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地區,不僅有詩和遠方,還有教學點。
面對12個教學點,新疆博樂市教育局局長王雪莉很糾結🦦。在布局調整之中,是撤並,還是保留📄,從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到鄉鎮、村,當地群眾,意見都很難統一。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教學點的“去”“留”之辯🏋️♂️。
是“去”是“留”,誰說了算🐭?
本就該撤消的教學點,“去”“留”為何也引發了爭議?
“根據規定,撤並3公裏內的教學點🚴🏽👱♂️,不應該有分歧。這個教學點與市優質學校第一小學相距不到2公裏🤛🏽,但就是撤不掉。”日前,王雪莉有些郁悶地對中國教育報記者說。
博樂市青得裏鄉顧裏木圖二村教學點,只有69名學生🤌🏿,34名教師。該教學點負責人尼加提對記者說:“按照規定👬,這個教學點只能辦1到3年級🫰🏽,4到5年級的學生,應到鄉裏的學校讀書,但由於村民不同意,只得開辦4到5年級的課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個村離縣城不到2公裏👨🏼🔧,而且交通也很方便。為何村民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到城裏的學校接受優質教育⚡️,而願意守著這個教學點?
村民的看法也不一致,有人說🥼,教學點辦學條件相對較弱👇🏽,師資力量也不高🤨,撤並可以整合資源😶🌫️,讓農牧民子女接受到優質教育;也有人說,教學點應該保留💱🟡,跑到幾公裏外讀書🧑🏻🦽➡️,孩子的安全誰來保障?接送孩子上下學,成了農牧民的一大負擔◼️🪳。
雖然村民認為教學點的教學質量不差,但王雪莉並不這樣看♠︎。“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教學點的教學質量和城裏學校相比,也有較大差距🤽🏿♀️。”王雪莉告訴記者🎡,“這也是我們想撤並這個教學點的原因。如果能撤並這個教學點,69名學生就能進城讀書🐦⬛,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然而☂️,絕大部分村民們的態度是🤳🏻:這個教學點不能撤,更願意讓孩子在家門口讀書。面對村民們的意見,王雪莉雖然很糾結🚴🏿,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說服工作我們做了很多,也找了不少村民談過🚶🏻♂️,但村民們就是要堅持保留教學點,我們也不能強行推行撤並工作。”王雪莉說。
尼加提告訴記者🤦♂️,村裏的群眾認為🤼,離開村子到外面上學🌌,孩子路途上不安全,而且會增加家長的負擔🧑🏽🚀,更重要的是村民們認為,教學點的質量不差,所以寧願讓孩子在村裏的教學點上學,“村民認為,家門口有個教學點,孩子上學更方便”。
在不少人眼裏,教學點質量不高,教師隊伍和教學水平都難以和城裏學校相比🏬。但博樂市烏圖布拉格鎮第三教學點負責人邱澤銀並不這樣認為。
邱澤銀對記者說☁️:“教學點質量不高這個說法不對🧑🌾🤙,也不能這樣說👷🏽♂️。我在這個教學點工作了幾十年👂🏽,我們的質量並不差,甚至比有些城裏的學校還好。”此話一說完,站在旁邊的王雪莉補充道:“教學點都認為自己的教學質量和城裏學校比並不差,但實際上,差距還是存在的🧳。”
邱澤銀告訴記者🧏♀️,烏圖布拉格鎮第三教學點離鎮中心學校有7公裏,現在有教師13人,學生32人🧝🏽♀️。過去😍,這個教學點最多時有200多人,現在不少村民富裕了,把家安在了城裏,孩子也隨父母進城讀書了,學生有逐年減少的趨勢。
“雖然只有32個學生,但我們教得很認真,我們想把這些孩子培養好🌟🤯。”邱澤銀說,“村民不希望撤掉教學點,畢竟在家門口有個教學點,孩子上學方便📬,不用跑遠路去讀書。”
