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開學已近兩月,記者近日走訪發現,各地高考復讀班裏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就是剛到大學報到後因各種原因而退學的學生🤸🏻✦,被稱為“閃退生”🧑🎓。他們剛剛經過高考的洗禮👩🏼🏭,又重新捧起高中課本;他們曾邁進大學校門,卻在夢想落空後背起行囊再次出發,尋找自己的方向。
他們為何“閃退”🗞?這種情況是否普遍🧑🏽🎄?高校又該如何面對“閃退”現象?
高校頻現“閃退”生
一些人“閃退”了👨🚒,還有一些人正在為退與不退痛苦糾結著🟰。多數退學者選擇了復讀再考,但這並不是他們唯一的去向。
在湖北某高考復讀學校,“90後”的曉玲(化名)拎著旅行箱在登記報名信息🧝,這已經是她第二次來到該復讀班,這一次她將原本帶進大學的行李直接拎了過來🚵♀️。
今年高考,曉玲考得還算不錯👩🏽🎨,被南京一所重點高校計算機專業錄取,然而邁進校門的第一天,憧憬了一個夏天的曉玲心涼了半截🤫,原來她所在的專業需要到地處郊區的新校區就讀。“想象中的大學應該在城市中心,選擇南京的學校也是因為向往這座大城市🦸🏽♂️。”曉玲坦言,被分到遠離市區的校區就讀讓她對學校的印象大打折扣。猶豫再三,曉玲在開學不到一個星期後決定退學復讀☔️。她告訴記者🫳🏻,明年高考她的目標將瞄準“北上廣”,並且要吸取今年的教訓😧,報誌願前詳細了解一下學校所在位置。
今年,哈爾濱女孩小婧報考並被雲南某獨立學院錄取💅,然而入學第三天她便辦理了退學手續🐭。小婧表示🧜♀️,自己在填報誌願時一直沒有明確的目標,對於自己究竟喜歡什麽專業也不甚了解🧩,在家長的催促下,小婧改了3次誌願,在臨近最後期限前倉促地填報了該校的旅遊專業🧑🏻🎓。雖然被順利錄取,但她對自己選擇的專業並不滿意,入學的新鮮感沒有沖淡她的懊悔👄,反而讓她萌生了退學的想法,一個人在宿舍裏待了3天,最終下定決心辦理了退學手續,準備復讀。
查閱最近一段時間媒體的報道🚰,“閃退”並非個案。據東北某本科綜合性高校相關負責人透露,開學不到一個月,該校已經有5名學生辦理了退學手續😺。
“開學1個月了,想退學復讀……”10月15日🙅🏿♀️,網友“千載難逢”在山東大學小樹林貼吧上發出一則帖子🚯💕,稱“學校是一本,但不是‘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專業不是很喜歡👩🏽⚕️,但也不排斥。各位發表下看法📥,幫我參謀參謀。”該帖引來眾多網友跟帖:“別……”“考研吧!”“支持復讀”……
“千載難逢”姓劉,在青島一所一本高校就讀。之所以出現在山東大學小樹林貼吧,是因為山大一度是他高考的目標。“很遺憾,沒考上山大。只考上了一所普通的本科學院💞。”今年考進青島某高校機械類專業小劉說。讓他耿耿於懷的並不是專業😔,而是這所大學不在“985工程”高校之列,“很多用人單位只認‘985工程’高校的畢業生✂️。”入校後第一個月的孤獨感💧,催化了小劉逃離的念頭:“我理想的大學,應該是學術氛圍濃厚♊️,處處都能推動著你上進的,還有,我感覺現在自製力變差了,沒有高三時那麽強的學習欲望,說白了就是沒動力。”
復讀並不是“閃退”學生的唯一去向。上海某企業的劉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前不久來了一位特殊的同事——一名考上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如今在他們公司物流部當理貨員。“聽說他到校一天就離開了,沒有和他交流過,不知道他咋想的,可能是覺得讀書沒啥用吧,他的哥哥是公司的市場拓展部經理,這和他的選擇或許有一定關聯。”劉先生說👦🏽,“周圍同事有人佩服他的勇氣,但多數人覺得挺惋惜的。”
一些人“閃退”了🦈,還有一些人正在為退與不退痛苦糾結著👩🏿🌾。從湘西農村考到長沙某大學的李純(化名)本應該高高興興的,但軍訓結束後,她卻發現,因為語言、生活習慣等差異,她不知道該如何與同學交往。最近她更是出現註意力不集中⁉️、失眠、焦慮等症狀,甚至對千辛萬苦考上的大學也不再在意,萌生了退學的想法⚜️。在老師的陪伴下,李純前幾天來到湖南省腦科醫院就診。湖南省腦科醫院心理衛生研究所的醫生介紹說,最近兩個月他們接診了不少存在新學期適應障礙的學生。
他們為何中途退學
他們中有的出國留學🧗,有的不適應大學生活,有的學習有困難🤷🏼♀️,還有的對專業不滿意,選擇退學明年再考等,情況不一。
