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未到,各培訓機構的補課班招生已經非常火爆👰🏿♀️。從年初各地不斷推出減負舉措至今🏋🏼♀️,減負之舉在現實中處處碰壁。一項出發點無可挑剔的政策、一項為孩子身心健康著想的大好事⛹️,在一些地方卻出現“播下龍種🚵🏼♂️,收獲跳蚤”的尷尬局面🙋🏽。
10多年前👃🦤,本報就充滿信心地推出《新千年頭件事:減負》的報道,今天看來,當年的情緒未免過於樂觀。近年來教育部門頒發的“減負令”不可謂不多,為減負所費的人力🍨、心力不可謂不大🦔。一位參與其中的教育行政官員戲稱自己的工作是屢敗屢戰🧖🏻♂️,雖百般努力,但得到的往往是負分。教育部門決策的公信力遭受質疑、家長和孩子反而比以前更辛苦🎼。
“誰減誰倒黴”—— 教育部門公信力遭疑
疾風驟雨喊打,負擔卻沒有打下去,孩子們還是很累🐅,直接影響到發令部門的公信力。這是減負得到的負分之一。
管用嗎?當聽到教育部門再次出臺減負令時👨🏿🍳👯,從社會人士那裏了解到的反應大多是觀望🧑🏿🍼、半信半疑🚕:減了這麽多年沒有減下來,這次能行嗎?一位教育學者甚至直言不諱地說🏃🏻♂️:還是一陣風,不會起到多大作用👮🏻♂️。
真減嗎?記者采訪了一些學校,發現減負令一下,如果教育行政部門真查真抓,首先著急的是校長,壓力從校長傳遞到教師,往往還有一個時間差🗳。孩子們的作業從第一天的常態到一周後的減少📞,到一個月左右的明顯大幅度少💥,經歷一小段時間後🤚,重新恢復到減負令發布前的狀況🤹♀️。經歷了多次減負的校長和教師🫁,早就“世事洞明”,很難有人真正持續貫徹減負令,減負真正成了一陣風🤰。最近,貴州某地教師周末也要補課,感覺負擔實在太重,甚至打電話到本報求助🤚🏻。多次出臺政策但都減不掉,已經在校長和教師中形成了懷疑的習慣思維。
誰減誰倒黴?近日🧭💳,當記者采訪學生家長時✖️,兩位互不認識的家長說了完全相同的一句話:誰信誰倒黴,誰減誰倒黴!屢次減負卻減不掉🌷🦹🏻♀️、支持減負卻帶來孩子在班級排名直線下降,感覺上當的家長和學生,很難真正從行動上支持減負。
“越減越累人”——家長負擔反而加重
在北京,減負之後🐲,取消學校課後班👨🏻🚀7️⃣,學校周邊的各類托管班、培訓機構收費不菲🚀📎,生意卻越來越紅火🦼。孩子的負擔沒有減輕🤣,家長反而要花更多時間陪孩子上培訓班🦁、花更高額的學費請教師,家長在孩子學習上需要承擔的精力、金錢負擔越來越重🍬。這是減負甚少得到家長支持的根源之一🧗♀️。北京某名校學生家長甚至偷偷請求孩子的科任教師課余幫孩子補課,每次心甘情願交400元。“科任老師更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比外面培訓機構的教師強多了,收費也低多了🚆👨🏼✈️。”說起老師冒著違規受處罰的風險給學生補課時,這位家長充滿了感激。
如果不改革傳統的評價手段和方式,減負打的是註定失敗的遭遇戰。一些小學高年級以及中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孩子主動要求上培訓班,不上不行🐦🔥。孩子的動力來自哪裏?“班上大部分同學都上培訓班,我如果不上📱,考試就要落後了🧑🏽💼🏌🏼♀️。”某中學生說🐴🤵♀️。
減負是個鏈條🐂,光減作業量,不改革考試和評價,這是減負難以得到師生和家長支持的根本原因😂。
“能否管培訓機構”——政府之手該伸多長
種種糾結和矛盾,讓減負就像一塊滾刀肉,切不斷、斬不爛。
怎麽辦👩🦯?一位有做飯經驗的人士開玩笑說🦘:對付滾刀肉要用高壓鍋,高壓一壓,自然就爛了。
這個生動形象的比喻,也許可以提示減負的另一條出路。比如說,教育部門管不住社會機構🥸🧍🏻,卻可以管住學校🤢👩🏼💻、管住教師、管住學生,“高壓”禁止學校加重學生負擔、嚴格禁止學生課外上培訓班💆🏼。但這裏面又涉及政府之手的問題👩🏭:管學校的教育教學行為可以🧎🏻🏍,但是管學生上課外培訓機構🧛🏼♂️,會不會引發手伸得過長的質疑?
培訓機構生意火爆🚵🏽♂️,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政府之手™️,要不要對市場進行幹預?
即使管🟤,還有個怎麽管的問題。管學校?部分校長和教師從內心深處認為如果自己真減負𓀌,就會在學校排隊、班級競爭中排在後面,校長在上級領導面前臉上無光,教師在學校被認為“水平不行”。事實上,要管學校🙇🏼,首先還得有個大家認同的適合減負的評價學校、評價教師🐕🦺、評價學生的考評體系和機製🦏。
管作業量?不少人提出:孩子喜歡的事情多忙也不覺得累。也有人提出佐證:美國中小學生課外也很忙,壓力也很大🫱🏽、歐洲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並不輕……合適的作業量到底是什麽樣👩🏼🦱?從上到下還沒有形成共識🏄🏼,基層校長和教師也沒有真正認同某個共同標準🙎🏽♀️。看來,要減課業負擔,也得首先有這麽一桿大家都接受的“秤”。(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