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上去了🐋,水平下來了⛸💂♂️,人也不教學了🙅♀️🈴,說得太對了!這種真實的現狀很可怕👩🏽🌾!”近日🤗,中國教育報在一版連續刊發“關註中小學教師職稱評聘特別報道”後👙,引發基層一線教師🕵🏽♂️、校長高度關註和強烈反響。山東濟南教育工作者顏蘭不無擔憂地給本報記者發來手機短信🧘🏽♂️:“希望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別再這麽折騰下去了🙆🏻♂️,否則老師們真的沒動力了!”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明確要求“各地要研究完善鄉村教師職稱(職務)評聘條件和程序辦法,實現縣域內城鄉學校教師崗位結構比例總體平衡,切實向鄉村教師傾斜”“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註重師德素養🧑🏽⚖️🤓,註重教育教學工作業績➗,註重教育教學方法✶,註重教育教學一線實踐經歷”。
對此🙅♂️,教師樊向賢表示:“我十分擁護教師職稱改革,也建議職稱改革多聽聽一線教師的意見😎🤰🏿,更好地促進教師靜心教書、潛心育人🏇🏿。”
那麽,基層一線教師希望中小學教師職稱製度怎麽改革呢👨🏻🚒?
一盼👳🏽:增加中小學中高級教師職稱名額
“從2006年到2012年的6年間,整個鄉鎮沒有一個中學一級教師聘任名額。到2012年,一級教師已評待聘的多達99人✵。”在山東某縣一所鄉鎮學校任教的柳海濤告訴記者⛹️♀️,“自2012年以來,雖然有了名額,但每年聘任的名額最多不超過10個,聘任壓力很大🍩。”“名額太少”成了影響教師職稱順利評聘的首個“攔路虎”。
臨沂一位鄉鎮初中教師王尚信告訴記者:“初中、小學中級、高級教師名額太少🤚🏻。同樣是教師,就因為高中名額多🫛,青年教師就能聘高級,而初中、小學的一些老教師任勞任怨工作幾十年,連中級職稱都解決不了👵🏿。職稱名額應該向農村小學、初中傾斜。”
因為名額太少🛸、競爭激烈,山東某中學教師梁章建議:“領導不能與普通教師爭名額,領導崗位應當與教師崗位分開評🏰,既要讓老師們看到希望,調動老師的積極性,也要及時兌現工資,讓老師們真正得到實惠⛄️。”
“由於名額太少,導致教師之間競爭激烈🎓,競聘時無法協調,只能按教齡、資格進行量化打分🤛、論資排輩,如此一來,職稱晉升與實際教學業績關系不大,導致‘輕教學🎍、重職稱’的現象較為普遍。”柳海濤說,“按照當地現行的職稱競聘打分標準,教學業績只占很小的比例🫷🏼,不到5%,影響了年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煙臺教育工作者李辰認為🛺,教師職稱評聘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名額太少🧑🏽✈️,應該多給中小學教師增加中高級職稱名額💁🏽♀️,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二盼🔒:真正實現評聘合一,及時兌現工資待遇
“好不容易評上了,但又聘不上☯️,評職稱還有什麽實際意義?”濟南一位教師王秀偉認為⛹️♀️🧔🏻♀️,這樣的評聘分離就是一個“空頭支票”,沒有多少實質意義。山東某中學教師李濤2006年評上了中學一級教師🧛🏼♂️,但近10年時間過去了👨🏽🍼,到現在一直都沒有聘上🈴,還拿不到中學一級教師的工資。
