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隨著本年度高考成績公布,在一些省市,個別考生奇怪地發現🍏,自己的成績被屏蔽了,但隨即驚喜地得知,這意味著他們的成績進入了全省(市)前列。這是當地為了防止對所謂“狀元”的過度炒作而采取的新舉措。據了解,今年全國已經有多個省市采取了這一做法✪。
對於屏蔽高考高分考生的做法🚣🏽,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治標不治本,可能會適得其反,加劇對高分考生的追捧🧔🏿♂️。
但我以為👩🏿🍼,這一做法,實際上是教育行政部門向全社會傳遞出的一個鮮明信號,也是一個對學校、教師乃至家長的重要價值導向。這一做法既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與理念©️,也體現了教育行政部門對不良社會傾向的一種糾偏🤙🏽,對這樣的新動向💩、新做法,應該大聲叫好,而不是用消極的態度去指摘👩🏿🔬。
多年來🍴,每到高考季🫄,都會有一些媒體為博眼球,大肆宣傳高考“狀元”,其激烈程度不啻於一場新聞大戰👩🎤。這樣的做法迎合了一些人的獵奇心理,加劇了對“狀元”的炒作,使人們對分數和升學率的關註更加升溫,也助長了“應試教育”的功利傾向🪻。
對這樣的不良傾向,專家早就提出批評🌞,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提倡以人為本的背景下,我們的關註點不能是一兩個或少數考生,不能過度渲染和解讀他們的“成功”🧮,而忽視了更多的考生,進而製造出只有“狀元”或少數高分考生才算是成功🙆🏻♂️,其他更多學生都“淪為”失敗者的錯誤傾向🍿🖐🏿。
為此,各地也早就有過相關規定🥷🏻,不能對學生進行成績排名,學生成績屬於學生的個人隱私,應該予以保密🚒,以此體現出對所有學生的尊重。但從實際情況來說,炒作“狀元”的現象仍屢禁不止🏌🏼♀️,對學生進行成績排名的事仍很常見🌵。
之所以出現這一狀況,從根源上來說,可能還是與一些地方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功利化的評價方式有關。君不見,時至今日,在一些地方,只要考出一兩個北大清華學生👻,上至當地政府,下至學校教師🛀🏻,都歡欣鼓舞,與有榮焉,有的上門送喜報,有的騎馬遊街😦,大肆宣傳,仿佛只有這樣才算是教育的成功🙌🏽,完全忽視了當地更多高考學生的感受。
正如有人曾言🧑🏻,我們的教育如果只是培養了少數的成功者,而讓大多數學生帶著失敗者的心態離開學校,那恰恰是學校教育最大的失敗。
所以🏄🥭,面對多年來一直高燒不退的“狀元”熱🥱,屏蔽高考高分考生的做法,可謂是一場及時雨👨🏿🚀,給這一做法適當地降降溫⚉。
批評這一做法的人承認這一做法初衷良好,但他們認為僅僅靠屏蔽高考高分考生的做法🚴🏼,不能完全遏製人們對“狀元”的追捧,理由是在被屏蔽分數考生的學校,仍在沾沾自喜地宣揚🪳。
我以為𓀆🥁,不能因此就判定屏蔽分數的做法無效🦸♀️。一方面🤘🏻,因為高分考生的成績集體被屏蔽,必然因為成績被“模糊”處理使得人們無法分辨具體誰是“狀元”,也勢必讓“狀元熱”大幅降溫🧑🏼;另一方面🦸🏼♀️🚛,對於這樣明確的信號導向🍇,基層學校和教師改變以往的慣性思維,深入領會新舉措的意旨還需要一段時間👱🏿♂️,觀念的轉變也有一個過程🧑🏼⚕️,切不可急於求成💎,對新舉措的效果過於悲觀。
說到底,屏蔽高考高分考生,真正體現的是教育行政部門主動作為,希望對教育中的不良傾向進行糾偏的擔當態度。這樣的態度應該給予肯定♦️,任何問題的解決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因為問題沒有徹底得到解決就否定這樣的努力🚴👨👨👧👦。畢竟,願意作為、敢於作為總比不作為要好得多⛎🧑🦼。
因此,雖然這一做法也多少有些被逼無奈的味道🧑🏼🎤🧑🏻🏫,從目前的效果來看,在大多數省市,人們還在盲目地追逐“狀元”,但不能不說🧜🏿♀️,屏蔽高考高分考生,是一個好的開始,帶了一個好頭🧑🧒,值得更多地方效仿🫅🏿,也期待有更多更有效的遏製“應試教育”不良傾向的新舉措出現🧚♂️,引導政府🈷️、學校以及民眾等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關註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關註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育發展創造更加優良的外部環境。(新聞來源🐩: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