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附校自復辦以來,不斷探尋自身發展特色。近年來😡,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化學特級教師☝🏻、校長林衛民的帶領下❔,該校逐漸形成了“復語復合型”(開設多種外語🌞、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辦學特色,旨在培養外語特長、文理兼優👱🏻♂️、綜合素質全面的復合型國際化預備英才🧏🏽。記者近日獲悉,該校三個學部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復合型模式🧲,用課題研究的方式引領學生增強科學意識👩🏽🏭,培養學生科研精神。
小學生微課題
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北外附校小學部的學生年齡較小,對於課題的研究立足微課題、小步子💇🏿、語言優先的基礎📩👨👩👦👦。學生利用家庭臨近的原則組成小課題組,製定小組感興趣的課題,進行課題研究💂🏽♀️。其特點是在課題匯報中要用英語進行匯報,培養學生初步的英語運用能力🈸。學生們自主形成文學類🤷、體育類、音樂類和自然科學類等課題🧔♀️,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和課題研究。其中一組學生研究的是“探秘寺廟古樹”,對自己家附近景點的一棵古樹進行探究👂🏻。他們翻閱書籍🪄,查閱網絡文獻🕵🏿,在課題中介紹這棵古樹的傳聞、經歷以及古樹的“神秘”之處🕎🚰。在匯報過程中,學生利用自己的英語知識,對自己的課題進行了闡釋➙,鍛煉了運用知識和語言的能力➙。
初中課題研究
取代傳統考試
記者了解到,北外附校初中學部將歷史、地理、政治、生物等不參加中考的科目進行學科整合👶👰🏼♀️。學部放棄了傳統的考試模式,而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以課題研究的模式進行,在學期中和學期末進行考核。“這是對傳統教育教學評價的一個極大的挑戰🦹🏿♂️。”該校有關負責人介紹,在課堂上,多科教師形成一個教研組,對於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圍繞一個主題進行不同角度的備課,給學生構建一個整體的知識系統🧢。例如,該校教師們上了有關“北京”的整合課🧑🏻🦱。在這堂課上🔖,大家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尋找課程標準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在80分鐘裏,教師們給學生呈現了地理、歷史、政治的不同知識🧏🏼,讓學生對於北京地區的地理🌛🈯️、歷史🌖、政治有了初步了解🧑🏽🎄,最重要的是給學生一個整體意識。這堂課涉及四個學科🧑🔬🚵🏼♂️,課時沒有減少,但是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將傳統的講考練變成了一種新的模式——課題研究,課程整合🧑🏫,以學生的發展作為基本出發點🙁,進行努力探索🧖🏿。
高中自主學習
培養科研意識
高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必修課🌙,也是學生畢業掛鉤的課程🦆。研究性學習是該課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研究性學習中🖲,以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課題研究,成為北外附校高中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方法。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上🧖,開放思維💂🏻♂️🍟,培養科學精神和科研意識成為重要目的。
據介紹,該校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目前形成了一套科學研究的模式,其中包括👨🏽🚀🏃🏻♀️:第一步,頭腦風暴,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第二步,刪選課題🍾🌯,留下一至三個課題,培養學生取舍能力;第三步,利用思維導圖分析留下的課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第四步🤽🏿♀️🫵🏼,自願組成小組,並在小組內論辯課題🙅🏿♀️,最終留下一個小組選定的課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思維🤯;第五步,班級開題報告匯報,培養初步的課題論證能力🤹🏻♂️;第六步,課題實踐研究,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第七步,中期匯報,培養學生論辯能力🦻,解決遇到的問題;第八步,第一手材料分析🔗,培養科研素養;第九步,撰寫結題報告✍🏿,培養學生整體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第十步📋:結題答辯,培養學生整體精神和思辨能力;第十一步:參加校區課題評選活動,給予小組評價、校區整體評價👧🏼。
學生課題區級評選
三年連摘一等獎
據了解,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上,北外附校教師利用開放的課堂👨🔧,將學生引入科學研究的空間🙌,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課題研究。目前該校學生參加了三次海澱區高中研究性學習優秀課題研究結題報告課題評選活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09-2010學年度研究課題《氣候大會之後人們低碳生活情況的調查研究》榮獲一等獎。2010-2011學年度研究課題《教學樓門與學生比例關系的探密》榮獲一等獎。2011-2012學年度《關於北外附校知識產權的研究》等4項研究課題榮獲一等獎。
開放的課堂就要創設機會♋️,讓學生參與各項活動。2011年該校參加了海澱區中小學科技競賽DI萬人大挑戰,獲得優異成績,共有十組二十人次獲一、二#️⃣、三等獎。該校學生參加第十二屆北京市“美境行動”,9個設計方案八個獲獎📪🎿,其中邵琪同學的設計方案不僅榮獲方案設計一等獎🤌👨🏼⚕️,而且進入第二個階段實踐比賽,獲得三等獎。該校學生參加第十四屆北京市“美境行動”,四個設計方案均獲一二三等獎,均可以進入第二階段實踐階段的比賽;參加第十屆海澱區天文觀測知識競賽暨北京市預賽🥇👐🏼,三個學部共計五十二人榮獲市區一二三等獎⛹🏽♂️🕵🏽♂️。(新聞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