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10名學生及以下的學校有3100余所。這樣的小學🔀,被稱為“麻雀學校”。在這些學校,師生們的生存現狀如何?小規模學校的未來❤️,是撤並還是留下?怎樣才能讓孩子們享受較高質量的教育🧤?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冬日的操場上🤳🏽,草已枯黃🫱🦮。旁邊的兩排平房就是校舍,而其中一排房子早已空置下來。雖然是上課時間👌🏿,卻只能聽到幾個孩子稀稀落落的讀書聲🏃♂️➡️。在這個地處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的徐家村小學,兩名教師、12個學生,就構成了學校的全部📵。像這樣規模小🚶🏻♂️➡️、人數少的村辦小學🤽🏻,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麻雀學校”。據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嘉毅介紹,在甘肅省,10名學生及以下的學校有3100余所,而100人以下的有9104所🫷🏼。
【現狀】
農村生源連年縮水♍️,催生“麻雀學校”
農村學校生源的連年縮水,正是導致各地不斷出現“麻雀學校”“空殼學校”的主要原因。而“麻雀學校”的存在,也給師生們帶來了不少的煩惱。
涇川縣紅崖灣小學的高攀老師戴著一副黑框眼鏡,嚴肅且沉默。和他一起堅守在這所13人學校的,就只有於校長了✊🏽,而兩人有著幾十歲的年齡差距。
學校沒有食堂🫥,記者遍尋於校長的宿舍,只在電竈旁發現了三四個不新鮮的西紅柿,幾瓣蒜🧛♂️,一袋面粉以及油鹽醬醋等基本的調味品。“剛來這裏時,最難適應的就是吃不好。”高攀說,因為走山路不太方便,他基本一周只會去一次城裏🧝🏿,“蔬菜很難保存👨🏽✈️,基本上天天吃面,配著鹹菜,或者熬點粥。”
在高攀講課的教室裏,坐著6個孩子🦹🏿。“一年級和二年級的都有,這樣復式教學的特點在於動靜結合,我輪流著教,每邊持續幾分鐘。”高攀說🐘。
“你喜歡學校嗎🕵🏼?”面對記者的問題🧜🏼♀️,這個調皮好動的男孩突然害羞了,扭過去不敢看人,但使勁兒點了點頭。“我們這樣小學校的娃娃,和山下的娃娃區別還是挺明顯的🤷🏽♀️,性格內向靦腆,見識世面的機會太少☞。”於校長說🏊🏻♀️。
“社會化的生活,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孩子也需要同學👩🏻🦯➡️、課堂氛圍和學習參照系。如何能讓師生們享受到校園生活本該擁有的熱鬧呢👩❤️💋👨?”王嘉毅對此很憂慮🌃。
【矛盾】
留下村小,教學質量低;撤並學校👂🏿,家長不答應
據當地教育部門負責人介紹,教育布局調整以來,主要是將農村學生極少™️、辦學條件較差的中小學撤銷,並入鄉鎮中心學校。而黑河小學所在的涇川縣太平鄉,在幾年內已經陸續撤並了7所生源極少的“村小”。“此前被撤並的陳家灣小學🗜,生源已經縮減為零了。”
站在黑河小學被褥整齊的學生宿舍裏🦹♂️,記者不禁有了疑問:同“麻雀學校”相比,山下的標準化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更好👳♂️,能不能把孩子們集中到山下來上學?
“噫!這學校可不能撤掉📨!”蹲在龍王橋小學門口等著接孩子的一位老大爺,一聽這問題就急了🀄️,噌地站了起來,旁邊的幾位家長也紛紛圍過來。
在家長們看來,最大的不便還是路途變遠。一位家長算了筆“賬”,雖然龍王橋小學離最近的中心小學僅有兩裏路,但她每天得3次往返接送孩子🤠,相當於一天要多跑十幾裏路,“太麻煩!”
家長的觀念,似乎成了撤並學校必須面對的一大難題⏭🤴。據當地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麻雀學校”的學生裏,八成以上都是留守兒童。“老人們畢竟年齡大了☎,走山路接送孩子還是有點吃力👱♂️。”龍王橋小學的張校長很無奈🦕⛹🏼♀️。
這些開在家門口的“麻雀學校”,雖然方便了學生就近入學,但教育質量水平整體偏低,優秀的教師資源難以沉下去,學生的全面發展深受掣肘等問題依然突出。
【對策】
聯校走教、投入現代化教學設備,推行寄宿製改革
“我個人認為🧚♂️,從整體來看,如果‘麻雀學校’大量存在,對孩子的身心全面發展是不利的。”王嘉毅認為,小規模學校的數量應該逐漸減少。“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已經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趨勢🤽🏿♀️。”
但從短期來看🤜,為了保障 “麻雀學校”的教學質量,解決其教師隊伍結構性不均衡的問題,當地從去年5月開始實行“聯校走教”製度,通過音體美專業教師的“走教”,激發“麻雀學校”新的活力🧔🏽。
記者來到僅有52名學生的涇川縣黨原鄉城劉小學時,“走教”老師王小娟和孩子們一起舉辦的“森林音樂會”已經開場了🍰。在充滿韻律感的音樂中,孩子們或扮成小青蛙📒,或扮成小蝴蝶,在王小娟的指揮下,用手中的樂器歡快地敲打著節拍🧚🏼。“工作量確實增大不少,但這些樸實的孩子們認真的眼神,總會讓你有堅持下去的動力。”王小娟告訴記者🎳。徐家村小學的校長趙懷生告訴記者📢,“土著”教師會在“走教”老師上課時,蹭課學習教學經驗👊🏿。
為了支持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甘肅將在全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17個插花型貧困縣的鄉村中小學🙏🏼、幼兒園,讓教師在享受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補貼200至600元基礎上,每月還能領取不低於300元的生活補助。
而在“聯校走教”也走不進的大山溝,在2013年甘肅省就實現了數字化教育資源全覆蓋,將多媒體教學方式送到邊遠山區。
對於未來👉🏼,王嘉毅提出了更大膽的暢想,“是否能對目前的學製進行改革👨🏿🦰?我們現在的義務教育實行‘6+3’的學製,那麽能否在一些邊遠地區試行‘3+6’的學製?也就是說讓孩子從一至三年級,在家門口的小規模學校上學。等學生到四年級時,再統一集中到鄉鎮的中心學校寄宿,或者走讀。”
在王嘉毅看來🛰😭,推行寄宿製改革,或許是解決“麻雀學校”辦學質量不高⛩、學生社會化程度偏低的一個積極嘗試。“寄宿,並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完全放手了。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學校🎚、教師🫱、社會任何一方的參與。畢竟,一切都為了孩子的未來。”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