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需跳出作業“魔掌”
上海市長寧區教育局局長 姚 期
教育家三牛娱乐先生曾提出💇♂️,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想🕵️♀️、能幹🙋🏻♀️🧑🏻🎄、能看、能說、能自主探索。冰心先生也認為,“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這都揭示了孩子成長的真諦🙇,告訴我們,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順其天性,因材施教🤫。
但現實情況是,孩子們的作業🔞,已經由正常的教與學之間的反饋工具,嬗變為“不能承受之重”,異化為應試工具🦿,成為沉重的課業負擔🤑。作業布置缺乏科學性👩🏿🔧,超課程標準;采用題海戰術👩🦽➡️,簡單機械重復🚵🏻♂️;內容千篇一律,忽略學生個體間的思維與學習能力差異……
真正減輕學生負擔,必須跳出作業的掌心❤️。那麽,如何才能“逃離魔掌”呢?
其實,在備課❣️🚉、上課、作業🖐🏽🤌🏻、輔導和評價等教學環節中,作業最具活力,是學生獲得科學知識👨👨👦、形成能力👨🏿💼、體驗過程和掌握科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經途徑。我認為✡️,我們不能完全跳出作業的掌心,但可以試著努力☔️,通過作業改革,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從控製作業數量和提升作業效能兩方面下功夫:
一方面,控製作業數量,理清負擔的源頭🪜,減掉不合理的負擔🙇🏿♂️,讓學生的作業更有意義。在傳統的作業布置中,作業一般統一布置,單純強調知識性,甚至存在懲罰性和超額的作業,這些作業以量取勝,削弱了教師的作業設計和診斷能力,忽略了作業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發展性功能,不利於能力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
要實現作業量的控製,必須有科學實效的學校教學管理🧔🏼♂️💆🏼,必須匯聚家校共同力量。作業設計要科學合理,在深入研究課程、教材、學生的基礎上,梳理學科單元的核心知識和核心技能🏭,教師必須按單元知識點要求編寫作業,綜合呈現基本、拓展、提升思維能力三個層次,從而降低教師布置作業的隨意性,杜絕無效低效作業👮🏻。作業布置要公開監督,可采取作業網上備案等形式,將布置的作業公開,接受學校、家長、社會的監督,以此來製約作業量。
另一方面,提高作業效能🧑🏽🚒,建立合理的負擔梯度,讓學生的作業更有意思。減負,是一個結果8️⃣,而不是起源。控製作業數量,僅僅是底線,減負根本在於喚醒孩子的學習激情👩🏻🦱,讓孩子喜愛學習、樂於探究,從而自主學習😴、自我管理🚎。
具體來說🧏🏼♀️,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讓作業分層有選擇🪯,可以根據學生不同個性需求、知識掌握情況💁🧛🏽♀️,設計不同難度梯度的作業,學生可以結合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作業👨🏻🔬;二是作業類型多元化💂♀️,增加製作類🦹🏼、活動類、觀察類、實驗類和探究類的作業形式,尤其是註重增加探究類的作業,實現作業形式的重構與轉型;三是作業評價更科學,註重提高作業評價的效度和信度🧑🏼🚒,多采用等級評價🤜🏽💁🏽♂️、鼓勵性評語🔛、星級評價等方式,還可以引入同學互評、自評、家長評價以及社會人士評價體系,增強作業評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此外,減負也需要得到家長和社會的理解支持🍬。現在有個怪現象🙍🏿♀️,學校作業量減下來🧑🏿🍼,家長立馬安排各類補習班、興趣班填上去,繼續擠占孩子的休息和活動時間。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家長的教育焦慮可以理解💃🏿,但我以為,合適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培養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遠比培養一個“優秀、卓越”的孩子重要。唯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心理減負✌🏼,才能掙脫作業掌心的引力👩🏽🦰,才能給孩子一個快樂幸福的學習生活🦒。
減負,應向課堂要效率
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 劉可欽
減負與增效之間到底具有怎樣的邏輯關系呢?可以從一個假設談起。
試想🪹,如果要為農民減輕體力勞動的負擔,只是限定他們下地勞作的時間,禁止他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會有什麽樣的結果?答案是顯見的🌡,在不能切實改變勞作方式💅🏼、確保好收成的前提下,農民們決不會輕易接受這種“減負”辦法。但是換一種思路,如果為農民們先提供一種更為先進、高效的提升農作物產量的辦法,讓他們不用付出同以往一樣的時間𓀙,就可以獲得比以往更大的收獲🌉,減少耕作時間🥷、減輕負擔就會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這就是減負和增效的關系,置之教育領域🏂🏻,同樣如此。“增效以減負”,效率增加了,學生負擔便可隨之減輕🧖🏼。