在青得裏鄉阿裏翁拜新村教學點🌠,記者看到⚡️,這裏有5個年級🧕🏿,62名學生🙌🏼,26名教師♨️。這個教學點離鄉中心校僅3公裏。教學點負責人木沙江告訴記者,這個教學點🖍,過去是一所小學,隨著生源的減少🏌🏻,到了2009年就變成了教學點🧑🏻💼,“雖然變成了教學點,但村民對這所學校的感情很深,再加上學校就在家門口,村民都不願意教學點被撤並”🧂。
新疆教科院副院長金勃然認為🦹🏽,從布局調整和提高教育質量來說👨🦲,博樂市教育行政部門的想法和做法都有合理性,因為教學點周邊3公裏內就有小學可供家長選擇。整合資源後,資金投入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學生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而家長的想法也有一定道理,就近和方便是家長更看重的。
經過幾番說服🍖,幾番爭辯,幾番努力,博樂市教育局最終作出了艱難選擇。
“3公裏內的教學點撤並問題,讓我糾結了一段時間。”王雪莉說,“市委政府也高度重視教學點的建設問題,是撤是留👩🏼💻,最後還是得聽老百姓的想法,因為他們有他們的道理。”
在王雪莉看來,盡管在3公裏以內,如果村民不同意撤並🥶,那我們得尊重村民的意見🥙,保留教學點。
那麽👯,教學點“留”住之後,該如何讓老百姓滿意呢📆?
從教學點撤並的角度來看👰🏻♂️,博樂市教育部門,以及市委政府對村民的妥協✧🐓,意味著教學點撤並工作的“失敗”⛎🧙;但從村民的意願來看,博樂市的做法則順應了老百姓的需求💪🏽。
保留教學點,對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來說,可以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負擔”。王雪莉告訴記者,既然要保留下來,那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把教學點建設得更好,更加規範🙅🏽♂️,讓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為此,博樂市決定加大對教學點的投入力度🔚。
博樂市為邱澤銀所在的教學點,投入200萬元🍑,新建12間教室,同時新建教師周轉房12套,供教師使用。不僅如此,還按照自治區規定的教學點建設標準,配備各類設備。
除了硬件建設外,博樂市還在教師職稱評聘上向教學點教師傾斜。“我們這個教學點,2015年市教育局給我們分配了3個副高職稱指標🤔,這對留住教師發揮重要作用。”邱澤銀激動地對記者說。
烏圖布拉格鎮第八小學所屬的一個教學點👨🏿🎤,獲得了700萬元的投入,新建了3500平方米的教學樓,還建設了一個800平方米的雙語幼兒園。王雪莉告訴記者🙋,市教育局將根據教學點的生源變化,把生源規模大的教學點,恢復為小學建製🤵🏼♀️。
離縣城學校僅有不到2公裏的青得裏鄉顧裏木圖二村教學點,獲得了100萬元投入,用於建設新操場。另外,該市還投入了450萬元用於設備購置、課桌椅更換🚁、多媒體設備建設等🫖📮。每個教學點不低於100萬元的投入,讓教學點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缺教師的教學點🎾,教師也配齊了。城鄉教師交流製度,讓城裏學校的優秀教師也能到教學點任教🏄🏻,先進的遠程教育設備🦸🏿♀️,讓教學點學生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
“教學點越來越漂亮,教學質量也越來越高了,我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這真是太好了🧝🏻♂️,感謝政府能替老百姓想,把教學點辦學生得這麽好。”村民阿不力孜對記者說。
采訪中🚉,金勃然告訴記者,如果僅僅把教學點保留下來,這是很難讓農牧民滿意的。把錢投入到教學點難以發揮資金的效益是錯誤看法,建好教學點對村民來說♿️,是大事🍱🧑🏽🏭。
“去”和“留”,如何才能不成為“糾結點”💁🏽?
