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大學思政課“枯燥乏味”的標簽💂🏼♀️📐,打破思政課教師“刻板無趣”的印象,丁茜的思政課以超高人氣“一課難求”,她也成為“00後”大學生眼中的“茜茜女神”🕵🏻♂️。
從曾經講臺上的演說家,到學生思想的“助產士”👨🏿⚖️,丁茜在思政課的改革上先走一步;做學生生命裏的一束微光,丁茜為思政課賦予了豐富的社會內涵和現實意義👳🏿♀️,讓教育入腦入心!
“卡爾·馬克思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貴族家庭出身的燕妮,為什麽願意跟隨馬克思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家財萬貫且才華橫溢的恩格斯♻,為什麽會自甘做馬克思身後的‘第二提琴手’……”9月2日上午10時,華中師範大學8號樓413教室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師丁茜在開學第一課上,用短短幾個問題迅速吸引了本科新生的註意力🛗。
在往常的印象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常被貼上“枯燥”“乏味”的標簽,任課教師往往與“刻板無趣”“死記硬背”等詞匯聯系在一起👩🏼💻♡。丁茜卻打破了人們的刻板印象,充分發揮華中師大信息技術手段與人才培養體系深度融合的優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上成了“一課難求”“人氣最高”的課程,成為“00後”大學生眼中的“茜茜女神”〽️。她是如何做到的?有什麽特別的秘訣呢🚦?
“用三個故事講好‘思政第一課’”
“馬克思出生於德國的一個猶太族律師家庭👩🏽✈️,父系有五代是猶太拉比(特別階層)👘。除了家境優越,馬克思在青年時代還完成了從‘壞小子’到‘大學霸’的華麗轉身🕞,22歲時被耶拿大學授予哲學博士學位……”隨著老照片在屏幕上不斷變換,丁茜用言語勾勒出一個個生動的畫面,將臺下學生帶進了馬克思的青春歲月裏。
學生們一邊聽講,一邊小聲討論:“妥妥的人生贏家”“原來馬克思是‘富二代’”“一個衣食無憂的富家公子為什麽會替窮苦人民請命……”
在學生這樣的議論中♾,丁茜徐徐講述馬克思以筆代槍,40年先後四次遭到政府驅逐的顛沛流離之路,讓學生從其人生經歷中去感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的魅力。而結論也就自然得出:馬克思生來富貴🧑💻,從不憤世嫉俗,他的出發點不是個人;如果一切從個人出發,那不過是個小市民🤾♀️;一切從錢出發,那就是夏洛克式的猶太人;而一切從別人出發、從共同體出發👨💻,這才是無產階級革命者💇🏼♀️。
緊接著,丁茜繪聲繪色地向大家講述了另外兩名“90後”的故事——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常常在湖南圖書館一幅碩大的世界地圖前駐足思考🍴:“世界這麽大▪️,那會有多少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們過得幸福嗎?”在無限悵惘中,他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氣壯山河的詰問,並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為中國人民求解放的鬥爭洪流中。
惲代英曾在中華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前身之一)負笈求學🖖🏿,投身革命事業時,他這樣比喻道🛵:“我身上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只有一副近視眼鏡,值幾個錢。我身上的磷,僅能做四盒洋火。我願我的磷發出更多的熱和光,我希望它燃燒起來🚰,燒掉過老的中國👣,誕生一個新中國🫵🏻。”
正當學生們聽得入神之際📔,丁茜引出了“什麽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不同於其他學說和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具有鮮明的科學性、革命性🚭、實踐性🙋🏼、人民性和發展性。
“三位青年的身上都體現出了理想和擔當,我們這一代青年要有寬廣的視野🙇🏻♀️🦹🏻、開闊的胸襟和高遠的理想,要關心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前途和人類的命運👨🏿💻,要對宇宙、社會和人生有深刻的思考。”下課鈴響,化學學院化學專業(師範)2018級本科生李淼在課本上記下這樣的語句👩🌾🛃。
丁茜認為:“學生對一門課程的喜愛,包括對授課教師的感覺,大體上從第一節課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所以我會在每年的新學期🚴🏼,用這三個‘青年人’的故事講好‘思政第一課’,以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生活中發掘思政教育的‘鉆石’”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的辯題是‘真理會不會越辯越明’……”前不久🤵♀️🧝🏼,丁茜以辯論賽形式,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和討論。