對各校新生“閃退”的情況進行一下梳理不難發現,“閃退”的原因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一是不適應大學生活😂;二是不喜歡所學專業;三是覺得學校辦學質量或生活條件差🌆,離自己理想中的大學相去甚遠➾。
此前👷🏼,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的一份名為“探索解決高校新生適應問題的有效途徑——高校新生適應性調查”研究項目指出,我國自動退學學生比例近3%💆🏻♀️。
采訪發現,各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動退學的情況,但比例不一定都達到3%👨🏻🚀🏪。
武漢一所“985工程”高校的招生就業辦公室人士表示,自動退學有兩種情況:一是發了錄取通知書🧬,學生沒來學校報到。一般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同時收到境外高校錄取通知書,或者高考分數很低隨便填報的誌願。二是在校期間學生自動退學,可能是出國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大家通常所說的自動退學🪴,應該指的是到校報到之後再退學的情況。
上海一所高校有關負責人介紹,學校每年實際錄取人數約3700人,但能堅持到4年後畢業的一般為3600人左右,另外100余人基本都是中途退學的。他們中有的出國留學👩🔬,有的不適應大學生活,有的學習有困難,還有的則是對專業不滿意,選擇退學明年再考等,情況不一。
國內相關機構2011年9月對一批2011級大學新生調查後發現🧑🎤🧝,僅有40%的人對學校的入學教育表示滿意。研究者發現🦸♂️🤽🏿♂️,成功的大學生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第一年的學習經歷。第一年的適應不良可能導致新生學習興趣淡漠、學習參與度降低、學習成績不佳🤘🏻、人際關系出現障礙、精神和健康狀態不良,甚至中斷學業🚲。不少學生克服重重困難進入大學校門,卻因為不適應高校生活而終結了自己的大學夢。
麥可思研究院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高校學生輟學的情況屢見不鮮,尤其是入學後的前6周🤴🏼。從大學第一年到第四年,有40%的學生因各種原因未完成學業。在兩年製的社區學院中這種情況更嚴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新生入校後對學校或專業不適應,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或者面臨經濟狀況和人際關系的壓力。
“閃退”現象折射出什麽 一方面🙇🏽👳🏿♀️,部分學生對人生缺乏明確的規劃,嬌生慣養、生活適應能力差;另一方面🍯,高校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不管是以前的“80後”,還是現在的“90後”,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獨生子女🙋🏽♂️,吃苦能力、抗壓能力相對差一些👎🏻,考慮問題時自我意識較強📇。一旦學習生活不如意🧙🏽♀️,某些時候就會選擇用比較極端的方式來解決。”湖北知名的家庭教育學專家陳陽鳳教授指出👩❤️💋👩。
對因不喜歡所學專業而退學的學生👮🏿♀️,東北林業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卞文忠認為🕵🏽,主要是因為他們是對人生缺乏明確的規劃,對於高校的專業設置及職業發展前景等缺乏了解,“職業生涯規劃課是大學開設的課程💇🏿♂️👩🦽,但我認為生涯規劃教育應該提前到高中,讓他們在報考大學前就能夠對自己未來的人生目標㊗️、興趣愛好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知,盡量避免盲目報考。”
還有一些學生退學理由讓人啼笑皆非👮♀️。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一名15歲的職業學校新生在入學軍訓開始5天後便選擇了退學,據其家長稱👆🧙🏽,退學的理由是因為該男生不能天天洗澡⛄️,並且抱怨學校的食堂夥食太差,沒有辦法忍受學校的日常生活。無獨有偶,今年的九月初,在山東某大學的迎新廣場上,一名新生因為“學校大門太破”而哭喊著要求退學,一時之間被各大媒體炒得沸沸揚揚🎹🧟♂️。
