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985、211等高校學生的“有形”競爭和對二三本院校的“無形”歧視,想找一個實習崗位“難”,想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更是“難上加難”
想想真覺得害怕,連實習都會給我們豎起一道門檻,以後如何鹹魚翻生
他們口口聲聲說著高考要改革📪,不能一考定終身,但現實中人們還是在用高考成績當標桿
今年寒假,張涵終於有了一份“像樣兒”的實習工作🧑🏻🦽➡️🍱。
對於這個來自河北一所二本院校的大四學生來說,畢業實習能進入北京一家中型企業做行政助理著實不易👩🏽🎓。此前的假期🐉,她曾兩次來到北京尋找實習機會,可結果都難以接受——沒有一家“正規單位”拋出橄欖枝🏋🏼♀️。就連這次畢業實習,還是姐姐的朋友托關系“走了後門”的。
相比之下💺,姐姐的經歷令她羨慕不已。張涵的姐姐畢業於北京一所211高校,大學期間曾在兩家市級媒體和1家知名的公關公司實習過。而姐姐大學同學的實習經歷更是“高大上”——中央級媒體🥷🏽、國家部委直屬單位、全球十大公關公司……在張涵眼裏🙇🏽♀️,這些單位都是遙不可及的。
“為什麽找不到一個‘正規’的單位實習?”無數次投簡歷和面試的經歷告訴張涵📮,“我們的‘娘校’太不給力。”
求職就業遇到“院校歧視”、考重點大學研究生“翻身”的通道越來越窄……這些早已被師兄師姐掛在嘴邊𓀒、屬於二三本高校學生的“痛”她早已心知肚明。可讓她意外的是,如今,就連找個“像樣兒”的實習崗位也會撞上這堵“歧視墻”,更別提像姐姐一樣,找一個與專業對口的實習工作。
實習難🤵🏽,找個“對口”的實習難上加難
在每一次投簡歷、面試的過程中,張涵都會被問到一個像是用人單位“串通好的”問題:“你學校是二本吧?”甚至有面試官脫口而出🤦🏼♂️:“你這什麽學校啊?”“這學校在哪裏,怎麽沒聽說過?”……
接下來的問答可想而知。稍有耐心的,再多問個諸如“以前都在哪兒實習”之類的問題敷衍一下,而沒耐心的直接一句“知道了🎲👨🏻⚕️,謝謝你”,便把簡歷放到一旁。可結果都是一樣🙎🏿:沒有回復的“等待”。
張涵很郁悶:從上大學第一天起,老師就不斷強調“實踐很重要”,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輔導員告訴她,既然學歷起點比不上重點高校學生🍴,就一定要多實習多實踐,“特別是去大城市、大公司開眼界、練實操”,不然,“就只能宅在自習室學習,爭取考到985👩🏽🦳、211大學讀研究生。”
可當“張涵們”鼓起勇氣往外闖時,才發現那堵“歧視墻”無形又堅硬地立在眼前👨,“想要通過實習打翻身仗,哪那麽容易?”
更讓張涵感到無力的,是一些大企業、大單位甚至在實習生招聘要求裏都會明確提到“限211⚅、985高校學生”“限一本統招應屆畢業生”……
王寒來自武漢一所二本高校,和張涵一樣👩🏻💻,他發現,想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幾乎不可能。今年寒假,他所在的班級裏🔃,沒有一個同學找到了“與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有一個男生去了工廠剝橘子,還有女生進了達利園幹包裝工”。
在他看來,自己所學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個“尷尬的工科專業”,“甚至在武漢都不知道會有哪些公司需要我們”🏄♀️。此前🦠,他也曾去過工廠實習,被要求在流水線上“手擰螺絲”,“要知道現在早就電子化了,這種工作簡直是折磨我們”🤏🏿🧔。學歷、專業帶來的挫敗感一直困擾著他👱🏼♂️,“一頭紮進社會才發現自己毫無出路,只能繼續往上讀”🚣🏼♀️。
就讀於湖北一所二本大學的王怡是翻譯專業的大二學生😸,她的大多數同學能找到的“實習”無非是在培訓機構當老師。而同樣的專業,換到北京👇🏼、上海等城市的一流大學裏,國家級會議、大型活動等同聲傳譯的實習機會常常主動“找上門”⬛️,而這些,王怡“想都不敢想”。
用她的話來說,一個因高考失利而身處二本或三本院校的學生🏌️♂️,經過無數拒絕與刁難才有機會獲得一個中小型企業的實習機會。而一個身處985或211高校的學生🔼,連校門都不用出,就可以輕易拿到大型國有企業或者世界500強的實習機會🚞。
在她眼裏✦,在當今社會💃🏽,面對985、211等高校學生的“有形”競爭和對二三本院校的“無形”歧視🌮,想找一個實習崗位“難”,想找一個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更是“難上加難”。
實習成了打工兼職➔,賣苦力能“長知識”嗎
兩次假期來到北京🧏🏽♀️,張涵都沒有找到與其所學的管理專業相關的實習崗位。四處海投簡歷的她👉🏽👨🏿💼,找到的幾乎都是銷售、導購等兼職工作🚚。
無奈之下,她只好選擇了一個工資相對較高🏡、工作較為體面的“兼職”——在一家快餐店點餐收銀🕵🏽♀️。
“許多二三本學校學生的實習其實就是兼職💻,在肯德基麥當勞收銀、上街發傳單……如果學校在二三線城市👨🏼✈️,就更沒資源了🟡,幾乎都是做家教🌤,也只有家教可以做。”張涵有些疑惑,“兼職”和“實習”能一樣嗎?