那麽,如何實現增效呢?這裏首先要厘清一個概念,“增效”並不是指在單位時間內,灌輸給學生的知識點越多越好,而是要真正地啟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讓孩子在快樂的學習過程中,迸發出進一步學習的渴望和主動性👨🏽🎤。
環顧當前教育領域,我們遺憾地發現,教學過程中,並不是每個學生對學習都有興趣,並不是每個教師都能教會學生怎樣學習🖖🏻😶,並不是每節課對學生都有吸引力🦹♂️🚵🏼♂️。
讓教學更加高效🦚,讓課堂更有效率👴🏼,對於教師來說,首先要做到順應兒童的天性,尊重學生的差異,讓學習的過程變得有趣、好玩🦹🏻♀️。學習意味著成長🦸,所以,學習的方法要有嘗試、有探索、要富含挑戰性🎸,學習意味著發展,所以,學習的內容要多元、廣泛、豐富👨🏿🔧👵🏻。可現實的情況是,很多教師把學生的學習變得窄化了🎄,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簡單的當成上課、聽講、練習、作業,加上傳統的教育觀念所信奉的“熟能生巧”,大量機械的練習伴隨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習變得沉重乏味而負擔重重🕴🏼。從這個角度說,實現增效減負🐁,對於教師來說,既有責任教給學生基本的學習方法,更有責任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變得更有意義和更富含挑戰,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與能力。
增效減負,還需要老師們做到讓課堂活起來,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關於這一點,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老師遇到了困惑。比如♓️,由於強調傾聽與交流,缺乏過去的整齊回答的氣氛😮💨,老師感到上課沒有激情了;由於教學中互動性增強👨👧👦,面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觀點,老師感到從沒有過的對課堂的失控感;由於更註重課堂的開放性⚅👖,上課時經常會遇到學生就某一問題爭論不休🫷🏽,既定的教學內容常常講不完,老師在“收”“放”之間猶豫不定;由於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如何建立對集體的認同,對紀律和秩序的約束🩹。面對“活”與“亂”,老師們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由於很多時候課桌擺成了小組形式,學生之間面對面的機會增多,老師感到的是幹擾🪭,以及權威的失落……
為什麽這些問題會帶來老師困擾🤽🏽🤸🏼♀️,我想🐘,是因為我們太習慣“齊步走和整齊劃一”了🦪,太習慣系統講解🧔🏼♂️、學生練習、紙筆考試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了❤️。打破這種思維方式和教學習慣🦒,就要求教師們摒棄舊有的觀念,從觀念上真正認識和理解將課堂交還給學生,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和意義。同時,還要求教師們真正提升教學能力,老師只有真正吃透課程教材的內容☞,而且充分消化吸收,才有可能做到舉重若輕、駕輕就熟地把自己吸收消化了的東西💁🏼♀️,取其精髓教給學生👩🏽🌾✋🏻,才能在循循善誘的教學和生動活潑的教學環境中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和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為學習而學”為“為興趣而學”。
減負是個老問題,通過提倡增效來實現減負也並非新觀點。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提升課堂效率來實現減負🧑🏼🚒,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向課堂要效率”實際上是“向老師要效率”,對老師們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對此☝🏽,顯然還需要全體一線教育工作者做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減負🫸🏻,提高教師本領是關鍵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曾曉東
“教不會練會🛢,練不會考會”,這句話形象描述了教師質量與學生過重課業負擔之間的關系。因為教學水平有限🧑🧑🧒🧒,課堂🧟🚵♂️、作業🪆、考試效率低下,所以補課不止、考試泛濫,讓學生在“題海戰術”中疲憊不堪。減負呼籲多年,仍是“一個長期未解決好的問題”,教師素質問題不容回避🩺。我們常說🦢,“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學生跳出題海,老師首先要跳進題海”……試想,如果教師素質不高🍜,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沒有咀嚼、消化好知識,如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擷取精華傳授給學生🙇🏼?