記者曾去重慶某高校采訪,這所學校依山而建,風景秀美👩🚀,但是校園裏坡路很多🫸🏼。該校宣傳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曾經有個女生因為受不了每天去教室、食堂要上坡下坡,開學一個多月後退學了。這些退學的案例👨👧👧,確實折射出獨生子女一代嬌生慣養🪫、怕吃苦、適應能力差、身體素質較差等弊病。
“‘閃退’的學生與被錄取不報到的學生情況還有所不同🫣,報到後又退學♗,說明不完全是學生自身的問題,高校也應該反思,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湖北大學教育學院葉顯發教授說📠。
今年高招季節🕟,媒體報道的福建省一起招生事件引人關註🧑⚖️。入學通知書上寫著“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可是新生入學後在海洋學院待了一個來月,就被要求搬遷到位於翔安新店的廈門海事職業技術學院𓀛。學生反映稱🤙🏻:廈門海事職業技術學院以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的名義招收學生,有180名學生被忽悠過來,而且學校的條件設施和老師們此前描述的也不一致🛅🎪。學校方面則表示👩🏽🦰,這次是兩個學校聯合招生,如果學生接受不了✵,可以寫退學申請書,學校會按規定辦理👩🏻🦳。
據該校學幼師專業的小陳回憶說🤶🏿,他們軍訓後第三天便接到了搬遷到翔安校區的通知☹️。“起初,我們以為是搬到翔安的海洋學院,沒想到卻是廈門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老師們還說,這邊的條件設施會更好🔯,我們信以為真👩🏽🚀。”小陳說,“到這邊後🦻🏿,我們才發現住宿條件、教學硬件設施很差,沒有招生簡章說的那麽好🧑🏻🎤,有種被忽悠的感覺”。據其他學生反映,學校連鋼琴都沒有,也沒有舞蹈室和繪畫室等。
對此,有教育界人士坦言,福建的這起退學事件其實是目前高校招生📣、教學等方面問題的一個縮影🚶♀️➡️。前些年,一些學校只顧擴大招生規模,而師資🪁、教學質量及教學設備🍥、校舍等軟硬件條件一直沒有跟上。最近幾年高校生源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吸引生源🧑🏻🦽➡️,不少學校在招生宣傳時專撿好的說,對於學校的短板和不足避而不談,造成學生進校後心理落差較大🏈;部分省市將招生批次投檔線劃得很低⛹🏻,很多原來上不了大學的學生也能擠進大學,相對較差的學校🤟,錄取的學生質量越來越差,這就造成惡性循環👨🏼💻🕵️♀️,一旦這些學生覺得讀得沒意思就退學了。學校對新生的學業♦︎⚀、心理指導的缺失或不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退學的概率。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客觀存在👨🏽🎓,學生就應該“閃退”?湖北省仙桃市沔州中學一位資深教師坦言🐒,只要不是如同上面所說的招生欺騙♊️,能在大學順利完成學業就不要“閃退”,一來增加家庭的壓力🥑🚵,二來不利於學生的長遠成長。前幾年他接觸過幾個“閃退”的學生💇🏽♂️🍠,本來當年考的是二本學校,復讀一年壓力過大🫴🏻,最後只考了個三本學校。這位老師奉勸那些退學復讀者👨🍼,不要只盯著那些少數的成功者,雖然本科所讀院校對今後工作有一定影響,但是現在學生學習、深造機會很多,可以在上大學後再去逐步完善💈。
寬容退學,更要完善教育
提高教學水平和校園軟硬件環境是一項持久任務,否則📀,學生即使不“閃退”,也會用逃課💂🏻♂️、上課睡覺等方式表達他們的不滿和抗議🌸。
“在當今價值追求多元化、人才需求和人才評價多元化的時代,我們應該以寬容心態對待大學新生‘閃退’現象,學生有選擇退學的自由,‘閃退生’不是異類。”葉顯發教授表示,“從學生自由發展💦、自由選擇這個角度講是一種進步。退學的學生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一個人的發展有更多選擇機會,不再是一考定終身🧑🏽💼。但是話說回來,‘閃退’學生普遍存在就有問題了🤜🏻。”
