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低俗🧑🏿🎄、落後、愚昧👕,致使教育中的鄉村文化缺失👩🏿🌾。鄉村少年本土情懷的缺失🏋🏽♀️,使得鄉村少年不再是文化意義上的鄉村少年,他們中有許多人變得看不起鄉土,看不起勞動👳🏽♂️,但他們又無所適從👮🏻。鄉村教育該如何保留住鄉土文化,不再讓“鄉愁”彌漫🎺?
“鄉村教育如果跟著城市跑,永遠也跑不贏”
高樓⚁、電腦、汽車🤜🏽、圖書館、工廠🔀、娛樂場所、博物館……教材裏這些對於城市孩子司空見慣的東西,對於位於湘西保靖大山裏的孩子來說🤗,卻是遙遠而又陌生的。
保靖縣嶽陽中學語文教師楊素芬忍不住抱怨,初中語文教材雖然歷經多次改革👩🏻,但是編者主要集中在教育較發達的幾個省市💅🏽,編寫專家也來自大學及中心城市的中學特級教師🧘🏽🐍,他們對農村教育現實了解甚少🎍,致使教材的內容不能很好地反映農村社會實際與農村教育現狀。
她說,目前大多數教材對農村生產🧙🏿、生活的情況反映不夠🧎🏻♂️,城市化傾向明顯,嚴重影響了新課程在這些地區的實施, 這不符合國家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發展的原則〰️。
實際上🙍🏿♀️,不僅是課程體系呈現城市化傾向🤵🏽,整個教育價值取向也都呈現出以城市為中心的取向🪼。學者楊東平指出:“目前🚴♀️✩,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的選擇🧑🍼,教學大綱和標準的製定,教材內容的編選,考試內容的設定,都是以城市學生為依據🧝🏻♂️👩💼,長期忽視農村的教育環境、教育資源和學生的承受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堂幾乎不給學生傳授他們能夠在農村中有效發揮作用所需知識🧎🏻、技能和思想。”
有學者進一步指出✥🕞,當前學校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對工業、城市與現代生活的向往與羨慕👳♂️,這種內容面對鄉村小學及其學生時愈發顯得突出。那些顯現與渲染高樓大廈、立交橋、大街、公園🧚♀️、古跡與機場的畫面及文字👩🏻🦼,足以形成城市生活的強烈誘惑🧖🏼♀️。
2001年,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實施後,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但是,記者了解到,由於受高考、中考製度的影響,地方課程實際上成為國家課程的一種翻版💝,是一種縮小了的國家課程。它與國家課程的區別僅僅在於課程設置主體與實施範圍的變化🧝🏿,而沒有反映和表達地方教育價值追求,沒有關照地方社會生活。
“盡管城市生活在近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下,確實具有許多鄉村無法比擬的便利性,但也不能忽視城市之外廣闊的鄉村,不能忽視已存在於鄉村文化中的大量豐富的優秀的教育資源🤩。”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劉鐵芳說👸👨👩👧👦。
農村課程資源為何難以進入課程體系🫳🏻?湖南師大教科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劉麗群認為,農村作為被改造的對象🥧,它所面對的是如何以城市為藍本來改造自己並趨同於城市,當鄉村文化被理所當然地視為低俗、落後、愚昧時👮🏼🌏,在此背景下,再豐富的課程資源在農村學校和農村教師眼中或者熟視無睹或者被視為低劣;再優秀的教師,也缺乏足夠的文化動力去開發這些資源。
“鄉村教育如果跟著城市跑,永遠也跑不贏。”不少專家和鄉村教師這樣表示。
“鄉村少年生存的精神根基正在動搖”
阮梅,中國最早關註留守兒童的作家,現任湖南理工學院文學院副院長♍️、中國留守兒童成長問題研究所所長。
兩年時間裏,這位“最美湖湘母親”的足跡遍布湖南省內外10多家看守所🦶🏻、女子監獄🖖🏿、未管所,從900多名未成年犯中選擇了11名典型🤟,以兒童文學的形式✤,匯成15萬字的《罪童淚》。阮梅專門作了一項調查,結果令人震驚:走進未管所的孩子,8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兒童🕍🏋️♂️,90%以上的孩子是留守兒童和離異家庭的孩子。
湖南師大幾個本科學生曾就留守兒童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訪談,他們的調查報告獲得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科技競賽一等獎。他們在調查中發現,很大一部分留守兒童沉溺於網絡🏧⏯、遊戲🚵🏼♂️、色情影視和圖書,打架鬥毆成為家常便飯。
“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真的很難看出文化的影子📿,他們就像精神上無根的人,就像飄浮的影子,在鄉村社會的時間與空間裏遊蕩🙋🏻♀️🏛。”劉鐵芳說。
出生於湘中一個小山村的劉鐵芳說🪀:“鄉村少年生存的精神根基正在動搖,或者說早已動搖👩🏼🎤。我們曾經在鄉村社會中受到的多維文化滋養都已經慢慢消逝🚮,鄉村社會失去它原有的內容。”隨著鄉村文化價值的進一步失落,鄉村社會的解體,浸潤其中的文化背景早已不足以帶給鄉村少年生存的自信與積極向上的生命姿態,學校教育中以升學、逃離本土社會🙅🏻、進入社會的主流作為強勢價值渲染,本土文化不足以給個人生存提供價值的基礎與精神的支持👨🏿🚀,直接導致鄉村少年的生存焦慮與精神迷失👱🏿。
