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設規劃的落地🧜♀️,地處通州區核心地帶的果園環島周邊比往日多了幾分喧鬧。因為臨近地鐵八通線果園站🩴,匆匆的行人來了又去,在陽光和車流中穿梭。
距離地鐵站僅一條不寬的馬路,就是北京市通州區培智學校,一個由幾棟黃色建築群圍合起來的小院顯得格外寧靜🤙🏼,時光仿佛在這裏慢了下來🐛。孔雪梅10歲的兒子,已經在這所學校學習生活了4年。
從兒子1歲8個月被確診患有孤獨症🖍,其間經歷了在社會康復機構的種種不適應,直到4年前入讀通州區培智學校🟠🫴🏼,孔雪梅才有機會松一口氣💙。從以前帶兒子坐公交車都擔心他毫無緣由地發脾氣🧕🏽,到現在孩子不僅生活能自理🥤,還能幫她做家務𓀌,孔雪梅覺得未來充滿了希望,一切都在慢慢變好🌂。
4月2日🤱🏻,是世界孤獨症日——一個讓更多目光聚焦孤獨症這一特殊群體的日子。而對很多像北京市通州區培智學校一樣為中重度孤獨症兒童提供教育的學校來說,與孤獨症的相伴不是一天🤜🏿,而是每一天。
慢慢地留下腳步
“現在比較頭疼的是帶孤獨症實驗班,班上4個男生👩🏼⚕️、1個女生🧝,全部是中重度孤獨症👨🎨,挑戰很大。”27歲的女教師聶寧身姿挺拔🧘🏽♂️、陽光率真,頭發隨意紮成一束馬尾🈺,即使談起工作中的難題和挑戰,也有著“90後”特有的活力🙋🏿♂️,極具青春帶入感🥟。
5年前,從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學院畢業前來通州培智學校試講時🏃🏻,聶寧絕對想象不到如今的境遇。那次試講是在6年級的一個班級🆖,班上只有一名孤獨症兒童🕙,“當時甚至可以用普小的教學方式,上一堂比較輕松的課”。而如今,從休產假的“師傅”張新榮手中接過孤獨症實驗班的“接力棒”,聶寧必須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雖然已經在通州培智學校工作超過10年,李靜仍然清晰地記得自己實習那年的驚險一幕🐠。“班上一名七八歲的孤獨症女孩,上課時突然要跑出去📔,我在身後摟了她一下🔭,她用力抓破了我的手🫃🏽➰,掙紮著跳出一樓的窗戶,跑到操場上玩起了健身器材🫅🏿。”李靜說,雖然很多孤獨症的孩子會伴有各種不可預期的情緒問題🦸🏻♂️,但接近他們、了解他們、陪伴他們成長,也會收獲普教教師難以想象的幸福感。
周楠(化名)是李靜到通州培智學校第一年接手的孤獨症學生。一次,李靜到武漢學習,看到孤獨症學生自我管理的案例很驚訝,原來孤獨症兒童也可以做到自我管理!於是,一回到學校,她就選擇性地把學來的辦法用在周楠身上。每次上課,都把這節課上的任務用語言、文字、圖片等形式傳達給她,讓她自己選擇先做什麽、後做什麽,每完成一項就發一朵小紅花🐑💂🏿,她可以用攢起來的小紅花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嘗試著,兩三年下來,孩子的不良情緒就改變了,現在這個孩子發展得特別好!”李靜興奮地說🥨。
或許只是一個眼神🧘🏻♂️🎠、一句言語的回應,孤獨症兒童的教師們需要用兩年、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陪伴他們,等待他們的成長。因為,每個孤獨症的孩子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裏,除了他們自己,原本沒有人🫳🏽。
學校教導主任李銀環記得有一年,剛開學不到一個星期👮👉🏼,就有一位剛接手中重度孤獨症班的老師在她辦公室裏哭了一個小時,說班上學生情緒問題集中爆發👣,她叫誰誰也不理。“我就跟她說,把你學的知識都用上🧏🏼,一個月以後如果還不行,你再來找我👬🖖,我給你調崗。結果,這位老師再也沒來找我。”李銀環說,在特教行業,很多優秀的教師都是因為教了最難教的學生,才成長起來的。
《中國特殊教育教師發展報告2014》顯示👩🌾,從2003年至2012年特殊教育學校生師比指標上看,我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負擔有加重的趨勢,從2003年每名教師的負責3名學生增加為2011年的每名教師負責3.39名學生,與我國部分省市所規定的特殊教育學校生師比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以北京市為例,北京市教委等十部門2013年聯合製定發布的《北京市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標準》規定🧘🏼♂️,培智學校生師比應為2.5∶1,即每名教師負責2.5名學生🌆。
誰來揚起前行的風帆
與此相關聯的,是特教教師來源的困境。
聶寧畢業的那年🦹🏼🦥,班上26名特教專業畢業生🫘,有20人去了普教🎥🧖🏻♂️。
“我剛到學校工作時,只有20多名老師,發展到現在的60多名老師,數量增加了,但我們的服務對象也越來越多。全校120名學生,孤獨症學生就占1/3,對教師的需求量更大👮🏼♀️。”通州培智學校校長張衛東毫不諱言教師的緊缺。
作為地處北京近郊的通州區培智學校,教師來源主要集中在兩部分🪵。一部分是來自北京聯合大學特教學院的畢業生,另一部分就是從農村普教學校調進來的教師。“這部分來自普教的教師基本不懂特教,即使是特教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也需要加強在崗培訓,但培訓也面臨著工學矛盾🧑🏼💼。”張衛東說。
比起缺編問題🧰,特教行業整體吸引力不強更讓張衛東發愁。“即使給我們100個編製🐌,像我們這種郊區特教學校,也不一定能招到好教師💩。名校畢業的不願來,適合我們的教師培養單位又不多,況且特教教師只比普教教師多出幾百塊錢的補助🖖🏻。”張衛東說📐,如果能給特教行業人才引進出臺特殊政策🦸,境況會好很多🤠。