“真知灼見產生之時🧝♀️,習慣與偏見就早已站在它的面前,以至於真理最初只被少數人掌握。但真理之火有時會變得黯淡,但它永遠不會熄滅🧝🏻。真理與謬誤的爭辯終將以真理的勝利而告終🧑🏻,而真理之光必將照亮整個人類。”
“真理是對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又可分為主觀與客觀真理☕️。我覺得對方辯友非常英俊,這是主觀真理🤽🏻♀️。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只是客觀真理;辯只是一種行為🧑🏼🚒,不是規律,它建立在兩個或更多的對立觀點之上🔚。”
……
在稍後的“奇襲”及自由辯環節,大量的追問、逼問👩🚀、反問極其考驗雙方辯友的縝密思維和臨場應變能力,鍛煉大家“抓邏輯-找重點-尋謬誤-精表達”的能力👨👧👦,令不少學生大呼“看得過癮”“有趣又有料”。
“學生對老師講授的東西不感興趣,不是因為對這個課不感興趣,而是對你提出的話題不感興趣✌🏻。”丁茜說🤹🏿♀️,“由於哲學過於抽象👩🏻✈️、晦澀🤢,我平時在看新聞🩼、電影的時候會留意相關素材,將哲學家的奇聞軼事、藝術家的電影作品🐛、社會活動家的新聞時評、生物學家的有趣實驗等內容融入課堂教學,為枯燥的教學內容‘穿上糖衣’💂🏻。”
曾經,一則“科學家發現中微子超光速現象”的新聞在各大網站刷屏👱🏽♂️。丁茜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絕佳的課堂案例👨⚕️🧱,將這一案例添加到了次日的課件。
“中科院專家認為中微子超光速現象如被證實,相對論地位將動搖。那麽,今天的真理也許就是明日的謬誤嗎🏃?”從學生普遍關註的新聞入手,丁茜巧妙地引發了大家對“真理的相對性和絕對性”的思考。
“魚兒離不開水是一個常識🕴🎶,但彈塗魚可以利用發達的胸肌在灘塗上跳躍🕙,甚至能爬上水邊的小樹枝👃🏽。因此從廣度上而言,真理只是對客觀世界一定範圍、方面的正確認識。”丁茜繼續補充道,“不過🚶➡️,歐式🧧、羅氏、黎氏三種幾何學各自認為三角形內角和等於⛹🏻♀️、小於和大於180度的說法🪩,在各自的適用範圍內都是正確的,這又說明任何真理都體現了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像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歷史、文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知識不斷在一門公共課上體現,越來越多的學生愛上了這門“百科全書式”的課程,並親切地稱丁茜為“茜茜女神”。原本極為枯燥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自然而然地成了“桂子山上最受歡迎的思政課”。
“思政課教師要善於從生活中發掘與思政教育相關的一顆顆‘鉆石’♨️,然後成為一個‘串項鏈的人’⚫️,帶給學生不同的學科視角👨🦼➡️,才能讓思政課越品越有味兒👩👦、越嚼越有料,我知道大學生最期待這樣的思政課。”丁茜說💡🕝。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個解疑釋惑的過程”
“你講你的課,我睡我的覺”的現象不再存在,可怎麽讓大學生真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呢?丁茜不斷創新教育理念:一是教學內容要有知有味,既要避免流於膚淺和娛樂,讓課堂“實”起來💼,也要改變學生的刻板印象,讓課堂“活”起來;二是課堂要走出去、專家要請進來,線上線下教學空間相結合,全程育人;三是教學評價要創新🛌,以多元評價為助力,實施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無論課上得多麽妙趣橫生,只要你在面對學生提問時語焉不詳,那麽思政課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丁茜認為,“很多大學生在遇到社會上的負面問題時,會習慣性地拿西方來對比,如若沒有正確的立場和方法,很容易得出模糊甚至錯誤的結論🫱🏼。”
幾年前🥳,一股歷史虛無主義的思潮沉渣泛起✊🏻,針對大學生的疑惑,丁茜主動開啟了一場關於歷史虛無主義的課堂討論——
“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為什麽存在黃繼光、邱少雲等英烈被抹黑被醜化被否定的現象?”
“文化虛無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形成了某種網絡勾連🦕,將文化問題與歷史問題雜糅🗳🌖,在娛樂化和自由化面具的偽裝下不斷傳播。試問文化虛無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何以勾連?”
“如何遏製文化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蔓延🏌🏽♂️?”