徐昕告訴記者,他所在的貴州一所三本大學裏,許多學生的“專業實習”與專業本身毫不相幹👨🏼🚒,甚至從未有過“專業實習”。以他所在的財務管理專業為例👨💼,全班約40個人,在學校要求的大四畢業實習中🪫,幾乎所有人都是“托關系”找人蓋章。而大學期間學生們的“實踐”經歷也幾乎都是“兼職”,“找不到專業相關的工作🏭,不如兼職打工,還可以賺一些‘零花錢’😻。”
身邊的朋友,有的會去咖啡館當服務生,有的去商場超市收銀🙎,還有的甚至去街上發傳單……當徐昕通過父親關系找到一家商業銀行去實習時,室友還嘲笑他:“何必呢🧗♂️?還不是給別人打雜,真的讓你‘坐櫃’(當銀行櫃員)嗎?”甚至開玩笑稱4️⃣,“其實🏙,在超市收銀不也和‘財務管理’專業對口嗎?”
北京一家中央媒體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篩選簡歷的時候,他發現一個現象:不少“非名校”學生的簡歷中🧑🏻🔬,實習經歷一欄幾乎沒有“專業”實習🧘🏽♀️,取而代之的是廣告公司銷售、培訓機構助教等,甚至有同學把獻血也寫進去。“我後來一問才知道,其實廣告公司銷售就是發傳單、培訓機構助教就是當家教……”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輔導員張帆也發現⚇,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確實很難找✮。不少同學最後會選擇在自己平時兼職和打工的地方實習,“起碼占到50%”⛹🏽。
前不久🧏🏿,王怡還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某三本學校要求全校2000余名學生前往一家企業工廠進行兩個月“實習”。而所謂“實習”🧚🏿♀️,“說白了就是假期工”。在她看來,“或許我們無法到大城市的高平臺去鍛煉𓀝,但如果只是‘賣苦力’打工兼職🤢,那實習還有什麽意義?能‘長知識’嗎🤙🏼?以後找工作,人家會認可這些經歷嗎?”
“雖然難找,但還是應該去盡力找🥵。”北京一所三本高校的教師裴少巖表示🏊🏻,他不主張學生用兼職來替代實習🌬。“這樣的崗位對學生不會有太多專業技能上的鍛煉👩🏽🏭,雖然可以鍛煉人際交往的能力✌🏿,但這在大一大二就可以通過兼職做到,經過近4年的專業學習之後還去做兼職☝🏻,是對之前學習的浪費。”
“歧視墻”推不倒,二三本院校學生如何鹹魚“翻生”
王怡不否認,與名校學生相比🧜,二三本院校的學生在專業技能、視野、知識面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可她不理解的是🏓,為何現在連實習也會遭受“歧視”🚶➡️👰🏿♂️?
當年高考失利後👌🏼,媽媽安慰她說,要相信“能力比學歷重要”🎅,但當放棄復讀選擇了二本院校後🏄🏼♀️,她卻悲哀地發現🧑🏻🚀,“連實習的機會都沒有👍🏿,去哪裏鍛煉能力?”
在王怡周圍,能夠依靠自身能力獲得和名校學生相等的實習機會、平臺的學生太少🐯,除非老師和父母有人脈🧯。
然而,這群或通過自身努力、或通過人脈推薦找到實習崗位的“幸運者”🤙🏻🤦🏻,在和名校學生站到了同一個平臺上後,往往又會遭遇現實帶來的沉重一擊。
湖北科技學院的陳晨就是“幸運者”之一。在今年畢業實習之前👩🏻🚀,他已經有多次在本地各類媒體實習的經歷了😝,“大都是學校老師推薦的”。
盡管如此,二本院校的出身依然不可避免地給他帶來煩惱,他自嘲地稱自己來自“第三世界院校”。“大二暑假曾在一家媒體的記者站實習🧙🏼♀️,記者們都喜歡帶武大、華科的學生外出采訪⛴,我們這些第三世界院校的都是坐冷板凳的後備軍,人手不夠了才想到你,平常都在打字吹空調加收稿子”✍🏿。
有企業的HR質疑,二三本院校學生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勝任更高的平臺?對此,一個二本院校的女生回答說:很多人否定了我們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可能性🎄。“他們口口聲聲說著高考要改革,不能一考定終身🧺,但現實中人們還是在用高考成績當標桿。”
這名女生告訴記者,學校的實習合作基地少得可憐,且都是本地的小企業,即使去了🧙🏼♀️👩🏼⚕️,也是“打醬油”。她靠自己的努力終於進入了北京一家知名企業實習,其間勤奮刻苦,得到了所在部門同事的認可🤽🏼♂️,但當這家企業進行校園招聘時🌙🌪,她還是被拒之門外💇♀️。“投簡歷的不僅有北大清華的,還有從國外名校回來的海歸♖,我怎麽爭得過🤾🏿♀️✊?”她說,“這是二三本院校學生的常態,他們必須不斷去適應這種不被接受和不斷努力也換不來收獲的現狀。”
“想想真覺得害怕,連實習都會給我們豎起一道門檻🧑🏿🎨,以後如何鹹魚翻生?”王怡說🖐🏼。
和王怡一樣,不少二三本院校學生都有一個疑問,“學歷和能力🛅,到底哪個更重要?”
在裴少巖看來🍪,這個已經被討論了無數次的話題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白的🧕🏂🏻,“如果拋開其他,只看這兩個指標,當然能力比學歷重要。”但對用人單位來說😐,在無法確定你的能力時👨🏿🚒,如果需要在這兩者間作一個抉擇,“他就選擇了學歷”🧕。(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