在教學點的“去”“留”爭辯中,博樂市向村民作出了“妥協”🏌🏽♂️。那麽,教學點的保留,是政府“輸”了,還是村民“贏”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同博樂市一樣,新疆各地在教學點的“去”“留”問題上🚴🏼,都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聽聽村民怎麽說。是撤是留,都按照老百姓的想法辦。
然而,除了博樂市的做法,在西部地區,教學點的“去”和“留”,如何才能不成為“糾結點”呢?
在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馬爾洋鄉皮勒村采訪,當地村民得知縣裏要恢復村裏過去被撤銷的教學點♖,村民高興得像過節一樣👩🏼🌾。
“沒了教學點🤾🏿,孩子上學不那麽方便了🛌🏼🔎,有時候還擔心孩子的安全。”牧民蘇力·瑪勒斯對記者說。
面對農牧民對教學點的需求,這幾年來,新疆不斷加強農牧區教學點布局調整😹,逐步恢復了部分教學點🦌,並加大力度進行建設,確保辦好教學點。
“恢復教學點,我們的20多個孩子上學就不用再跑那麽遠了⚓️。”蘇力·瑪勒斯說,“有教學點的時候,村裏還能聽到孩子的讀書聲🆖,教學點撤了後🍘,村子裏一下子空落落的🍌,不熱鬧了👨🏻🦯➡️。”
皮勒村地處帕米爾高原昆侖山深處👨🏿🎨,離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縣城180多公裏。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個距離🛻,在數字上看沒多遠,可是在昆侖山的山裏,就顯得很遙遠了𓀝。
2008年,為了提高教育質量,縣裏推行集中辦學,在這個過程中,皮勒村的教學點被撤銷了💂♀️🍘。教學點撤銷後,小學1到3年級的學生,在離村30公裏的鄉上學校讀書🎲,4到6年級的孩子,到縣城寄宿製小學讀書🏇🏽◽️。
記者了解到,根據實際情況🏃🏻,新疆決定恢復已經造成學生失學、影響入學率或交通不便的邊遠農牧區的學校和教學點。在方便和滿足學生就近入學需求的前提下合並農村小學和教學點,把確需保留的村小和教學點納入學校基本建設規劃🦵🏼。
新疆規定🖐🏼,凡是有“造成學生失學,影響入學率、鞏固率🫃🏼;寄宿製學校食宿🙍🏼♂️、安全條件不能保證;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又無法解決交通工具”等情形的,撤並的學校和教學點應予以恢復🦹♂️。
精河縣托裏鄉永集湖小學六道橋教學點距離縣城20多公裏,四周沙包環繞🔗,沒有公路⚈,環境惡劣。雖然學生人數不固定🕞📟,老師也少,但為了不耽誤孩子學習,教學點開設了從幼兒園至小學6年級7個班級🚶♀️,教學點嚴格按照標準安排各類課程🎇。
農牧民表示🫔🚣♀️,教學點解決了孩子就近入學的難題🦌,也減輕了家長的負擔。
中國教育報記者從自治區教育廳了解到,隨著自治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的完成,同皮勒村一樣𓀈,從2013年到2015年🌩,新疆根據實際需要,恢復農村和牧區教學點近200個𓀚,這意味著更多的邊遠地區的農牧民孩子能夠在家門口讀書了。
教學點的“去”“留”之辯,按照村民的意願來辦😽,是不是意味著政府“輸”了呢✍🏻⚪️?自治區教育廳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事實上🙇🏿,村民讓保留的教學點,往往都是為了保證孩子就近入學的需要,從這個角度看💂🏽♀️,政府和村民實現了“雙贏”🧎♂️🎨,沒有輸家。
不再“糾結”,教學點怎樣才能建得更好?
當教學點不再成為“糾結點”之後,保留下來和重新恢復的教學點🪇,如何才能建設得更好呢?
