科目中選出,其中物理、化學和生物要至少選1門。中高考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你怎麽看這種變化?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揭示,82.5%的受訪者關註各省的中高考方案。86.1%的受訪者表示高考改革指揮下的中考改革等對考生影響很大。
82.5%受訪者關心各省的中高考改革方案
“考試不再分文理”“6選3”或“7選3”“高考與高中學考結合”“英語一年兩考”……隨著各省高考改革方案的陸續敲定,社會各界都給予了很大關註。調查中,82.5%的受訪者關心各省的中高考改革方案,其中,30.7%的受訪者表示非常關註🛶。
北京第一六六中學的歷史老師李彤(化名)從教18年,目前是高二文科重點班的班主任🫱🏿。李彤介紹,雖然改革影響不到目前兩屆學生⭐️,但學校還是十分重視,“我們梳理了教育教學改革熱點,解讀了‘回歸教育本質’‘供給側’‘互聯網+’等改革熱詞。還分析了教育公平、教育質量等一系列問題”。
這次改革中英語單科的改革力度最大。改革前,英語科目總分數減少的呼聲最高,但政策出臺後🚴🏻,英語單科分數非但沒減🎡,還將口語聽力與筆試分離。聽力一年兩考🤎,取最高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據北京高中英語老師張賢梅分析,“聽力口語與筆試分離,意味著更強調學生的平時積累和實踐能力◼️。一年兩次聽力考試,對於英語優秀的學生來說也許是好事,但對不好的學生來說,可能要花大量時間奮鬥到最後一刻🥉,必然會分散在其他科目上的精力🎛。”
考試製度改革也帶來教育方法的變化,張賢梅強調,“英語改革的趨勢就是越來越註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會更註重學生真正使用英語的能力。”
那麽, 社會是如何認識這些改革措施的方向?調查中,66.1%的受訪者指出是鼓勵學生發展比較優勢🤫👘,51.6%的受訪者明確是為了順應時代和社會需求,40.1%的受訪者則看出會讓上升渠道更加靈活,38.5%的受訪者認為強調了差異性。
值得註意的是,有24.3%的受訪者指出,會讓偏科現象更加嚴重🪩,22.1%的受訪者認為過早強化優勢會喪失健全的知識結構,還有12.7%的受訪者認為會增加課後負擔。
“給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會不會帶給學校🤽🏻、師生和家長更多負擔?”
從個體來看,相較於以往“一張考卷決定命運”,現在綜合評價的辦法,會更有助於全面考察一個學生嗎👁🗨?59.8%的受訪者認為有助於,10.9%的受訪者認為不會,還有29.4%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清🚣🏻。
從競爭角度看,15.2%的受訪者認為多次選擇的考試辦法,並不會有助於體現高考的公平性🌌,27.8%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清,57.0%的受訪者認為有助於。
北京某中學高二年級組組長劉嵐(化名)老師,向記者表達了她對中高考改革的困惑,“給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會不會帶給學校、師生和家長更多負擔呢?學生最初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興趣。要形成認識甚至優勢,勢必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如果發現不適合自己而中途改科目,會給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心理和教務管理都帶來一定負擔”🧘♂️。
劉嵐還指出🙇🏻♂️,有的學生為了避免麻煩🕠,可能會選擇堅持學習不喜歡的學科👩🏼🦱,這樣改革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她說:“自選3科對大學選專業也有很大影響,高校和學生都不希望出現總分成績夠但沒有相關學科學習的情況”。
劉嵐補充,如今的高考越來越註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講求回歸課本。考試難度的降低👩❤️👨,會更均衡化🥔🤌🏻。“但與此同時區分度降低🛻,學生間差距也會拉不開🏊🏻♀️,給擇優造成了很大困難🧔🏼♂️。”她認為,這會給做題細心👁🗨、答題規範,甚至字好的學生帶來一定好處,“但這樣的考試會不會讓社會失去一批本該選出的精英呢?這都是我們擔憂的問題”。
調查中,對於新的高考措施能否像往常一樣完成拉開學生間差距的目標,52.9%的受訪者表示可以,20.1%的受訪者則認為不能🚦,還有27.5%的受訪者認為說不清🏍。
由於本次改革在招考思路上變化很大🎠,很多學校和學生面對方案時感到不知所措。86.1%的受訪者認為高考改革對初升高考生也有很大影響。其中🕕,32.3%的受訪者認為影響非常大🧑🏿🔬。
教師建議🧑🏽🔬👩🏿🏭:學生仍要打好每個學科的基礎⟹,以掌握主動權
面對中高考改革,70.2%的受訪者認為改革會倒逼家長從小就鼓勵孩子發現天性、保持優勢🦸♀️,55.4%的受訪者認為應要求學校加強對學生專註精神和選擇能力的培養,51.4%的受訪者則認為家長和學生都需要更專業的學科職業輔導,43.9%的受訪者認為家長們對6門學科的輔導班肯定重加重視,因此應建立更透明可信的課後輔導市場。
鄭虹是高二理科生李靜的媽媽,她認為過早的選擇不僅會導致嚴重偏科👩🏽🔬,家長的負擔也在增大,“女兒每周六早上都要去補習班,一小時320元,特級教師更是高達800元一小時,孩子早上背書包出去,吃飯前回家🤽🏻,可能1300元就沒了”。
還有16.4%的受訪者認為選擇優勢學科,會不可避免地發展成走班製。班主任和固定同桌都不復存在,集體間的競爭和協作基礎也都被打破。因此,既要給個體更多關註🍅,也要考慮如何重建學校和青少年的組織基礎。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副教授鄭葳表示,已開始實施新政的浙江🐺、上海➛,確實會發生選擇科目不平均的現象。選考科目不僅是避難就易𓀚,而且會受到大學招生要求的影響。選課的人太多🤽🏻♀️,對學校的師資和教室都造成壓力。
“文科必考的歷史在2020年變成了自選科目🍷🛥,看似更公平更合理,但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選擇學得最好的科目🏃♂️,競爭會因此減輕嗎🩵?我們表示懷疑。”李彤對此建議,學生能做的仍然是打好每個學科的基礎,盡量避免出現短板🤽🏿,這樣主動權就會掌握在自己手裏🔬。(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