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借助高校智力資源🫷🏻,推動區域教育高水平發展,是近年來北京市發展教育的策略✊。目前這一作法在全國多地已成趨勢。在與大學的合作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扮演什麽角色🧑🦰?隨著教育協同創新的實踐,教育行政的角色應該發生什麽樣的轉變?如何在大學和中小學之間架起一座橋?
日前,在“首都基礎教育改革創新論壇”上✦,首都師範大學倡導的U-D-S(大學-區域-中小學)協同創新服務首都基礎教育的模式受到廣泛贊譽,為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行路徑💂🏿。
區域、中小學校與師範院校攜手開展教育合作🛌🏿,以“有智慧引導的辦學”提升本地、本校的教育質量,已經成為國家、地方以及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種趨勢,也成為師範院校服務基礎教育的一個典型策略。並且,這種借力與服務®️,都在隨著改革的多樣需求而不斷創新。
共同發力:U-D-S合作應需應勢而生
如今,“教師發展學校”💆🏽♀️、“學校改進夥伴合作”、“教育協作體”、“教師教育共同體”👻、“教育合作服務區”等等新名詞,在教育界讓人耳熟能詳。近30年來,諸多師範院校以服務基礎教育為目標🦪,先後建立起與學校或區域的多樣化教育合作👳🏼♀️。
隨著學校辦學走向優質🤵🏽、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步伐加快,借助高校資源建立大學與區域、學校共同發展的實踐共同體🩷,已經成為不少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薄弱區域促進教育發展的重要策略之一。這種策略之所以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註🙆🏽,是因為通過大學的參與😲🧑🏿🎤,進一步盤活了教育資源的存量👣,讓教育獲得了新的動力👍🏼,進而可以打破慣有的“平衡”而付諸新的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大學因專業人才相對齊全,表現為具有較強的教育研究與教育服務能力;而區域政府已然認識到,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與教師發展不是只依靠政府財力投入和政策引導就可以實現🏄🏼♀️𓀀,還需要借助專業力量特別是大學的專業引領;而對諸多中小學校來說,由於有了新的人員➗、聲音🧜🏽、思想🐋、觀點和行為介入👨🦱,校長和教師們豐富了自身的教育感悟,體驗到了“化熟悉為神奇”的教育魅力。當大學理論工作者走進鮮活的基礎教育現場𓀈,置身區域教育環境,與學校幹部、教師一同解讀、嘗試教育實踐研究的過程時,當基礎教育的直接實踐者——中小學教師及其管理者牽手高校專業力量,體驗著區域現代化進程中整體規劃教育、踐行教育的過程時🦻🏻🏹,這種大學、區域和中小學的合作🐈⬛,便交匯出基礎教育深化改革、自覺實踐的“源頭活水”。
首都師範大學自2004年起開始嘗試與區縣結成夥伴關系,先後與北京市10個遠郊區縣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以U-D(大學與區域)合作模式創新對基礎教育的專業引領。從初期U-S(大學與中小學校)合作聚焦課程實施,到關註教師專業發展的合作研修,再到以規模、效益為目標助推區域教育發展的U-D-S教育實踐共同體,經歷了認識和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
拳頭效應↪️:多元教育主體參與、個性化行動
在U-D-S合作的實際參與者之間,因為有共識🧑🏼🍼、有目標,加上其相互浸潤、互為依賴的關系,促成了區域教育更大面積和更有實質內容的均衡。
在合作共同體內,並不單純是大學在開展幫助📄、支持工作👨🏻🎨,中小學校鮮活的實踐對大學教育研究與教師教育也在進行著“反哺”,蘊含著雙向激活的生成與重構,而來自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協調⚧、參與則讓合作更為堅實🚴🏼♀️、有利。
合作中,可以是教師教育基地學校項目:大學與區域合作,支持學校實踐以校為本教師發展理論🙊🟣,將“準教師”的專業實習見習活動設置在基地學校;同時在學校中突出加強在崗教師的職後繼續教育🏓、校本培訓等活動的研究設計與跟蹤,由此豐富教師教育職前、職後一體化的理論實踐。首師大目前已經在京郊建立了20余所這類基地學校。
可以是學科建設校本支持項目𓀝🫎:大學教師針對學校某1-2門學科建設需要,定期深入學科教研組指導常態教研🙎🏿♀️,活動同時輻射周邊其他學校的學科教師與區縣學科教研🍄。這不僅直接幫助學校的學科教師提高專業能力,也帶動了該區域學科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
還可以是優質學校建設項目及學校質量提升項目🧜🏽♂️:大學與區域合作確定項目學校,大學人員與學校幹部教師一起從規劃發展、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德育實踐、教師發展、學校文化等方面🗞,對學校建設進行全方位研究與溝通。如首師大與順義區合作的“優質學校建設項目”,成立了以首師大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和順義教育研究考試中心合作領導下,有5所初中校參加的聯合項目組,在持續3年的合作中♤,因大學、區域、學校三方的共同參與🧕,項目得到實質性推進。
通過一系列活動,合作共同體各方一起營造了區域教育豐富、靈活🧖🏿、獨特、生動的氛圍。參與項目的多方主體——中小學幹部、教師🤔,大學教師🔻,地方教育行政人員甚至學生、家長等,都融入到專門研修🫃🏽、現場觀摩、專題對話🦌、考察反思等多種活動之中。大家因活動而行動,因行動而心動⛹🏽♀️,因心動而發展💔🍲。
前景廣闊🤌🏼:“深化”和“有效”是關鍵詞
是區域教育綜合改革👩🏻🦯➡️、中小學優質建設的巨大需求,使大學與區縣和中小學校教育實踐共同體蓬勃發展,在今後的合作中,“深化”和“有效”應是關鍵詞👨🏽🚒。從首師大開展的U-D-S合作創新行動中🧙🏼♀️,可以總結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實踐策略🏃🏻♂️。
一核心:強調以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為核心取向,在合作過程中尊重參與各方的主體性,兼顧教育發展的整體性🗼。
二主線:強調以優秀教師成長和優質學校建設為關鍵環節🍲🧛🏼,全面帶動不同區域的教育均衡發展與實踐創新🚆👩🏻🦰。如新教師入職研修、新任班主任專項實踐體驗、骨幹教師的高級研修👩🍳、名師工作室雙導師研修、中小學業務校長專題研修等項目🐋👩✈️,都直接服務於區縣幹部👳🏿♂️、教師的多層面提升;而學校發展提升工程、學校群體發展改進項目、學校自主發展項目💕、學科支持基地校建設項目等,又都成為帶動中小學建設、輻射區域學校全面提升的有效平臺。
三結合:凝聚來自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和研訓部門🙆🏼♂️、大學專業團隊以及區縣項目學校三方面的力量共同推進項目🛞。同時堅持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研修🚣🏽♂️、學習與常態工作緊密結合🐩,近期發展目標與可持續的專業發展需要緊密結合。
四環節💆🏽♂️:無論是大的區域合作目標定位還是具體子項目的實際運作,都包括調查研究、研製方案🧑🏿⚖️、實施過程和評估反饋等4個環節👹。
五關註:合作項目關註參與學校和教師的整體發展與課程實踐,關註學校和教師在實踐反思中理解教育的內涵實質,關註學校和教師對研修活動的組織與參與,關註學校和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行為轉變,關註學校和教師對教育實踐經驗的反思、提升、分享和超越,由此服務區域基礎教育的持續均衡發展🙎🏻。(新聞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