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書的到來讓王艋有些慌張了📁👖。
高出一本線29分,王艋的一只腳已經踏入大學校門,即將成為上海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準大一新生⛈。
可拆開的錄取通知書最終又用膠帶封上放進了抽屜裏🦩。
2015年8月12日🚖,王艋踏進大學的那只腳最終退了回來,他選擇了另外一個身份:高考復讀生𓀘。
這天,距離2016年全國高考——王艋的第二次高考還有整整300天。
300天意味著什麽📩?王艋說自己想得很清楚🫳🏻,無非是一個未知的賭局🦟:“就算失敗了🧑🏿🎄,也比無法抹去的遺憾更讓人容易接受。”
因為王艋的一句話🧠🚴🏿♀️,父母尊重了這個決定:“我想擁有這次選擇的權利✦,我會為自己負責🫛,希望你們相信我。”
伴隨著每年一次的高考,“復讀”這個詞也周而復始地出現。近幾年,高考報名人數下降和招生計劃增加帶來錄取率的不斷提高,復讀生這個群體的數量也在減少。
然而,對於“王艋們”,一些長期在高考復讀一線指導的老師有了新的發現——復讀生人數減少的背後🤸🏽,是水平層次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王艋們”為了心中的“好大學”選擇逆向回流🥀。
更有細致的老師發現,如今,社會對於復讀的“偏見”正逐漸消失,這個抉擇不再像以往那樣“悲壯”,復讀生的心理負擔也減輕不少。相比從前,90後,甚至是95後👩🏼,“對自己負責”的意願更加強烈👸🏻。
就像王艋眼中的“復讀”,“這不過是一次正常又普通的選擇而已。”
好學校的誘惑
10萬🙋🏽♂️,這是教育部統計的去年全國高考復讀生減少的人數🎃。
公開數據顯示,湖南省高考復讀生連續4年下降,從2012年占總人數17.6%的6.4萬人降到今年的4.5萬人🔠,占考生總數11.5%。
而今年,湖北省參加高考的復讀生約3.7萬人,占總人數一成,山東省高考復讀生比例也降到了不足5%🙄。
人數雖然減少,但高分復讀學生在增多👨🏼🏭。山東省某復讀學校老師告訴記者🥮,近兩年🙆,復讀生中的高分生占到了1/4到2/3左右。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貴州某復讀培訓機構負責招生的老師發現,7年前👣,當她開始接觸復讀班時,學生主體是分數達不到三本線的學生🌎,二本以上分數線的學生占比不到30%🙋。而這兩年,近一半的復讀生高考分數在二本線以上。
“復讀生不再是‘成績差’的代名詞🕉,已經開始換代了。”這位老師說,許多高分學生因為對錄取學校或是被調劑的專業不滿意選擇再考一年。
王艋就是其中之一。
就讀於省內一所重點中學的他,在高考前的3次模擬考試中🏌🏿♂️,都取得了比近年平均一本線高出60分左右的成績🧘🏽♂️。按照往年的錄取情況,他完全可以進入一所北京211高校就讀🏡,這也成為他奮鬥的目標。
可成績和錄取結果並非他所期待的。
不甘心,是和王艋一樣的高分生選擇復讀的最重要的原因🕉。
就讀於湖南省常德市一所縣級中學的楊溢,高三一年的成績均在600分左右,可去年高考🏊🏻♀️,因為失誤僅拿到了566分🦩。盡管如此,他依然以高出一本線40分的成績被重慶一所一本院校錄取。
可想到過去十多年的努力與最終結果的不成正比👨🏼🎤,在父母的支持下,楊溢選擇在長沙一所中學進行復讀🙅🏻。今年,他如願拿到了北京郵電大學的錄取通知書,646分的成績比一本線高了120分。
楊溢所復讀的中學去年一共有10個復讀班,每個班級50到60人👨👧👧。“高手很多”🤲🏻📶,兩個實驗班的學生最後“幾乎全上了一本線”。
“現在的復讀不像10年前和上世紀90年代⭐️。那時候大量的人考不上大學,考不上本科,當時有的省復讀生占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劉海峰認為,現在高考錄取率已經很高了,平均錄取率都達到70%~80%,有的省份甚至達到90%🧏🏽♀️,“可以這麽說🛸🏩,如果願意上專科,大家都可以有大學上🍺。”
