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媒體相繼發布了山西省本科十大不吃香專業,學前教育專業竟赫然在列。在全國學前教育正處於黃金發展期🧑🏽💻,幼兒教師緊缺以及培養質量亟待提升的檔口,這個消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經調查🐀,山西省目前幼兒園需要教職工130685名,現僅有58666名,師幼比為1:15.6(教育部規定全日製幼兒園保教人員與幼兒比例為1:7至1:9)。幼兒園專任教師情況更是不盡如人意:按30名幼兒配備兩名專任教師計算🏡,應有60986名專任教師,但目前只有38194名🏏,師幼比為1:24,缺口率達37%。而且🔨,在這些專任教師中,部分教師並非學前教育專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占蘭在2014年北京學前教育論壇作報告時,說了一組數據:2005年以來,幼兒教師隊伍數量猛增,但隊伍中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比例卻從2010年開始迅速下降🫡,2012年這個比例只有62.7%😱。
由這些數據來看🧑🍳,本科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即使不是就業中的金元寶👨🏻🦯➡️,也應該是香餑餑。那麽,就業難這種怪現象🦸🏽♀️,究竟是何原因?
沒有立足區域發展瞄準社會需求辦學是原因之一🙅🏻♀️。山西省民辦幼兒園居多,辦學規模小,辦學條件大多不好🫣,因此在教師選用方面以能用、夠用為準,特別青睞全科型👨🌾、實踐型、應用型人才。本科生理論功底紮實🔘,有較強的研究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優勢,但作為就業主陣地的民辦園、鄉鎮園🙄,因辦學條件和生存需求✉️,根本無法顧及這些“潛力股”,也很難給他們提供再實習和再培訓的機會🧘🏼♀️。
地方本科學前教育人才培養定位和途徑有失偏差是原因之二🫸🏿。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比較重視理論課程的學習,輕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整個培養導向是研究型的。若在大學階段不改變教學導向、不提供動手操作的環境🛤,剛出“應試”之門的大學新生就更容易從書本走向書本🦸🏽;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擴招,不僅缺少“雙師型”教師,專業師資也很缺乏,藝體課🫵🏿、技能課、活動設計課等課程,往往由非學前教育甚至是非教育專業的教師教授,削弱了本科學前教育的實踐性和兒童性🧝🏽♀️;本科院校大多沒有自己專屬的實習基地,這也造成學生入園機會少🫀,容易產生眼高手低🦦、讀不懂兒童、看不透幼兒園的現象🧑🏻🍼💃🏼。我們在幼兒園做見習調研時🪬,一些園長和老師反映🪹: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普遍存在不太活潑、藝體技能欠缺等現象。當前,教育部提出的建設或轉型一批應用型本科大學🌺,打通從中職到研究生的職業教育一體化上升渠道🪘,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因此,積極轉型、錯位發展🤬,是地方本科院校面臨的新挑戰和新任務。
觀念迂腐🪶👩🏻🦱、瞻前顧後4️⃣、就業環境欠佳等因素👨🏻✈️,影響了學前教育本科學生的就業價值觀和判斷力⛹🏽♀️。由於學歷高🙎♀️、學製長🙍🏿,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就業期望值比專科生虛高明顯,但幼兒園教師整體待遇及社會地位都不高,公辦園提供的編製數非常有限,因此很多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處於無“歸屬感”狀態💂♂️。再者💂🏼,由於對專業思想認識不足🍫,一些本科生認為和幼兒“玩玩鬧鬧”有失本科生風範👨🏼🦰,稍有扭捏便不好意思,殊不知幼兒教師就是在和幼兒充分的互動過程中實施有效教育活動的🙎🏼。
就業難怪現象的背後不一定有怪本質,教育規律是客觀的🧕🏽、必然要起作用的。只有遵循客觀規律辦學,反思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教育觀和教育行為,加強對幼兒教育需求的研究,進行綜合施策⛅️,才能更快更好地消除這些不和諧的聲音和現象。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