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設置考試科目、外語等科目實行一年多考的社會化考試……”2014年9月,招生考試製度改革實施意見👫🏼🔄,在社會各界持續多年的期盼🤽♀️、呼喊和爭論中出臺。
作為國家新一輪教育體製改革中最受公眾註目的一個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這次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究竟要解決什麽問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難點在哪裏?改革有“分解動作”,還是一步到位💶?改革後👋🏿,學生的學習負擔是否會降低🙋🏼♀️?學生未來的升學是否有更多選擇權?
“看見太陽,你就把陰影甩在腦後了。”一位學生高考落榜後🪹,父親這樣安慰他。實際上,對於已經進入改革通道的中國考試招生製度,普通民眾心中都有不少疑問。
(一)
對於一項每年關涉上千萬人命運的考試招生製度,其任何一次調整🫢,哪怕只是細節上的微調👨🏻🏫,都得面對公眾的檢視和質疑,接受社會不同利益群體的全方位檢閱。
“從孩子出生到走進高考考場,中國父母的絕大多數精力都是在圍著孩子轉,父母累,孩子更累🌤。18年辛勞,只為那兩三天的高考👨🏻🔧?我們的高考究竟是要幹什麽?今後的高考改革🤴🏻,能不能讓孩子們輕松點?”在北京一家培訓機構,送孩子上課外培訓班的石先生語氣急促👩🏽💼。
對於包括高考在內的中國現行考試招生製度,抱持既愛又恨心情的,又何止石先生。
“我們十幾個老師,每天起早貪黑,將一個班四五十名學生從高一帶到高三👳🏿,最後卻發現,3年1000多天的付出👩🏽🔧,結果似乎只是為了培養幾個考上北大🤾、清華等重點大學的學生,而絕大多數學生🧗🏼♀️、家長並不滿意🤾🏽♀️。”貴州某重點高中一名特級教師對於考試指揮棒下不斷異化的高中教育,憂心忡忡。
事實上🧝🏽♀️🐕,作為社會公共利益與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的交匯點👏🏼,高考改革牽動著社會各方的敏感神經。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00多年考試傳統的國家🤩,無論古代的科舉製度👴🏿,還是今天的高考📒,本質上都是為國家選拔人才,都是為社會不同階層的人提供一條向上流動的公平通道👨🎨。這種特殊的社會功能🕗,決定了考試招生製度改革重要🏉、復雜、高度敏感且沒有試錯的空間,同時也註定了考試招生製度改革不得不在矛盾糾結中不斷探索和實踐:它既要滿足不同利益群體的多樣化訴求,又要在現實操作中勇於直面眾口難調的尷尬。
對此,2014年年初,教育部門戶網站回應稱:將在系統調研的基礎上,製定完成有關考試招生改革的總體方案,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二)
在中國教育這根長長的“鏈條”上,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節點”👨🏻🦼➡️。如果只有考試招生製度本身單兵突進式改革,而沒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製度的配套改革跟進,改革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
2014年6月,處在風口浪尖的河南高考替考案硝煙未散,遼寧本溪高中87名體育加分生♎️⏮、河南漯河市高中包括省文科狀元在內70余名體優生加分事件,又被接連曝出。
考試招生製度改革不是教育行業內部的一次“外科手術”,本年度高考季一連串“地雷”被引爆的背後,折射出的是,考試招生製度改革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製度的配套改革跟進,以避免改革的碎片化。
實際上,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改革的步伐就不曾間斷過🧑🏼⚕️。從標準化考試、招生“雙軌”到“一軌”👶🏽,從“一張試卷考北大、清華、高職高專”🔸,到自主招生、分省命題🧝🏽♀️,從3+X到3+文綜、3+理綜,其實都是在試圖探索一把能相對科學測量考生的“尺子”。民眾已經從中明顯感受到國家一直在試圖改變“一卷考全國、一考定終身”的沉屙。
但是歷史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告訴我們,大凡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單兵突進”式高考改革,都不足以破除製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促進教育體系自身完善,更難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和所盼。
今天🧑🧑🧒🧒,包括高考改革在內的教育領域改革,其外部形勢早已不似當年。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隨著我國各領域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教育已然深度融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大潮🏄🏼。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一文中說🏚,“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僅是破除製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促進教育體系自身完善🎿,而且要與黨的各項事業製度改革相互配合、協同攻關。”