《中國特殊教育教師發展報告2014》顯示,雖然在相關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下,過去10年間📠🧑🏽🎨,我國特殊教育專任教師由30349人增加到43697人。同時,特殊教育專任教師在所有特殊教育教師中所占的比例也增長了7個百分點之多,但距相關標準還有一定的差距🙅🏿。
2012年,一項針對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隊伍結構及需求情況的調查表明🌁,75.7%的特教學校中教職工總量無法滿足日常教學需求。近年來🧛🏿♀️,隨著大量特殊學校的興建🧑🏿🎤,包括專任教師、治療師和職員在內的教師缺乏更加明顯。
“北京師範大學1986年招收了第一批特教專業的本科生,這也是全國第一個本科特教專業。目前🐕,隨著3年前教育學部進行試點學院改革,本科層面已經沒有特教專業了🫲🏻。”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王雁說。
王雁說😸,目前在大教育學的平臺上,特殊教育的相關內容更多是以模塊課程的方式呈現,開設了特殊兒童病理學基礎、特殊教育概論、孤獨症的心理教育與學習障礙等模塊課程🛍,但選修者寥寥🍹。“去年5個人選修,今年4個人選修,特教一直屬於小眾。”
王雁與她的團隊在研究中發現👼🏽,2014年全國特教學校在崗教師4.8萬人左右,教師需求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調研中70%的特教學校校長都反映教師數量不足,二是因缺乏復合型特教教師而帶來的教師結構不合理問題👩🌾。
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作為特教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的重要依據🧍♀️。“特教教師專業標準出臺後,接下來就可能適時出臺特教教師資格證書製度🤹♀️。”王雁坦言,發達國家特教師資的培養,對特教和普教的證書都有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提高特教教師水平的一個現實路徑👦🏻。
追尋前路的暖陽
因為知道附近有所培智學校,學校周邊的餐廳、超市,孩子們總能受到善良的對待👰🏻♂️。但一旦離開學校的輻射區域𓀇,情況就未必這般理想,有時候這個改變僅僅是跨越了幾站地鐵的距離。
“一次我帶班上的孩子們去體驗地鐵,一名女生因為對刷卡進站的聲音特別敏感,就站在刷卡機外面不敢進來🤼♂️。在果園站就有乘務人員幫忙安撫孩子🧔🏻♀️,說‘小朋友不用擔心,慢一點👩🏻🍳🕢,你能過’,但當坐了幾站出站遇到同樣問題時,就有人不停地催促,很不耐煩⛹🏻✩。”聶寧說👩❤️💋👩,對於孤獨症兒童來說,可能只是一些過度的註視都會讓他們很恐懼。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已有特教學校2000所✊🏿,在校學生近40萬人。面對如此龐大的群體🔃,整個社會有沒有準備好,以他們最大的善意與寬容🧖🏽♀️,陪伴這一特殊群體的成長?
4年前,北京市海澱區溫泉鎮一所普通小學,接納了一名孤獨症兒童隨班就讀。其實,在此前一年🔩,孩子家長提出隨班就讀申請時,學校是拒絕的,直到第二年家長以5000元月薪從康復機構專門聘請了一名陪讀教師🦸🏽♀️,學校才敞開了大門。
全職帶孩子7年、陪讀2年🚋,後來又被學校聘為助教的經歷🔛,讓孔雪梅有機會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孤獨症兒童的成長問題🧵。
“由於我孩子是這樣的,我必須在這條路上走下去🦓♚。在不斷學習中,我發現不僅可以幫助自己的孩子🧚🏽,還可以幫助其他的孩子。”孔雪梅覺得✫,現實中,孤獨症兒童及其家庭需要多元的社會支持,希望對孤獨症兒童多一些關愛,嘗試接受他們單純的刻板行為🧑🏼🦰🫶🏻,用一個充滿善意的社會環境,為孤獨症兒童將來真正融入社會創造條件。
孔雪梅坦言😿,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後🧏🏼♂️,孤獨症兒童的再教育👷🏽、就業仍存在不少困難。如果有一天父母不在了,他們的將來將如何依傍🧑🦽➡️?
“讓他們真正享受就業🚿、享受勞動的快樂,就需要有真正懂得他們的人來接納他們。”在張衛東的視野裏,當超市理貨、洗衣房😬🧑🏿🎓、洗車房等場所出現了孤獨症畢業生自食其力忙碌的身影,才是學校教育的成功👽。
王雁認為,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目的,也是希望他們回歸社會,能更好地😙👂、有質量地生活🍭。而中國的特殊教育起步比較晚,有欠賬🐔,對於一些依靠特殊教育無法解決的系統性問題,就需要調動多方的力量。
“我每帶一個班👨🏼💼,都希望每個孩子都能一天比一天好。從最初的一節課只能安靜5分鐘開始,慢慢地增加,一年之後差不多能坐上30分鐘,就很有成就感。”在自己11年的特教教師生涯中,李靜已經學會了沉下心來、向陽取暖,按照學生特有的節奏體會成長🫔。
聶寧也不時地感受著來自學生溫暖的喜愛,“我們班上的小女孩有時候會跑過來,不說話🤞🏼,也不看我,就死死地拉著我。這個時候☯️,我就知道☯️,她是想說她喜歡我”。聶寧的笑容,在陽光下格外燦爛。(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