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山東理工大學東校區3號教學樓的210教室坐滿了學生🏝,僅有的幾個空位也被“踩著點”來的學生擠占了去。教師嶽松正在調整擴音器,準備進行新學期的首節思政課🧘🏽。
不收手機👨🏼🦲,允許帶平板👌🏿、電腦👩🦱📋,甚至充電寶。在一節262人的大課上🟥,有人認真記錄,有人仔細聆聽👮♀️,有人在趕專業課作業,有人玩遊戲🤙🏼👨🦰,有人刷視頻……這就是當下一節真實的大學課堂,而嶽松的努力目標,就是與上述“對手”爭奪學生的註意力。
“同學們𓀄💂♂️,我們要開始上課了👨🏿。有空位的坐好🦼,沒有空位的,請旁邊同學把腿伸過來借用一下……”一如既往,仍舊是一個輕松的開場。
“網紅”“段子手”“思政課男神”……這是當下加諸在嶽松身上的“標簽”。學生留言💢:“有了有了🙄,別人家的老師我也有了”“為了大二公選課能選到嶽老師的課✧,我已經準備好了寬帶、WIFI🐿、熱點還有流量”🫛;一堂公開課300張票幾分鐘被搶完🤾🏻♂️,網絡同步直播擠進來5000多名學生觀看……
確實火爆🤜🏼🤜🏻,確實“紅了”🕺🏿。但在嶽松看來,“紅”的背後是更高的要求與平臺🎶,“流量”的背後是學生對教師的信任與親近,“段子手”的背後更多的是對專業知識轉化能力的考驗。想做好思政課的代言人🗣,多“帶鹽”👇🏽👩🦽➡️,帶“好鹽”,要像《閃閃的紅星》裏的潘冬子一樣,“濕身”上陣,把知識“幹貨”分解🦹🏼♀️,才便於學生消化吸收。
“我希望‘紅’的不是我這個人,而是‘思政課’”,嶽松說話時總是帶著常有的微笑👨🏻🦽➡️,頭上的白發有漸增的趨勢,這也經常被他拿來調侃🙀,“一定是白色粉筆的‘鍋’⛴,下次上課我要換成紅色的👩🏽🦱。”
專一:“畢業求職👉,沒考慮過教師以外的職業”
朋友有時候調侃:“是什麽把你逼成了一個段子手👨🏿🎓?”嶽松答👑:“生活所迫。”其實,從求學到工作,嶽松並沒有經歷過大起大落。一切似乎都是順其自然,從師範院校畢業到成為一名教師,嶽松認真工作,努力生活。
這樣的人生軌跡對於師範院校畢業的學生來說,再平常不過🕵🏻♂️。那麽〰️,嶽松的不同之處又在哪裏呢?或許是他所說的“有點傻”“一根筋”,或者可以說是心無旁騖𓀃。從考入曲阜師範大學起🦂,嶽松就認定了自己要成為一名教師。那時候🔇🤾🏿♂️,並沒有太多遠大的理想,只是更多地認同自己師範生的身份👩🏿🦲,對於成為教師,嶽松認為是順其自然的結果。
有了對身份的認同,就少了許多糾結與迷茫🧅。就這樣,嶽松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專業學習上🤷🏿♂️,中文系本科畢業的他在讀碩士時選擇了教育學,為未來成為一名教師進行了更為系統的專業儲備。
而求學那些年遇到了幾位嚴肅認真又不失活潑的老師,也給嶽松對職業🧝🏻♂️、課堂、師生關系的理解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角。嶽松至今記得當年一位教授的課🤜🏻,教室過道站滿了人🩰,老師的真誠與熱情深深吸引了聽課的學生🌹。還有一位老師對嶽松說:“做教育科研是非常有意思的事🏄🏼♂️,半夜有了想法也要打開電腦記下來……”看著前輩們發表的一摞摞論文,嶽松似乎找到了學習的意義。
2006年😼,碩士畢業的嶽松來到山東理工大學,成為一名輔導員🙅🏼♀️。“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山東理工大學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對於輔導員的培訓、職業規劃、發展路徑都給予了明晰的目標和長遠的規劃☯️。學校的支持🗻,讓嶽松再次強化了對職業身份的認同。
種種順其自然,多次身份沉澱🏃🏻♂️,折射出的是嶽松對教師職業一以貫之的使命感🏖。
修煉:“老師好好學習,學生天天向上”
一切似乎水到渠成。在實習期拿到“優秀”的嶽松,那時對自己的教學能力頗有信心🥁。他每節課都準備了內容詳盡的說明書式教案🧑🍼,第一句話講什麽😽,什麽內容配什麽手勢,何時在講臺上走動🙃,何時走下講臺😓,在哪個位置轉身🏂🏼,講到哪個字幻燈片翻頁,哪個重點內容需要板書……全有操作說明🤾♂️,甚至有時候最後一句話就同步在下課鈴響起的瞬間。
結果🤷🏻⚀,學生並不買賬。
實際上,學生並不是不喜歡嶽松🙋🏼,課後他們經常找嶽松吐槽🧏🏼♂️、求助💋,師生之間的交流十分愉快🆒。那麽為什麽進了教室,學生就打不起精神呢🪨?