毫無疑問,這次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有別於歷史上任何一次修修補補式的高考改革👰🏿♀️🧖🏿,它更加註重改革的頂層設計👩⚕️,更加強調改革推進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三)
任何一項教育製度的改革🌬,不可能既天翻地覆又能得到公眾普遍支持認可✡︎,只能是在現實與未來🧣、公平與效率👨🏻⚕️、社會心理與教育規律之間小心翼翼地尋求改革的最大公約數。
“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
然而,考試招生製度作為中國教育步入“深水區”的改革難點,沒有現成的答案可資借鑒⏩。
縱觀過去30多年的高考改革,我們不難發現🎑🧋,高考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學生和高校都擁有更大的自主性🐧,學生可自主選擇高校🐈⬛,高校也不是被動等著學生來,“要讓學校和學生像‘自由戀愛’”。
在某著名大學自主招生射擊冬令營中,一名省級重點中學學生雖然獲得全國第一名,但因與該大學的要求相差3環而被淘汰🥰。該校校長說:“這個學生打在靶子上的子彈🈚️,像是打在我的心臟上🧏🏼♀️。”
過去30多年,我國的基礎教育始終難以走出以分數為圓心畫圓的怪圈,很少思考未來二三十年中國和世界需要什麽樣的人才:地方政府領導期待本地高中培養更多能上北大👰♂️、清華的學生,大學使出渾身解數招收高分考生;學校、校外培訓機構、教師挖空心思研究應試秘笈;學生和家長投入巨大精力、物力⏰、財力去提高分數……
在眾人期待中💇♀️,2014年9月3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它不僅回答了現行考試招生製度為什麽改、改什麽和怎麽改等根本問題🦽,而且第一次明確了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教育從應試傾向重新拉回正常軌道。
作為一項國家基本教育製度,這次考試招生製度將是牽引教育各項改革的“火車頭”🪀。新方案規定,考試成績由高考與學業水平考試兩部分構成,後者可選擇學生擅長的3門科目成績計入總分。在招生錄取上👬,新方案強調綜合評價🧅,逐漸取消分批次錄取🧓🏽👩🎨,過渡到一次錄取👨🏿🍳。此次從考到招的改革👝,其實都是為找到一把既體現個性又能較全面測量考生能力的“尺子”🪧。
為確保命題水平與“尺子”的統一性,新方案在目前全國地方23張考卷的背景下🛫,明確從2015年起🌁,逐漸擴大使用全國統一命題;在錄取製度上,減少加分項目、改革自主招生🧝🏻♀️;在錄取的過程中,建立錄取申訴製度🌞,並明確要求,從2015年起由校長簽發錄取通知書;在監督上,除行業監督外,新方案還特別提出社會監督、“陽光工程”🤸🏻♀️。這實際上是將考試招生“曬在陽光底下”🦶🏻。
從地方“兩會”到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於招生計劃編製的呼喊,是2014年度眾多聲音中分貝不小的一個🧔🏻。新方案試圖從根本上保障社會各階層的機會公平,明確強調今後要根據報考人數等因素合理製定計劃,嚴格控製部屬高校在屬地的招生比例,並向西部與落後地區傾斜💂🏽♂️。新方案還提出🍞,把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由目前的6個百分點縮小到2017年的4個百分點。
可以說😔🧆,新方案已經為未來中國的教育各領域改革畫出了一條清晰的“跑道”🦖。在新的藍圖下,一系列具體改革正在穩步落地👇🏿:浙江🐆、上海等地先後啟動了各自的改革試點🤹🏽♀️;12月16日至17日,教育部等部門連續兩天密集出臺了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減少和規範高考加分以及完善和規範自主招生等4個考試招生製度改革配套文件🧑🏫🔕。這4枚“深水炸彈”,成為2014年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推進器”。
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認識到,任何一項改革都不可能盡善盡美,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宜單兵冒進,它需要在改革的試管內🙍🏿,加強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最大限度匯聚全社會智慧,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不斷去實踐🎺、梳理和總結,使這項承載著無數中國人夢想與期待的考試招生製度臻於完善♍️。
我們相信✤,只要是有利於社會大多數人利益的😊、有利於社會公平正義的🫸🏿🏌🏽♀️、有利於學生長遠發展的、有利於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都將是老百姓所樂見和熱望的🧗🏼♂️。
此刻🤹🏽,如果用一個儀式送別即將成為歷史的2014年中國教育改革事業🤞🏼,我們寧願將本年度教育改革創新的“大獎”,授予那些為中國考試招生製度改革付出巨大心力的英雄們🕜。因為,在眾聲喧嘩的嘈雜聲中,他們果敢地站到時代的前列🔹,在為中國教育的未來“趕考”👶🏽👱♂️!(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