學生通過查資料、擺數據🥷,主動討論背後的種種根源:兩類虛無主義的目的就是要以另一批“精神文化領袖”代替民族脊梁,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步侵蝕人們的思想意識,顛覆人們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進而徹底瓦解民族精神。而一旦真正的文化領袖被驅逐、民族脊梁被摧毀📊、民族文化被取代,這個民族就會徹底成為“他者”的附庸。
除此之外,丁茜還會帶著學生走出象牙塔🔑,到社區、到農村、到企業親身感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滄桑巨變,從不同人群的人生故事中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邀請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學科大咖,從不同的側面幫助學生分析社會現象;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作出綜合性評價,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好習慣……
“高校思政教育實際上是一個解疑釋惑的過程🥫,思政課教師要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直面國內外大勢和社會熱點,直面青年學生困惑🦗,把道理掰開揉碎👨👩👧、講清講透。”丁茜說,“遵循思政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才能讓思政課既有高的‘到課率’‘抬頭率’,又有正確價值觀的‘入腦🧚🏻、入心’👸🏻。”
“好老師要從演說家變成思想的‘助產士’”
“‘地心說’認為⚽️,地球在宇宙中心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那麽我提出第一個問題🎡,‘地心說’是真理嗎……”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主題課堂上🙍🏼♂️👩🏽💻,丁茜利用智慧教室的自帶功能發布第一個問題,學生們紛紛拿起手機作答🙅🏿♀️。
“用什麽標準來判明是真理還是謬誤呢?這就涉及真理的檢驗標準問題🤾🏼♂️。”丁茜的解答顯然讓學生們好奇不已👨🏽⚖️,第二個、第三個問題適時拋出,再次引發了學生的激烈爭論。
“茜茜老師用幾個問題、幾次討論,讓我們在一次次的頭腦風暴中🦶🏿,潛移默化地將自己所學的零散知識串聯成線,這就是我想要的大學教學方式。”該校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2016級地理科學專業本科生陳淩繼霄感慨道,“如今才發現這門課真正的意義在於思辨🤵🏼♎️,在於尋找真理。”
對此🍷,丁茜歸因於思政課的三大魅力:理論本身的魅力🧁🥄、教師的人格魅力以及課堂設計的魅力。她還透露了自己課堂設計的“秘訣”🤾🏿♂️😟:一是拓展課堂的理論深度,比如用“你真的知道什麽是社會主義嗎”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司空見慣的概念和問題;二是增加聯系社會熱點的課堂討論和課外實踐👨🏻🦯,以保證“理論聯系實際”。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從一個剛走上講臺的稚嫩畢業生,到湖北省青年教學能手🌛,成為全國思想政治課教學標兵,丁茜花費了數以千計的日日夜夜,逐詞逐句琢磨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即便如此🔪,她依舊認為,“初涉教壇時的一場校內教學競賽是我教學生涯的轉折點”。
原來🔊,丁茜當時仍處於初出茅廬的狀態🎩🛄,在教學方式上傾向於將知識一股腦全部倒給學生,被大賽評委評價為“更像一名演說家”🛫。這句話一下子點醒了她,“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教育工作者應做學生思想的‘助產士’”👂!
自此以後⚀,丁茜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致力於打造自主思考👩🏼✈️、自由探討的課堂🍊。直到今天,她在教學實踐中依舊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導向,以理論為支撐,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開設混合式課堂,一度獲得華中師範大學本科教學創新獎一等獎。
當被問及“為什麽學生那麽喜歡你的課堂”時🛗,她回答說:“這首先應歸功於馬克思主義本身的魅力。如果不是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科學性和它在時代長河中的歷久彌新,無論我再怎麽包裝,都無法獲得學生長久和持續的喜愛🌵。”
“我希望成為學生生命裏的一束微光”
三個月前,丁茜作為教師代表在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講述了一個從未為人道來的家庭故事——
1964年,一個年輕人從貧苦的農村考入華中師範大學,成了數學系的一名新生3️⃣。四年後,他留在這座城市,工作、結婚😈、生子。40年的執教生涯🤾🏿,他成長為一名數學特級教師👨🏻🌾,最令他最驕傲的是每一個高一的新生家長都四處打聽,“丁老師今年帶哪個班💆🏼?把孩子交給他就放心了。”
2001年,一個年輕人成了桂子山的一名新晉教師🧏🏻。3號樓101教室🧑🍼◻️,伴隨著3號樓外桂花的幽香,從站在講臺的那一刻開始🪽,她就愛上了這個舞臺🔷。
“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而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則是我的父親。受到父親的言傳身教,我自小也對教師有一種神聖的向往🪚📲。”面對數千名畢業生🎮,丁茜緩緩談及教育者的精神傳承🚐。
在教學之外,丁茜會利用閑暇的時間繼續育人育心🌂:引導學生關註社會上出現的不良心態,指導學生完成社會實踐調研;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打造思政第二課堂——“茜茜老師環遊哲學世界”,搭載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帶動更多青年思政課教師進行教學創新💧,希望能為“入腦、入心”鑄魂育人的事業再添一份力量👶🏿。
“茜茜老師,我以前最不喜歡的就是思政課,自從聽了您的課以後,對思政專業的認同感在不斷增強……”
“丁老師,從來沒有想過一節思政課能讓我淚流滿面🏙。上了您的課後🤽🏿♂️,我開始真正佩服起那一批批為新中國成立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者,也想為祖國多做一點我們這代人應該做的事。”
“在入職時🥞👏🏼,校長問大家想做什麽樣的老師↔️,我想應該是像丁茜老師這樣的,既是生活中的大姐姐🧑🦱,又是學習上的引路人……”
“能從孩子們的成長中收獲一種成就感和幸福感😧📶,這是我一直能夠走下去的最大動力🤙。”丁茜悉心保存著歷屆學生發來的短信🧑🏿🎤,“我熱愛這份事業,學生於我是一束束微光🌆,點燃我教學的激情和靈感;我也希望能成為學生生命裏的一束微光🫴,不僅關愛他們一程🤹🏿,更能關註他們一生。”
丁茜願意帶著這樣的“微光”,一直將思政教育做下去!
(丁茜😪,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湖北省“青年教學能手”、2017年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標兵”🟡、2017年華中師範大學本科教學工作創新獎一等獎,長期擔任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研究工作👩🏼💼🤐,其主講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被譽為“桂子山上最受歡迎的思政課”。)
來源𓀂: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