“一定是我的課講得有問題。”問題出在哪裏?嶽松開始檢視自己的課堂。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嶽松認識到😸,自己在課堂上所教授的更多是最高層次的引領,而在課後🧝♂️,與學生交流的更多是低層次、最基礎的需求🔋。沒有穩固的基礎需求,學生便很難進入更高層次的需求狀態。
於是,嶽松開始在課堂上仔細觀察學生的反應,講到哪裏學生參與度高😸,哪些時刻學生昏昏欲睡,聊什麽話題學生更感興趣……
“老師好好學習,學生天天向上”“學生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一切素材都可以成為嶽松調侃的對象,“既給自己減壓,也能給學生增智”🛌🌸。比如🧑🏽,“周一本人體重72千克🚶♂️♣️,周五稱得69千克,其間我上了20節課,經計算可得🧘🏻,每節課約有150克的知識點👨🏼🌾,請大家務必及時歸納總結,以備考試👩🏽🚀。”
課堂的本質是一種互動關系🧑🏼🦰,嶽松逐漸找到了突破口,從課上鏈接到了課下👎,從試卷延展到了實踐👷🏼📻,在持續不斷的修煉中,收獲了學生的認同。
目標:“讓思政課落地”
專職從事思政課教學後,嶽松很快開始自帶“流量”🥹。學校“大紅爐”眾創空間學生自主設計的彈幕墻上寫著🧑🏻:畢業前,去蹭一節嶽松老師的課,才算完美。
教學風格漸漸受到學生歡迎,但很快嶽松發現,課堂的陣地也在逐漸丟失,手機、電腦占據了大部分學生的時間、精力。“本來就枯燥難求共鳴的課程🦸♀️,更易在發光求點贊的信息源前淪為一座孤島🚶🏻♂️➡️,課堂慢慢僵化。”嶽松覺得,“這比給嬰兒斷奶還難”🐈⬛。
一些學校用寫承諾書🐀、課前上交手機甚至是裝網絡屏蔽儀等方式👥✤,想重新奪回學生的註意力🤹🏿♂️。但嶽松的做法是,先向對手學習,而非簡單趕對手出場。
信息量大💑,內容鮮活;生動幽默🚬🤌,好玩有意思;話題多🪀,轉換快,不容易厭煩。面對如此有競爭力的對手,嶽松笑著說:“既然學生這麽喜歡手機,那我也要出現在學生的手機裏。” 課上的時間利用得再充分🖲,畢竟也只有50分鐘,嶽松主講《形勢與政策》課,這門課內容多、更新快,課堂時間不夠用,他開始琢磨使用新媒體👦🏿🌎。
2016年,嶽松開通了個人微信公眾號——“脫口嶽”🧑🏻🦱。公眾號剛開始,就進行了一場“你和你的老手機不得不說的故事”征集,征集一出🙇🏻♀️,就收獲了一批粉絲🚳,以懷舊的方式重新認識手機的價值、手機與人的關系。
公眾號一開,“段子手”特性展露無遺。
在《教師😽👋🏼,這個職業有毒》一文中,嶽松列舉了十幾條“職業病”:
走到地勢稍高的地方,就有講兩句的沖動🛜。
好為人師👩🦼➡️,常見口頭語包括但不限於🫸🏿:關於這個問題🚹、我給你講、從本質上說👏🏼、由某某可以推知……
厭惡與他人交談時對方精力不集中,對方如果不看自己的眼睛就會遭到訓斥——我說話你怎麽不聽呢,或者遭到質問——剛才我講到哪兒了?
