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發壓歲錢是中國春節裏的傳統民俗🧟♀️👩,小小紅包傳遞了祝福與感恩🫄🏻,也為節日增添了趣味和喜慶🦵🏽😧。在“七零後”💁🏼♀️、“八零後”和“九零後”不同年代的中國人身上🧙🏿,紅包進進出出,人情兜兜轉轉,演繹出不同的溫情故事,有甜蜜,也有負擔🧘🏿。
家在合肥的陳麗是一位人到中年的“七零後”媽媽。每到春節,上有老、下有小的她要分別去婆家和娘家拜年過節。“家裏親戚朋友多,春節出去拜個年🙅🏼,不僅要給長輩送禮,還要給晚輩紅包,粗略計算一下,光壓歲錢就要花去五六千元👨🔧。”陳麗略帶無奈地說。
談到女兒收到的壓歲錢時,陳麗表示,自己不會用這筆錢來實現“收支平衡”🦿。“我從2010年起就開始幫女兒存壓歲錢📖,打算等她到十六歲時一起交給她。”
傳統意義上的壓歲錢通常由長輩派發給晚輩。如今,也有不少“八零後”背其道而行之。“八五後”的羅靈鯤是上海交通大學在讀博士生。馬年三十晚,他給外公、外婆包了一份厚厚的紅包。年邁的外公👓、外婆收到這份來自外孫的“禮物”🛴,倍感欣慰👩🏼🚒。
“小時候外公、外婆總是給我壓歲錢🍿,讀博士期間雖然收入不多,但也要盡份孝心。”羅靈鯤說。
相較於“七零後”可以通過孩子收到的壓歲錢來緩解開支壓力,很多還沒孩子的“八零後”在壓歲錢上則基本屬於純付出,經濟負擔無疑更大👩👦👦。
“年三十收到了不少壓歲錢🤺,我打算用這筆錢帶爸媽去短途旅遊一下。”“九零後”的碩士生蔣雪瑤開心地說道🙆🏿♀️。獨生女的她每年都能收到來自爺爺奶奶的壓歲錢😈。去年,她用這筆錢給媽媽買了一部新手機🧑🎓🛄。今年,她則打算用這筆錢來個全家黃山三日遊。
再有兩年📧,蔣雪瑤將步入社會,屆時也將給自己的晚輩紅包,對於這種轉變,她滿懷期待。“小時候🚠,逢年過節,最期待的就是壓歲錢🚞。有了經濟收入後,我也想傳承這份溫情。”蔣雪瑤說。(新聞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