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第五屆全國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學術交流暨技術發展展示大會開幕,論壇以“區校協同視角下的生態化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為主題,舉行包括資深專家報告🧾、區域案例分享、學校特色分享、青年研究者實踐報告等大會報告🩵、學科教學公開課、企業解決方案參與展示等一系列活動🧛🏼。
本次大會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育技術學院攜手“移動學習”教育部—中國移動聯合實驗室一起主辦🧏🏻♀️,由北京市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承辦,公開課在北京師範大學大興附屬實驗小學進行👩🏼。本次大會以學術研究和實踐探討相結合的方式👩🏽🚀,搭建高端研究與基層實踐的溝通與交流平臺😐,在推進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經驗方面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數字校園需解決六個關鍵問題
在雲計算技術支撐之下,數字校園建設不再關註軟硬件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關註的是以推動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實踐融合為目標,以應用牽引和機製創新為推動原則,使數字校園能夠在教育教學方面起到突破性的支撐作用🤦🏻♂️,從而實現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作用。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秘書長劉雍潛教授認為🙇🏽,加強區域層面的綜合統籌,關註數字校園的頂層設計和運行機製是當前的主要任務。通過“共建共享”與“公建眾享”相結合的資源建設與應用模式,提升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與發展的長效機製🚨👩🦼。同時要關註“互聯網+ ”對信息化教學應用研究的技術激發。
“數字校園發展需要解決六個方面的關鍵問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李玉順副教授表示🏃🏻♂️➡️,這些問題包括:集約與創新的協調、技術環境的構建🌘、數據體系的建設與生成🛌🏿🏸、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區校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服務環境的建構與持久化。這些問題不僅對當前乃至未來一段時間內數字校園的建設方向具有指導意義,同時對如何支持區域統籌下集約與創新的數字校園建設🤵♂️,以達到中小學數字校園“低成本、高可用性、低維護”等最佳特征提供方向。這些問題的討論結論,對於我國廣大偏遠、農村地區的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也具有參考意義。
本次會議上🦸,大興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陳誌濤和李勇老師分別介紹了大興數字校園建設思路和建設方法。北京市大興區在區域層面的進行綜合統籌🧱,從2011年以來經歷了“單體數字校園建設實驗”、“區域統籌建設模式”和“雲數字校園”成果推廣三個重要階段。大興區數字校園建設實現了統一的數據標準✭,統一的管理平臺,五級標準化認證體系🧑🏻🦯,公共應用區域建設,特色應用學校自建💁🏻♀️,提出“區域數字校園雲應用商店”,形成了數字校園建設的開放性生態環境,能夠使區域👩🏼🦱📎、學校、企業三方力量有效協同。
翻轉課堂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
提到學科優質教學資源的研製與開發,不得不說近些年伴隨著慕課、翻轉課堂等興起的“微課”🛋、“微視頻”等也受到大家的關註。
翻轉課堂2007年在美國出現🦦,2011年以後迅速擴展至全球🫸🏽,那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除了教學行為次序的變化💃🏻,到底翻轉了什麽?
“翻轉課堂改變的是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發生情境的顛倒。”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余勝泉教授認為,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被賦予更多的自由👨🏻🦼➡️,師生🧖🏼🫵🏽、生生之間擁有了更多的交流與互動,以發展學生的深層認知能力。在此過程中,技術不再僅僅是我們過去強調的作為一種手段輔助我們學習👩🏿🎓👨🏻🦳,而已經發展到充當學習者建構知識的工具😕,即作為認知工具促進學習者高階思維發展,如何通過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多種教學模式的融合🏗,來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才是需要根本解決的問題🤽🏽♀️。
“翻轉課堂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藥,目前還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著名教育技術研究專家何克抗教授認為,這些挑戰包括:各學科優質教學資源的研製與開發;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急需更新;課前在線學習時間和課堂面對面教學的時間是否可以調整或變通🌛;實施翻轉課堂的學段能否向高、低兩端擴展等。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不考慮我們國家的本土教育情況,也不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避免微課建設誤區
近些年,“微課培訓”、“微課大賽”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教育界⛏。微課內容短小精悍🕐,作為教學資源不僅方便教師的使用😈,也適合學生的學習。
但在實際教學中,專家發現,有些微課製作粗糙,有些應用“微課”教學的翻轉課堂流於學生過於自主,學生的學習目標難以達到,學習任務難以完成。為此,余勝泉教授認為要從幾個方面來避免“微課”的建設誤區,微課資源的設計需要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則,盡可能減少需要用戶記憶的內容🤹🏿。微課所表現的知識單元,在內部需要是連續並有所重疊的,方便學習者從任何一節開始都知道自己在整個體系中的位置。微課的學習活動設計要更重於內容的設計。從結構看,微課之間能以知識為中心,構建社會認知網絡🫄🏼。通過對信息的鏈接發展成為對人的鏈接,從而實現物化資源與人的資源的聯通✖️,讓知識成為人的連接通路。
本次大會還專門邀請長期從事微課設計與製作培訓的K12教育網創始人王玨先生開設培訓活動,與會代表受益匪淺。北京師範大學朱京曦博士提出“小微課、大智慧”的觀點😔👩🏽🌾,教師在微課的教研中通過模擬設計🧒🏻、對比設計、獨立設計的循環迭代過程,提高設計與應用微課的能力,可以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與課程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整體提升學校信息化教學與教研水平👩🏼🦳。
長遠目標是用數字技術提升學習力
數字校園的建設是途經,是任務。學校的發展還要依賴於學生的成長🫶🏼。來自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實驗學校的唐曉勇副校長與大會代表分享了“用數字技術提升學習力”👆🏻,上海嘉定實驗小學的龔京副校長介紹了該校基於學校的數字校園而開展的數字化教學應用的情況。溫州電教館的黃嶽明館長介紹了該區域與學校一線教師共同打造“創客教育”的協同氛圍🔣,通過創客教育,讓孩子觸摸真實的世界。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的趙國慶博士也分享了一些在中小學積極開展思維導圖促進學生發展的實驗研究,讓數字校園的建設通過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落到實處。
本次會議的發起人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董艷副院長認為🚐✢,協同是當前中小學數字校園的建設常態,發展才真正是數字校園的建設目標👶🏼。而這樣的協同與發展建立在一批高層次的專家參與🧑🏿🏭🏢,實踐人員的“遇見與分享”的基礎上🔵,良好的交流平臺,也有利於我國廣大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數字校園在未來的建設過程中少走彎路🤌🏻,穩步前行。(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