大學新生“閃退”,從學生這方面追根溯源,還要問責於家庭教育。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做人教育”👩🏿🎨,可事實上在我國,家庭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延伸🪯,父母變身為“校外輔導員”。熊丙奇認為✌🏼,在長期被包辦的環境中成長,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失去責任心,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得不到鍛煉🎂。一旦離開這個環境🚣🏿♀️,他們很可能陷入迷茫,不知所措🧑🏽🦰,退學就是一種極端的表現。他呼籲👩🏼✈️,有三種教育要回歸到家庭教育中,分別是公民教育、生活教育、平民教育,家長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六大能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心理能力。
對於高校來說,“閃退”的學生多了,總歸不是一件好事,起碼說明學校的吸引力下降🧑🤝🧑,學校存著諸多不足,有著很大的改進空間。
目前🤾🏻♀️,有一種新的現象尤其值得關註。由於教學水平難以持續穩步提高👥、校園環境難以優化改善等問題,部分地區高等教育的“空心化”趨勢加劇🏄♂️,越來越多的學生以“逃課”、上課睡覺等方式表達他們的不滿和抗議。
“學校的角色要從管理學生向服務學生轉變。”湖北大學教務處長邵士權表示,“對於高校而言,每一位學生在學校生活、學習不如意💇🏽,學校首先應該從自身層面找原因,尋求解決之道。”
做好新生教育首當其沖。當前🔼🪳,高校學生中仍有一大批人處在“大一懵懂無知🏋️、大二略知二三、大三時間不夠🏄🏻♂️、大四追悔莫及”的狀態,學習、生活沒有很好的規劃安排📳,尤其是在大一學年,很多學校對新生關心不夠,有些學生感覺不到大學生活的參與感和歸宿感,最終導致心灰意冷,部分學生就會選擇退學,理由就是不適應大學生活𓀕。
今年,湖北大學一名大一新生因就讀的專業不是心儀的專業,萌生了退學的想法,情況反饋到教務處後,學校相關部門負責人專門和他進行深入交流💂👏,從大學教育的特點🍟、專業發展的角度做他的思想工作。湖北大學為學生提供了很多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比如進校一年後轉專業🙂↔️、就讀雙學位等👌🏻👱🏻。對於特別優秀的學生🪽,湖北大學有項特殊政策,進校一個月後學生可報名參加該校楚材學院的選拔考試,通過考試的學生可以任選專業方向。最後,這名高考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進入楚材學院學習,精神狀態非常不錯。
“我的體會是,‘閃退’就是對教育教學改革的呼聲,只要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細致周到🫶🏿,就不會有太多的學生退學。”邵士權表示🔌,每個學生都深知復讀不容易👨🏿💻🕵️,下決心也是非常痛苦的👨🏻⚕️👩🏽🦰,“高校就是要搭建學生自由成長的平臺,學生如果退學了,就是高校失職了”。
目前許多重點高校在專業選擇上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渠道🥐,避免了更多學生“閃退”。但是,對於很多二本院校和獨立院校而言,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薄弱,即使提供更多專業選擇機會,也難以讓學生安心學習🥫。湖北省一位資深教育專家表示,目前很多學校“重專業學位布點輕在校學生培養🤼♂️、重評獎評優輕課堂教學”,本末倒置🦐👨🏻🦽➡️,最終導致學生對學校不信任🧙🏿。
有專家建議🧑🦰,應該在部分高校試點,建立教學質量評價機製👨👩👧,將教學質量與學校收費掛鉤⚗️。比如💂🏿,目前高校1個學分是80元左右🏌🏿,一個學期一門課程是2-4個學分,課程教學結束後由學生評價💜,超過1/3的人認為這堂課沒學到內容👱🏿♀️,學校應退還學生一定比例的學費👹。盡管這樣的建議方案非常苛刻、非常市場化,但是提高教學質量,確實需要類似的倒逼機製。
當然,校園軟環境也需要加快完善🍦。目前來看,主要問題包括:一是校園文化建設難以適應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二是實踐教學太少🤽♂️,思想性和研究性的學術活動太少、參與面太窄🧎🏻♂️➡️;三是校園環境難與“大學”二字匹配。這方面,高校要靜下心來根據學校實際準確定位🌁,踏踏實實地回歸到大學的本質,解決好關系到學生成長的問題。(新聞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