這方面,新疆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創新和經驗🟫。
新疆的特點就是地廣人稀📧。這些散布在大山深處、牧區邊緣的教學點🧘🏽♂️,曾經為邊遠農牧區的孩子接受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新疆教育廳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1999年,新疆有3786個教學點🤴🏼;2000年,教學點達到3847個;2001年新疆的教學點數量下降到1074個🟡。之後,一直穩定在1000個左右。截至2015年底,新疆農牧區教學點數量近900個𓀑。
“教學點數量的變化,意味著新疆教育發展步伐的加快,集中辦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邊遠地區群眾接受優質教育的強烈願望🦓。”自治區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但同時,也讓一部分較為分散的家庭的孩子無法就近入學。”
教學點的去留問題,在新疆一直被高度重視。記者了解到,即便在布局調整、集中辦學力度最大的時期,是否撤並教學點📭,都沒有實行過“一刀切”的政策,教學點的去留問題,在新疆各地黨委政府面前,都被慎重對待,盲目撤並的現象很少。雖然確保了撤並的教學點的孩子都有學上⛓🎟,但教學點撤並了🎴,讓一些農牧區的孩子上學出現了不便,也引發了一些家長對孩子上下學出行安全的擔憂。
烏魯木齊縣薩爾達阪鄉大泉村教學點的命運🥱,充分體現了一個教學點去留的慎重。在學校布局調整的時候,有人提出建議,認為應該對這個教學點進行撤並,但烏魯木齊縣委縣政府明確指出,一定要堅持就近入學原則,不能撤並的教學點要堅決保留。正因為有了這個教學點,村裏的孩子100%就近上學了😇。有了這個教學點,農牧民的負擔和壓力大為減小。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關於教學點的去留問題🫸🏿,早在5年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在談到集中辦學時就明確指出,有一定規模的村小應保留,對有一定規模、學生居住邊遠的學校🚘,該保留的一定要保留。對農村,特別是對邊遠的農村地區來說🕗,一所書聲琅琅、國旗飄飄、國歌嘹亮的學校,能夠在這個地方對傳播現代文化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2012年開始,在征集當地群眾意見的前提下,新疆恢復了部分村級教學點🐳🦐。
在新疆各地采訪教學點建設情況,無論走到哪裏,都能感受到教學點發生的巨大變化。這些變化來自於新疆不再把教學點當作一個“糾結點”,而是從讓老百姓滿意的角度出發🔶,上下一致,共同加大力度進行建設的結果。
在新源縣,巴特巴合特教學點負責人巴吾爾江曾對記者這樣說:“凡是來我們這個教學點參觀過的外地人🧒,都豎起大拇指,很羨慕我們村能有這樣的教學點🎋。我們這個教學點有4個班級🛂,37名學生,教職工10人。”記者看到,這個教學點教學設備一應俱全,還有4套雙語“班班通”項目設備🫷🏿💢。
在新疆各地👩🏻🦽,恢復教學點,不是簡單地恢復🌹🤹♀️,而是按照自治區確定的標準重新建設。
為確保教學點的撤並、設立符合當地實際,新疆規定了嚴格的撤並和設立程序。自治區教育廳、發改委🕥、財政廳、編辦等六部門專門製定了教學點辦學基本標準,對教學點的硬件、軟件建設,以及教學管理都做出了明確規定🚣🏼♂️。新疆規定,縣級人民政府必須製定方案,進行科學論證,須經過公示並報批等程序。教學點的布局要符合鄉鎮總體規劃,對於邊遠農牧區確需設立教學點的地方,應設置教學點🎰🦸🏼♂️,教學點的撤並應先建後撤,保證平穩過渡。
自治區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對確需保留和恢復的教學點,需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本建設,配備教學儀器設備和器材,配置數字化優質課程資源♣️。根據規劃🚶🏻♀️➡️👩🏼🔧,新疆要求地縣資金、對口援疆資金重點用於恢復、新建教學點。