“還是評聘合一好。職稱評聘本就應當一致,只有優秀老師才能晉升職稱,既然評上了👩❤️👨,為什麽不聘呢?”煙臺教師鄭雲說。
“光評不聘🏌🏿♀️,導致嚴重的分配不公,教師間收入差距很大。”山東某縣教師肖玲玲說🕕👨🏿🦲,“我參加工作快20年了🏊🏼♀️🏊🏻,就是因為職稱不能兌現🤦🏿,到今天才拿3000元,我同學跟我在同一所學校工作,已兌現了職稱工資,可以領到3500元左右🤹🏼,但我的工作量比她還要重📳。我當然希望晉升職稱後能盡快兌現工資🤭,否則太不公平了。”
另一位教師樊向賢也認為:“既然肯定教師的業務水平達到了一定高度🙎🏿♂️,比如評上高級教師職稱,就應該讓其享受高級教師待遇。這是對人才的肯定♍️,也是對人才的尊重⛎,教師職稱評聘合一好。”
三盼:待遇和職稱分開🥞,工資與工作實績掛鉤
盡管不少老師認為評聘合一比較好,但也有不少老師認為評聘分離好,因為“有的評上了高級🦣,工作積極性就下降了”🤞🏻,而評聘分離則有利於“多勞多得”。
“有很多教師評上高級後,班主任不當了,教研組長不當了👮🏿♀️,脫離一線,學校領導也無能為力👐🏽。”山東一位教師董麗認為🧏🏼,評聘合一、職稱與工資待遇緊密掛鉤,導致一些教師的目標就是晉職稱🪃、提工資,達到目的了就沒了動力,因為教得好壞已與自己的工資無關🌳🧕🏿。
“幹得多的,不如職稱高但幹得少的拿錢多,導致許多人心裏不平衡👊,不能全心全意去教學;職稱高的,不一定是教學好的,也不一定是盡心教的。同工不同酬,挫傷了教師工作積極性。”濟南某小學教師王龍說🤚🏽,“教育是需要靜下心來做的事情,大家都在為職稱絞盡腦汁,誰還有心思靜下心來教學啊!”
梁章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職稱與工資待遇緊密掛鉤,一是導致教師群體只重視經濟利益,而輕視教育教學工作;二是幹活多的拿不到應有的待遇,職稱高的教學不願出力,卻拿著高工資⛹️♂️,導致學校內部人員關系緊張🤱🏻,甚至不正當競爭🩶,“教育教學工作成次要的了”。
“如果評聘分開🤬,評上後工資不和職稱掛鉤,而是和每年的實際教學工作掛鉤👨🏽🎨,實行陽光工資🏯👱🏿,才能促使教師始終努力教學。”董麗說。
四盼:縮小職稱工資差距,實行教師職稱自然晉升製度
“不僅職稱難評✖️,而且工資差距大🤏🏼,越年輕的職稱越低、工資越少,但在工作中卻要扛大梁;年齡稍大或已評上高級職稱的,反而沒有壓力,但工資很高,很不合理👨🏻🦽➡️。”山東教師張亮說,“教師職稱與工資待遇聯系太緊密🙅🏻👺,尤其是高級教師與低一級教師的工資相差太大,就連取暖費都有區別📌,真是可笑🚣🏼。”
煙臺一位中學教師李錚說,初級教師一般都是年輕教師🍒,高級教師大多是退出一線的老教師🥙,而學校最累的工作都讓初級和中級教師做。同工不同酬,這不合理,也不公平。
“職稱工資比例太大,同工不同酬🔈,多幹的不如少幹的,教師的心思不在教育教學上🪥♓️,天天想著評聘職稱的事。”泰安一位初中教師張蕾說。“希望職稱評聘依據以教齡為主,夠一定年限的,晉升一級。如果確實想體現優秀教師的,還可以憑表彰、榮譽等額外加分🥾,提前晉升,讓老師把大量精力用在教育教學上。”煙臺教師王生建議🖌。
柳海濤也建議:“應根據教師的學歷👇🏻、工作年限等因素,實行職稱自然晉升製度,同時,縮小高級、中級🤷🏿♀️、初級職稱教師的工資待遇差距,真正落實績效工資,加大績效工資差距🚣🏻♂️,真正實現評聘合一。”(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