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在第五屆全國“新學校”論壇上,將自己20多年的教育管理經驗最終概括為兩條脈絡,一是保障學生中心的治理結構🐕🦺,二是建構學生選擇的課程體系”🧑🔧。
在題為《尋找》的主旨報告中,李希貴說,“在尋找教育的出路和突破口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靠眼睛✮👨🏻🔬,而是需要靠內心,需要豐富的人生體驗和坎坷的經歷”。從31歲任山東高密四中校長開始,到之後的高密一中校長👩、高密市教委主任……李希貴坦言🙆♀️🔼,他曾嘗試過各種改革🧪,並不停地反思和發現問題。
比如,在高密一中通過內部體製改革創造發展空間🎉,在收獲了教師積極性高漲的成效同時,李希貴發現,教師越積極學生負擔越重;增加閱讀量、增加選修課……這種單科突進的教學改革往往因勢單力薄而收效甚微;而在濰坊十中探索的走班上課也很快夭折。
李希貴逐漸意識到,僅從方法上改變是遠遠不夠的。他開始思考,如何通過組織結構的調整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如何建立響應學生需求的管理機製。“下一個發展問題總是源於上一次成功而來🏋🏼,而問題總是在改革探索的試錯中逼近核心”。
李希貴告訴現場的校長🌈,必須學會尋找問題背後的真問題👩🏽🚒,“如果管理者僅僅靠拍自己腦袋去找問題,這些問題有可能不是真正的問題”。他說2️⃣,在北京十一學校,即使升學率已經達到99%,我們仍需要調查還有1%的學生去哪兒了🚏?學校裏47%的學生報了體育項目🎞,我們要想到的是還有53%的學生身體素質狀況和各項指標怎麽樣?他們是否有喜歡的體育項目👨🏼🎓?另外,還要確定這些問題內在的真實邏輯🧬。
李希貴以自己在美國訪問期間獲得的案例為例,美國小學生認為,一堂好課的標準⏏️:一是變化;二是有趣;三是有用。即不斷變化📻、有趣和聯系生活聯系,才是學生喜歡的好課,“而如果我們不去按照這些方向去改變和提升課程,而是拍腦袋來決定教學模式🪚,就會有很大的問題”。
李希貴說,每一個人都要懂得自己不需要什麽,同時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我去過很多農村學校,但是很遺憾,我還沒有發現一所充分利用農村優勢的學校”。他認為🧑🏽🎨,農村學校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比如校園面積相對較大、校外空地較多,學校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場所🙇🏻♂️🎳,把體育項目豐富化和多樣化,比如爬樹的爬樹、跳繩的跳繩,“其實🏛,體育是最好的教育課程⚈,對一個人的成長和人格完善有很大好處,甚至會促進學習🦨☦️。然而,遺憾的是🛋,很多農村學校沒有利用這個優勢,反而把學生集中起來定期教育😧,定期搞一些學生並不是喜歡的活動”。
當被問到“教育界最需要向企業界學什麽”時,李希貴指出🫸🏿,企業管理中最重要的兩個理念👩🏿,一是“客戶是衣食父母”🏃🏻♀️🚶🏻;二是善待和重視員工🦶👩🚒,強調人性化管理。“教育是服務業,而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服務的心態🌼,我們就不可能使學校的治理結構越來越有利於學生🤱🏿,如果我們不去關註學生的訴求,教育改革就會越改離教育的本質越遠”。
秉承“把我們的行動拿出來研究,把研究的成果付之於行動”的核心理念,第五屆全國“新學校”論壇於10月18日-19日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省市2000余名教育屆人士參加了此次論壇🧔🏿♂️。
在為期兩天的論壇上⏏️,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長嘆了自己對教育的思考,並與現場校長對話;原百度雲與大數據首席架構師🤳、雲校創始人兼CEO林仕鼎,通過《技術與教育: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主題演講,展示了教育技術發展的前沿動態;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二中學汪正貴 、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竇桂梅、山東濰坊廣文中學趙桂霞等18位中小學校長,分別作了教育實踐分享;北京亦莊實驗小學校長李振村和北京新學校研究院副院長韓傑梅™️,分別主持了論壇並作了精彩點評🧝🏽。(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