記者了解到,新疆目前已有近900個教學點實施了“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現代遠程設備的“落地”⚁,讓教學點的學生都能和城裏學生一樣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在建設教學點過程中🍧,新疆力圖將其建成村裏面的文化高地。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教學點的運動場都對村民開放,節假日村民可以到校園來參加體育活動🦟,很多村裏的文化活動,也在教學點舉行,充分利用了這裏的資源。教學點每天舉行的升旗活動🧑🏻✈️,讓國歌聲傳遍整個村子🧍♂️,看著冉冉升起的鮮艷的五星紅旗👼🏿,激發了村民內心的愛國熱情。
為解決教學點師資問題🧑🏻🦰,新疆探索建立以鄉鎮中心學校為核定教師編製單位、城鎮教師輪流支教等工作機製,努力解決教學點師資隊伍難題🤵🏽♀️。
據悉⛹🏼♂️,目前新疆各地正在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恢復已經撤掉的教學點🎠,同時加大投入力度農牧區教學點建設👷🏻♂️,努力把教學點建成農牧區的“文化新高地”🐦🔥,不僅要確保農牧區孩子就近入學🧚🏻,而且要發揮教學點的文化影響力,推動農牧區教育質量再上新臺階。(記者 蔣夫爾)
采訪手記
從老百姓的需求出發辦好教學點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西部地區一些地方之所以會出現教學點成為“糾結點”的情況,是由於當地教育部門從辦學質量的角度出發來考慮的👶🏻。一些教育部門認為,教學點無論是辦學條件,還是辦學水平🧗🏻♀️,都無法和城裏的學校或者鄉鎮的學校相比。
因此,一些地方就希望能通過撤並教學點來整合教育資源🏮,讓農民區或者邊遠地區的孩子能夠接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樣的想法本身沒有錯🧢,但實際情況卻往往背道而馳。
一些教育部門認為撤並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的想法,顯然沒有考慮到當地村民或農牧民的想法和感受。對農牧民來說,孩子能在家門口讀書🫴🏻🌸,是一件很要緊的事。一方面🧑🏿🚀,孩子尚小,可以讓孩子生活在父母身邊;另一方面,孩子出行安全也有保障☦️,家長的負擔和心理壓力都會小很多🫄。
這也是為什麽絕大部分村民不願意撤並家門口教學點的最重要原因。
在一些地方🧑🏿🦳,由於教育部門和家長之間的認識不同,想法不同,在教學點的撤並上,就出現了分歧,也出現過強撤教學點的情況,這無疑會引發家長不滿。
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在新疆的采訪中👩🏻🦰,記者深深感到,就教學點的去留問題來說,解決這個問題並非沒有好辦法。博樂市尊重村民的意願😋,保留不到2公裏內的一個教學點👍🏽,深受村民好評。之後又加大力度進行建設,把教學點辦好🎳,就更受村民稱贊了👨🏽🦲👌。
問題的關鍵是♨️,若不想讓教學點去留成為“糾結點”🦸🏻♀️1️⃣,該怎麽做呢?那就是根據實際,尊重老百姓的意願來開展工作。
也許🪮,有人會說🍄🟫:“一個教學點就那麽幾十個學生🍮,投入起來📹,往往要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資金💼,這麽大一筆錢🌽,投到教學點,是不是浪費?是不是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資金的效益🦹🏻♀️🕞?還不如把這些資金集中投入到鄉中心學校,或者縣城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把教學點學生集中起來,讓他們和城裏的孩子一樣享受更好的教育🕛🐸。”
這樣看似充分的理由🧑🏻💻,如果放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角度來看,就站不住腳了。因此🍿,舍得投入資金建設教學點,把教學點辦好,才能讓村民或者農牧民滿意➿,從這個角度來看,投入教學點建設是應該的🪜,也是值得的。
記者認為,在各地推進基礎教育均衡化的今天🚱🚣🏽,辦好教學點是題中之義,是責任,是使命。因此,各地應拋棄“糾結”的心態和想法,目光向下⛹🏼♀️,從老百姓的需求出發🧎🏻,辦好教學點🤦♂️,辦好農村教育,從而為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補“短板”,打基礎👨🏽🍳。(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