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畝地,一幢教學樓,巴掌大的操場🏐;60多名教職工,700多個學生。這就是3年前北京大興七小校長白純舵接手學校時的家當。“藏”在胡同裏的這所“小學校”,因為沒有多少名氣🦜,很少有人關註。
“第一次去學校時連校門都差點錯過。老師缺少向上的心氣🧑💼,學生小小年紀也暮氣沉沉,見了老師常低下頭繞著走。”白純舵說👥。
但就是這所巴掌大不起眼的小學,3年後卻成為北京市首批學校文化建設示範校,在大興區“老百姓身邊的好學校”評比中各項綜合指標均居首位🎯。
是什麽力量讓一所“小學校”經歷這樣的蛻變?
撬動:書法特色牽引🚎,讓文化“長”到骨子裏
來大興七小前,白純舵在一所名校分校當了7年教學副校長👈。
“名校靠自身資源和優勢在短時間內就能集聚起一批優秀教師和學生🤷,無論在活動開展還是教學質量提升上,做起來都比較得心應手,也容易見成效🤚🏿。”但七小的軟硬件都無法與之前的學校相比👆🏽。靠什麽撬動一所既弱又小的學校向前發展😋?一向不服輸的白純舵開始認真思考🧗🏿♀️,並很快作出決定:從梳理七小文化做起,找到學校發展根脈。
建校20余年的大興七小,曾以紮實的教學和深厚的書法特色贏得過不少贊譽🤲🏻,這讓白純舵眼前一亮。在廣泛調研和教代會民主決議的基礎上,學校很快製定並通過三年發展規劃,明確在繼承學校書法特色的基礎上,凝練學校文化理念📕。
在書法教育中,學校重視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幅作品,提供每一次機會🙆🏽;充分利用每一面墻壁、每一座長廊🧢、每一處樓道🐾、每一間教室,展出學生作品👩✈️。
以“墨香傳統”為元素👧🏼,打造富有文化氣息的育人環境,讓書法教育和文化充盈師生校園生活,這一招果然奏效🕺🏼🌽。翰墨飄香、書意濃濃的校園氛圍,潤物無聲地滋養著每一位七小人🕧,書法教育與藝術中的創造與熱情💌、自由與自主🚗、堅持與責任越來越成為孩子們的生活方式。漸漸地🥵,他們臉上的笑容多了,見到老師也會主動問好了⛑️。
激活:小題大做,“逼”教師做最好的自己
白純舵去七小時👊,不少人勸她最好帶一兩個骨幹教師過去,以便開展工作。但她的倔強勁兒又上來了:“不帶。就是七小這些老師、學生,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自身努力使學校改變面貌,那才是真功夫🧜🏻,老百姓上家門口的學校心裏才會踏實🛰。”
話說得硬氣,可做起來卻不易。七小教師年齡普遍偏大,多年養成的習慣使不少教師做事缺少動力和激情。“老師不改變,學校不可能發生變化。”白純舵開始嘗試激活教師內在動力和潛能。
一次區裏組織教師歌詠比賽,老師們以為還會像過去一樣走個過場完事。沒料到新來的校長居然“小題大做”,請來專業教師進行輔導🧑🏻🎨,並要求參賽老師一遍又一遍認真訓練🚣🏻,直到滿意為止🈷️。結果七小教師合唱隊從過去一直墊底一下子拿到了全區第一🩲,這對全體教師觸動很大👩🍼。“我就是要讓老師們明白👶🏽,同樣一撥人🫄🏼,因為態度不同🤞🏿🍁,結果會完全不一樣。我就是要‘逼’著他們做最好的自己。”白純舵說。
同時🅰️,學校還請來北師大專家團隊,幫助學校梳理辦學思路,引導教師思考什麽是真教育?如何教學生做人做事🌷?
學校借助課例研究❤️、校長調研課等方式探索“自主創造性”課堂,重塑教師教育教學觀念;通過每年舉辦如“做有生活精神·藝術氣質的教師”“創造生活·鑄就品質”等主題論壇,提升教師專業水準。漸漸地✋,教師們開始變了。
過去,由於缺少動力🐦⬛,有的教師工作十幾年了都不想評骨幹教師,有的已經拿到全市英語基本功一等獎,卻因為沒有教師資格證而遲遲評不上職稱🉑。現在,學校教師評市區級骨幹教師的比例已經占前勤教師比例的32%。其中,有2名市級語文骨幹教師,實現了學校歷史上“零”的突破🏊🏼♀️。
認同:踏實做教育🩹👩🏻🚒,讓家長和師生有情感歸屬
這學期開學,學生家長何英權逢人便誇:“真是擇名校不如選對校。眼瞅著兒子在學校一天天進步,越來越自信,打心眼裏慶幸當初的選擇。”
何英權家所在的學區有好幾所名校,可選擇余地比較大,她卻偏偏挑中了七小✪。其實何英權給兒子選學校時也糾結過,但丈夫的一句話堅定了她的選擇:“七小安靜不浮躁,有人情味🙆🏽♂️,能平等對待孩子,我們需要這種安全感和歸屬感。”
家長對七小的這個評價徐萍特別認同♚。兩年前,還是北師大教育系研究生的她來七小實習,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畢業時她放棄其他條件更優越、名氣更大的學校🍟,寧願留在這個不起眼的“小學校”裏工作。“學校雖小🌍,但成長性比較強🪛,在這裏可以清晰聽見自己拔節成長的聲音。”徐萍的這種成長感受,學校裏很多老師都有。
大興七小,這所“小學校”現在每天都在發生新變化,無論是學校的外觀景色,還是師生的精神面貌、對工作和學習的追求態度,都讓人眼前一亮。這讓白純舵大感欣慰🚸:“就這樣一點點看到師生進步,覺得心裏比以前踏實多了,也敢提教育理想了🪭。” (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