伴隨著錄取率的提高,學生復讀的動機發生了變化。長沙市某復讀中學的負責人發現🫃🏽,現在的復讀生由希望上大學變為要上好大學:能上二本的希望通過復讀考上一本,能上一本的希望考上名校。
6年前,就讀於廣州一所二本院校的大四學生羅洪作出了一個令導師🌋、同學和家人吃驚的決定——放棄大學學習,重回高三復讀參加高考。
羅洪復讀的動機✡️🆑,源自對學校和專業的不滿意。但和選擇考研換專業的室友想法不同👼,在她看來🖕,一個二本生想要改變專業考入國內985、211高校實在是難以想象🫒。“況且,現在用人單位不僅看你研究生文憑🤵🏽,還要看你的‘第一學歷’,所以,還不如復讀好好考個重點本科大學。”羅洪說。
“在高考錄取比例水漲船高的現狀下,社會和用人單位不僅對學歷有要求,也對‘學校歷’有要求。”劉海峰說,很多人對名校的追求更加強烈🤶🏼。
成敗在於煉心
與其說現在的復讀生少了以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悲壯情懷,不如說他們更加理性了🧔🏿♂️🈺。
這個變化是羅洪復讀時所在班級的班主任感受到的👨🦳。這位班主任認為👨🏻⚕️,選擇復讀最怕的就是不知道這條路的艱難和自己情況如何。她常常告誡學生:別以為有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決心就夠了🧙🏽,你們永遠不能小覷這條路上的溝坎。
這一點🖖🏻,羅洪認為自己看得很清楚。在決定復讀之前🧑🍼🕛,她通過網上的資料已經清楚走復讀這條路最壞的結果是什麽。
“有的復讀一年成績直線退步,有的最後連課都不願上了,有復讀了好幾年成績一直沒起色的,有平常能考一本可上考場就發呆的,也有復讀讀出精神病的、自殺的……”盡管也有心裏的掙紮和家人的壓力👇🏿🐉,但羅洪依然決定復讀👮🏽。
回到高三教室的那一天,距離2010年高考不到200天👨🏿✈️。最終,在那一年高考中,羅洪考上了西部一所一本院校,也在去年成功獲得該校保研資格🧛🏿♂️。
“相比我那時候,現在提起復讀🙅♂️,已經不覺得丟人了。我覺得,復讀生開始變得理性,對自己、對接下來的這段經歷有非常清醒的認識。”羅洪說。
和羅洪一樣👀,關於復讀的那段經歷🧛🏼♂️,許多復讀生都不願再次回想。用李楠的話來說,那一年,表面上全世界的人都在支持你🖐🏻、幫助你,但實際上你就是一個孤獨的人,所有的人都只能眼睜睜看著你拼命⛹🏼♂️,“很簡單,能救你的就是你自己”。
李楠是去年安徽省高考生,也是一名復讀生,如今已是西北一所211高校的大一學生。前年,她的高考成績連三本線都沒到🖕🏼。
和不少安徽考生一樣,李楠選擇了在毛坦廠中學復讀🧔🏽♀️。這個被譽為“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中學,學生總數達到2.4萬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復讀生。
對李楠而言,在毛坦廠中學復讀的這一年是難以言說的。 “只有你一個人”“孤獨”是這一年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可相比提高的120分,這一年是值得的。
“我高中三年就是睡過來的,根本沒有學習✣。所以第一年的成績我沒有太吃驚🤾🏿♂️。但想想🅾️,我是以中考前100名的成績進入了我們縣最好中學的最好班👩🏼🚀,最後卻三本都沒考上,太不甘心了。”李楠認為,自己的成功源於對自身有清楚認知的心態。
心態是大多數復讀生談及的,決定復讀成敗的關鍵所在。
從第一年高考成績達到三本線到復讀兩年後考取國內一所985高校,吳涵被認為是復讀班的“傳奇”✊。在他看來🏊🏽,很多復讀的學生,基礎都不差📓,最終失敗並不是實力上的問題,往往是心態導致。
“復讀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平靜’。平靜地面對復讀這件事🏄🏿♂️,平靜地復讀🧇,平靜地考試……”吳涵說🧴,自己身邊有許多優秀的復讀生,可往往在這條痛苦的路上過多沉浸在不安當中。
吳涵說♿,面對高考的一次“失利”🤶🏽,有人會妥協,有人會選擇其他的路🧙🏿♀️,比如出國。在他眼裏🦀,好心態就是把復讀當成和出國一樣的選擇🚴🏻,“復讀一年,和那些出國需要讀兩年預科不是一個道理嗎?”