多年來🧖🏼♀️🏵,各級政府舉辦了大量的教師培訓,教師學歷迅速提高,越來越多的博士、碩士進入中小學教師隊伍👬🏻。但是🧀,教師的教學質量仍然備受質疑。其實🙍♀️🦎,教師質量不是單個教師水平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個體系、一個“生態系統”🦸♂️,是教師與課程、學校管理和人事政策、教師教育共同作用的綜合結果。
課程對教師質量影響深遠。2002年起,我國開始了全國性的課程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開啟了以學生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教育轉型。但是🏞,由於轉型過程的艱巨性、高利益相關性🐜🖖,課程改革有所“折衷”🛢,即增加新標準,但不改變原有知識體系。從改革者的角度看,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但從實踐者的角度看,新要求增加了,但課程內容並沒減少。於是👩🏽🍳,對很多老師來說🍹👍,趕進度🙆🏿、搶時間成為工作常態❄️,新課改要求的提高與教師教學能力的不足之間的矛盾益發突出。
我們也許會自豪地說🍟,我國小學三年級數學可以達到美國六年級數學的水平,但很多人沒有想過,這些知識中🧕,有多少是老師讓學生囫圇吞棗咽下去的👨🎤?沒有細細咀嚼的過程,消化不良是遲早的事情。新課程提出了探究、思考、合作🧙🏻🫑、體驗等理念👷🏼♀️♟,但是🫷,這些理念需得在相應減少課程內容、給教師和學生充分時間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快馬加鞭”讓不少教師倉促上陣,成為一個餵食者,而不是踐行教育理念的藝術家👱。更可怕的是,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由此滋生。
學校管理和人事政策👩❤️👨,也同樣影響了教師質量。我國曾經歷長期的教師短缺,大量不合格教師進入教師隊伍🫃,這構成了最初教師“教不會”的原因🙎♀️,也成為推進課程改革的阻力🚮。更重要的是,教師人事製度缺乏必要的激勵設置,缺乏退出機製🧔🏼♂️🤏,甚至缺乏崗位調整機製🏂。因此🦣,當教師在達到20年教齡☮️、評上高級職稱後,盡管有大量教師培訓,也失去了上進動力。但對大多數學校來說,除了在教師管理上號召👨🏿、鼓勵和評估基本工作量外,沒有相應的管理手段,以激勵教師不斷提高專業技能🛑🎄。與此同時,學校和社會對考試成績的過分重視,也導致教師把向學生要成績當成第一要務📩🧓🏻,即使“教不會”👨🏼🚀,也要千方百計地“練會🦺、考會”🧑🏿💻。
除此之外,教師教育機構在教師培養方面的落後🧑🦽,也是教師質量難以滿足有效教學的原因之一🗄👎🏻。教師的專業能力不僅在於知識上的高深,也在於能恰當地設計🤳、組織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實現高效學習🎽;在於能采取合適的幹預策略,幫助學生實現身心、社會性成長👩🏼🏭。而這種實踐性導向的教育學課程,在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並未得到充分體現。師範大學畢業生專業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欠缺🧑🏻🔧,讓課堂教學效率、指導學生的能力大打折扣🤠。於是📁,就只能通過粗放型地投入學生精力和時間來保證學習效果,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減負重任,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扛起大旗,否則,再好的政策措施,也難以真正落實到位。只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掌握了基本的教學能力🦄,根據恰當的工作流程👮🏿♀️,受到合理的激勵機製,才能做出高質量的工作🌡,才能帶領學生走出減負困局。
網友反響
@廣西南寧手機網友:要真正減負,首先對教育局進行洗腦,是他們決定學生書包的重量🦶🏻👼🏿。
@遊客137514811💋:老師抓緊每一分每一秒,都只曉得給學生補課🧑🏻🍼,增加學生負擔👨🏿💻,學校不製止反而贊同老師的做法,枉為人師。
@天津手機網友🧗🏼♂️:課外輔導班屢禁不止🍌,現在許多老師在家裏給學生補課,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家長花錢買心裏安慰👩🦰🫵🏼。都是助推學生壓力的黑手👇。學習固然重要⛴,素質更需培養。
@上海手機網友🤽🏿♂️:教育部沒有弄明白學生的負擔在哪裏🤸🏻♀️,是在課後班,不是在學校。你越是減學校的負,課後班就上得越厲害,孩子就越累🏋🏼。你們應該去查課後班🧒,現在專家們都還沒弄對方向😹,太可笑了。
@河南洛陽手機網友:取消作業🧑🧒🧒,可以加大輔導題量🧑🏼🦱,取消考試可以進行質量檢測。換換名稱還是應試教育。
@廣東廣州手機網友:我覺得舉報如果屬於事實,首先學校負責人必須辭職,也必須一刀切。還有對於周末學校進行補課的🛁,不管是怎樣的形式,都要一刀切🤱🏼,對學校直接負責人進行處罰,這樣才能做到落實。
@甘肅隴南手機網友:很簡單,學校考核教師所代課程的學生成績🧖🏼♂️,這與教師利益直接掛鉤,甚至經濟利益🙋🏻♀️。這樣教師固然想盡各種辦法♋️,最有效地也就是增加學生負擔,所以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五中學教師景淑英😲:如果一學年只考一次試,實行這樣的政策,我覺得是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也有利於學校的教育均衡發展。
@山西省教育廳處長任月忠🧚♀️: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的評價更加註重過程性、綜合性,通過簡歷、學生成長記錄綜合發展報告,通過師生、同學之間的互評來完善綜合評定🫅🏻。(新聞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