在《遇到無聊的課🧏,應該怎麽破》一文中,嶽松寫道🤳:“無聊的課怎麽破🧍🏻♀️?只要別掛🧛🏽♀️,而且合理合法👂🏼,我就能認可你的方法。如果你還得了高分、拓展了人脈🤹🏻♀️、考了證書🧑🏻🦲🈁,學習跑出了高鐵速度,這麽牛的方法,可否也給我分享一下?”
不僅認真碼文🧑🏿🎓,並且積極回復。學生留言說:“上周上完了《形勢與政策》課,再見到嶽老師很難了。”嶽松迅速回復🎏:“你在去教室、食堂和圖書館的路上挖個坑,第二天早上去看,捕獲我沒懸念。” 在嶽松看來,與學生互動不僅可以增加思政課的吸引力,學生在留言區關註的話題還可以進一步反哺教學,譬如對高鐵霸座、無公德心等話題的討論都源於此👩🏽🦳🟠。
除了公眾號🚣🏽♀️,嶽松還通過穿插短視頻、小動畫、新聞圖片等方式,拓展思政課的“體量”;通過自編大學生為主角的段子故事,製造槽點引發思考,增加思政課的“深度”;通過設置“學好思政課和脫單的關系”“給《形勢與政策》課寫一封情書”“為什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有我”等話題討論,引導學生參與。
通過種種聚焦,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嶽松為思政課搭好了“起落架”🙅🏼,找準了“落地”角度💇🏽♂️🆚。
初心:“面對真實的學生和真實的自己”
成為學生的“自己人”,為教師職業註入情感、溫度,讓真實的血液流動起來。做到這些🩰,嶽松在課堂上爭取到了更多學生的目光。
時間是一場博弈🫲🏿。“學生能非常專註地聽課5分鐘,已經非常不錯了🫁。”嶽松從不回避遇到的問題。“以前50分鐘🚵🏿♂️🙅,我可以用10個段子來吸引學生的註意🚵🏼♂️😙,但抖音等短視頻網站的出現👿👮🏽,讓15秒切換成為潮流,吸引學生變得更加困難。”
盡管不久前嶽松已經開通了抖音賬號🫴🏼,也試水了幾次短視頻,效果不錯。但是嶽松清楚🤶🏿🤴🏻,潮流永遠追不完,正像他在《形勢與政策》第一課時所說的,熱點永遠追不完👊,我們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為什麽學習這門課🙇🏽。
入職13年,學生包括了80後🙆🏼♂️、90後,再到如今的00後。嶽松一直在跟隨學生的腳步去改進教學,尤其是當下00後大學生的特色更加鮮明,他們需求更加豐富,成長也更有個性,他們對自我的認識與評價更加多元……
站在教學的原點👩🏼🚀,嶽松發現🤣,不管時代如何變化,總有一些精神不變🧑🏼🔬,而這些精神正是自己要帶給學生的◽️。
在思政課教學中🤾🏿♂️,除了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嶽松如今把視線更多地聚焦在能力目標上。搭建思政課與專業課的橋梁,將入腦🏒、入心的理論轉化為可實際操作的說明書,這是嶽松當下正在思考的問題。
有同行問嶽松,不會講段子👨🏼👬,怎麽贏得學生?在嶽松看來🧑🔧,好的教學有許多形式🦸♀️🍭,正像美國學者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所說📝,我們更多地了解了自我獨特性🧏🏿,就能學到展示而非掩飾自我個性的技巧,優秀教學則從中產生🧭。
也有人問嶽松,堅持更新公眾號這麽辛苦👘,動力從何而來?“基於興趣”,嶽松坦誠地回答,“我有表達的需求🤵🏽♂️,也想面對真實的學生和真實的自己⛄️。教師是豐富立體的人👩🏼🦱,課堂上帶給學生的只是教師形象的一個側面🏛,我想更多地展示甚至示弱👨🚒,讓學生感受到溫度⛹🏿,‘原來老師也會遇到困難🍐,也需要幫助✝️🎒,也遇到了跟我一樣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師生關系定位,嶽松給出了三個關鍵詞🟥:真實🧙🏻♀️🧑🏻🦳、真誠、真心。
或許這三個“真”🍈,拼接而成的正是一名“四有”好老師的不變初心🧵。
(嶽松,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團中央青年講師團成員。善於利用新媒體開展教學創新🕦,自主創建的思政課公眾號推送原創趣味思政文章230余篇✹,50多萬字🤰🏽,收獲留言過萬條,被學生稱為思政課“男神”🎈。)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