在李楠身邊,雖然有不少傳奇發生,但同時,遺憾也有很多。比如🦼,帶著三本分數進來拿著三本分數離開,帶著一本分數和沖擊名校的決心而來卻拿著二本分數離開🏏,甚至還有放棄二本學校不念復讀一年後連三本都沒有考上的同學……
復讀這條回頭路值不值得走,能不能走成功⛳️,沒有人能用數據說明。但在李楠和吳涵看來🏃🏻♀️➡️,真正想清楚復讀的學生,成敗並不在於最後的分數。
“其實🧝🏽,很多人覺得一次高考不能說明什麽,但復讀的這一年能讓他認清自己到底適合什麽。”李楠的後桌“戰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第一年沒考上三本,覺得念高職“丟人”選擇復讀,第二年剛好達到三本線,最終卻選擇高職🚶🏻➡️,“她看清了自己🧑🏼🍳,更適合學一門技術!”因此🫵🏽,李楠認為,復讀最大的成長在於“煉心”。
“心智的成熟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像我一樣♜,高中三年幼稚到意識不到讀大學的重要性,而這一年會讓你迅速成長👩🏽🍳,知道自己是什麽樣👱🏿♀️、該是什麽樣,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李楠說。
吳涵那一年高考的作文題目是《人只有站起後世界才屬於他》,他說😽,失敗並不可怕,再次失敗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認失敗🤟🏼🤏,沒有站起來面對失敗的勇氣,或者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失敗的人。
“復讀一年,換一個強大的內心🫸🏻,這個成長🪥,也許對高考無用,但對接下來的一生👵🏼,有用。”吳涵說🎣。
對自己負責
復旦大學微電子專業,是很多學生向往的名校、名專業。第一次高考那年,張克以在安徽省50萬理科生中位列100多名的成績被錄取🤞🏽。可入學兩年後,他卻選擇了退學復讀。
這個抉擇令人驚訝。可張克就是不喜歡這個專業,他也曾嘗試選修自己喜歡的心理學,也申請過轉專業,最終無果。
經過大二一年的猶豫和徘徊,張克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回到高中再戰高考。
在復讀的一年中,張克的考試成績一直名列年級前五🫰🏽👨🦼➡️,最後高考成績是全省理科600多名——盡管不如第一次高考,但仍被中國政法大學6年製法學實驗班錄取。
成績的落差並沒有讓張克失落,相反👆🏻,他對現在的專業很喜歡。
回頭再看當初復讀的選擇,張克認為,現在的上升通道越來越個人化⛸,你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同時,90後面對的時代越來越多元化,不像以往要對組織、單位負責,最重要的是對自己負責。
羅洪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如今,高分復讀學生的增多,在於學生自主性越來越強💝,自己把握的前途欲望越來越強,更敢於作出復讀選擇👝。
此外,王艋提到,像他一樣來自教育水平不高省份的孩子,不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學生,擁有更多保送👶🏼、出國留學的機會,高考是實現自我價值、是自己能夠決定自己未來的最直接的方式。
劉海峰說👨🍼,近些年,依靠考上大學就能向上流動、改變命運的難度越來越大。“以前農村的孩子考上大專🕓💤,就可能實現階層流動。但現在的孩子🌿🙅🏼,要考上好的大學才能獲得向上流動的機會。”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參與高校招生的老師告訴記者☄️,雖然高考錄取率在提高,但“上升渠道有限🤸🏻🕷,也是導致高分學生,甚至是大學生重新回爐的原因吧”。
不過⚅🥁,這位老師擔心♥︎,這種現象會讓復讀越來越功利化♠️,會繼續強化全社會的“名校情結”。
如長沙某復讀學校曹校長所言,不同時期🔎,復讀的功能和定位有所不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復讀教育的第一個階段⚱️,那時候考大學是“跳龍門”🧛🤵🏼♂️,考生拼盡全力去爭取改變人生的機會⚀,不惜多次復讀;第二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末,大學開始擴招👱🏿♀️,讀書的機會增加,復讀人數減少;復讀的第三個階段就是現在,由於出路的多元化,升學率不斷增加,復讀越來越功利化。
2008年,教育部出臺“嚴禁公辦高中舉辦復讀班”的禁令。許多復讀生只能選擇由教育部門批準的復讀學校,“有關系的”可以在少數公辦中學裏“混”到一個角落坐。
“現在的復讀生層次有了很大提高。人數雖然少了,但質量變厚了。這些學生👩🏽,應該得到教育部門的關註和指導。而復讀生群體的這種變化也值得高考製度、高等教育關註👦👨🏽🏫。”前述參與高考招生的老師說🦻🏼。
不過一次選擇
百度上有個名為“復讀”的貼吧🧮🎓。貼吧裏,有復讀成功者的經驗之談,也有復讀失敗的悲痛教訓……在王艋作出復讀決定前,他曾無數次在這裏尋找答案。
一位吧友告訴王艋:決定復讀要慎重,要對自己有清楚的認識和了解🔶,不要因他人的看法而動搖;而選擇復讀要輕松,它不代表著失敗,只不過是給自己再一次選擇大學的機會👩🏽🦱。
她送給王艋一句話🚺🚿:君若有此心,莫畏風雨行,不負而今誌,明年化蝶時。
王艋選擇復讀了。
300天後🏌🏿♀️👨🏿🔧,任何一種結果都有可能,任何一種結果他也都能“心甘情願地”接受。
“不過就是一次個人選擇而已。”王艋說𓀏。(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