劉鐵芳說💆🏿♀️,如今🦝,鄉村少年本土情懷的缺失,使得鄉村少年不再是文化意義上的鄉村少年👃🏻,他們中有許多人變得看不起鄉土,看不起勞動,但他們又無所適從。他們同樣不是城市文化意義上的少年,他們因此成了一種在文化精神上無根的存在,成了文化的荒漠中人。既有鄉村文化處於解體之中🔋,而新的適合農村兒童健康發展的合宜文化秩序又尚待建設💆🏻♂️,他們內在精神的貧乏就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大量的鄉村少年在無根的文化處境中表現出明顯的生存的無奈與自卑🍽。
在以城市為中心的教育價值取向下,農村教育面臨的真正問題是什麽🕣?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石中英認為,農村教育面臨著教育投資🚗、師資力量、教育改革動力不足等問題🍈🧹。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一代又一代農民失去了自信心,農村教育沒有能夠引導農民正確理解他們所生產、傳承、享受👩🏽🦱、創造的文明,這一點是最糟糕的。
“擴大學校教育內容與鄉村生活經驗之間的融合”
“社會需要文化的支撐,教育更加如此🧑🏿🎄,一種教育必然需要相應文化背景的全面滋養,需要本土文化的悉心呵護,那才是全方位滋養一個人的精神生命🍖、發育人生各種細微情感的沃土。”在劉鐵芳看來,鄉村兒童不僅僅生活在教師🧏🏿♂️、課堂、書本所構成的知識生活之中,而且同時生活在鄉村社會生活秩序與鄉村文化底蘊無時無刻的滲透之中✳️。
他說🦹🏿♂️,電視傳媒以及各種以城市為中心的外來文化價值的滲透對原來鄉村文化價值生活秩序的沖擊,中年父母在鄉村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缺席🗺,鄉村文化精神的整體失落,必然導致鄉村兒童精神生活的貧乏。加上鄉村教育本身的落後,根本不足以積極應對、消解這種貧乏,這樣的結果便是鄉村兒童精神生活本身的荒漠化👩🎤。大量的鄉村少年不愛讀書、厭惡讀書🤓🦤,對讀書失去了一份美好的情感👮🏼♂️。這絕不僅僅是一個讀書的問題👕,也不僅僅是個別孩子因為家庭或者智力原因不愛讀書🚲,而是涉及鄉村少年生命存在的根基問題。
“學位的保障只是提供了教育的基礎,教育的根本問題是文化培育的問題,所以對鄉村教育的關註必須上升到文化層面🎍,拓展鄉村教育的鄉村文化視野,增進鄉村教育與鄉村生活之間的有機聯系,擴大學校教育內容與鄉村生活經驗之間的融合。”在劉鐵芳看來,教育離不開生活,離不開經驗🧑🏿✈️。鄉村教育離不開與鄉村生活👩🏽💻、鄉村經驗之間的有機聯系❣️。
劉鐵芳進一步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在逃離鄉土的過程中🚋,也拋卻了鄉土作為中國人生命精神安頓之所在,而恰恰我們又沒有重新找到足夠的精神資源。正因為如此,在當下,重新理解鄉土🤌🏽,擴展鄉村教育的視野👭🏼,其實是基於我們每個人精神發展的需要。”
劉麗群對此有同樣的看法🦆,她認為,鄉村文化對兒童的發展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兒童的社會學習✋🏼、觀察學習離不開與他們相互作用的社會環境,有效的教學應當註重學習活動的內容與兒童認知結構中知識經驗的相關性。
她告訴記者📋,專家們普遍認為,鄉土教育有4個功能:一是人格教育功能,即幫助個體了解自己、認識鄉土、發展健全的鄉土觀念並獲得積極的鄉土認同;二是生活教育功能,鄉土教育可以增進兒童的生活經驗,充實兒童的生活技能👉🏻;三是民族精神教育功能🦈,兒童通過鄉土教育培養服務鄉土、貢獻社會的熱情和技能🐍,並由愛鄉而愛國🫓;四是世界觀教育功能👩🏼🏭,鄉土教育以了解自身所屬的鄉土環境、民族文化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對各民族及文化的尊重與包容的態度👉🏻。可見,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在兒童的發展中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和價值👋🏽,在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範圍上相互補充、相互完善。
她說👦🏿😩,當農村學校課程資源開發陷入困境時,我們的確可以通過給予農村學校更多的經費投入,可以通過提高農村教師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和能力等手段來擺脫困境。但這些都只是“治標”,解決問題的“根本”在於給予鄉村文化同樣的尊重和重視。
她說,如果鄉村文化無法獲得普遍的社會認同☂️,那麽我們對這種文化進行保存、保護和延續的技巧或措施即使再完善也是徒勞的。只有當我們對鄉村文化給予同樣的尊重和重視📰🤌🏼,把農村課程資源視為不可替代性的存在👵🏼,而不是城市文化的附庸,農村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才能獲得原動力。 (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