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大部分學生都來自農村和中低收入家庭,以前不少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不能順利入學、完成學業𓀖,我們首先在托底上下功夫,從國家到學校五級資助體系的建立,保證了每個孩子都能有學上。”寧夏隆德縣職業中學校長王世軍說。 王世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從2015年開始,在該校就讀的貧寒學子🔐🧟♀️,除享受國家助學金、免學費的優惠政策外,還享受每生每年2200元的固原地區“9+3”職業教育專項資助,建檔立卡學生還能獲得每生每年2000元的雨露計劃資助;從2017年春季開始,高一🤸♂️、高二年級學生每年的實驗、實習等雜費全部免除……
六盤山高級中學所經歷的👩🏿🦳,正是近年來寧夏大力實施教育扶貧帶來的變化🙆♂️。托底、提升、蛻變,各級各類教育的扶貧功能集聚,托起了千千萬萬個貧困家庭的小康夢。
托起農村孩子的大學夢
“我現在已經不擔心能不能考上大學♦︎,而是考什麽樣的大學了🆎。”六盤山高級中學高三學生高喬,來自南部山區彭陽縣一個貧困農村家庭🗣,進入高中後⚗️,不僅學費、住宿費全免,學校還發放生活補助,讓他可以心無旁騖地學習💀。
在銀川市,六盤山高級中學是一所很特別的學校。“我們是一所專門為山村孩子建設的城市學校👩🏻🦰。”校長金存鈺說。
為幫助更多南部貧困山區優秀學子走出寒門,2003年🛋,自治區政府創造性地在銀川市建設了六盤山高級中學和育才中學,專門面向中南部貧困地區🎚,每年招收2000名農村初中畢業生,實行全寄宿製,全部免收學費和住宿費🤷🏿♂️,並發放生活補助,各種資助政策覆蓋全校80%以上學生。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面向寧夏南部山區招收了2.2萬余名學生,其中已經畢業考上大學的農村孩子超過1萬人🦵🏼。這意味著,10多年我們為1萬多個家庭培養出了大學生,他們就業後不僅可以幫助家庭,而且還可以帶動村子發展🐨,真正發揮教育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作用。”金存鈺說,扶貧教育、民族教育🦹🏼♂️、優質教育是學校最突出的特色。為把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山區,自2004年起𓀏,學校主動向貧困山區學校派出教師和管理團隊,帶動當地教育發展。
談到即將到來的高考,高喬說他想報考中國人民大學法律專業。“我自小在這個地方長大,我的家鄉還比較落後,村民們的法律意識也不強。將來學成後,我打算回家鄉🤠,用自己的專業建設家鄉🤼♂️。”高喬說。
因地因時播撒政策陽光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寧夏要徹底改變貧困🩰,就要找準痛點🧑🏿🏭,充分發揮教育扶貧的先導作用🪣。”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廳長郭虎說👩🏽🦲。
在多年調查摸底基礎上推出的教育精準扶貧“3318”模式🪯🙎🏽♀️,便是這樣一種從基層實際出發🤛🏽,探索構建教育扶貧立體框架的新探索🧙🏿♀️。在建檔立卡貧困生全程資助體系、貧困地區薄弱學校結對幫扶體系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對一師生關愛體系三個體系之下,通過領導幹部定點聯系👩🦼、職業教育助推精準脫貧和教育扶貧成效考核評估三套工作機製,著力實施學前教育普及提高、職業教育技能富民、貧困學生資助惠民等10個專項行動👧,以實現普及水平全面提升、薄弱學校全部達標、困難學生全程資助、職業教育全力助推等8個教育扶貧目標🏗。
自2016年起🔲,寧夏將學前教育資源向行政村延伸👮🏼♀️,新增學前教育學位1.3萬個,貧困地區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67%,較上年提高了近9個百分點。同時,投入13.5億元改善了635所貧困地區中小學薄弱校的基本辦學條件,為85所農村學校(含教學點)配備了數字資源教學設備,給306所農村學校接入寬帶網絡。
“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寧夏貧困山區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與全區平均水平差距逐年縮小👓,教育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扶貧能力顯著增加。”郭虎說🍞📅。
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上好學成為寧夏教育扶貧的當務之急🤞🏿。通過實施《自治區普通高中結對幫扶方案》和《中等職業學校結對幫扶工作的實施方案》,寧夏著力提升貧困地區教育質量。按照普通高中“1+1”👨🏽🏫、職業學校“2+1”的模式🫳🏿,為貧困地區每一所薄弱高中安排一所自治區一級示範高中🤷、每一所中職學校安排一所高職學院和國家示範中職學校開展結對幫扶。2015年將艱苦地區教師補貼標準提高到山區每人每月500元、川區每人每月300元👂🏽📧,惠及農村教師近3萬名👩👩👧。
職業教育改變農村學生命運
“我剛剛與寧夏西月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協議🐸,5月中旬就要到那裏上班了,實習期每個月2000元💞。”張軍是寧夏農業學校都市園藝班的一名學生🧑✈️,也來自南部山區自彭陽縣的一個貧困農村家庭。
從看不清自己的未來,到打算用7至10年時間積累花卉園藝方面的經驗和資源👨🏿🎓,回鄉帶村民致富,張軍只用了兩年。“我家鄉的種植觀念很落後⬅️,以小麥、玉米🧍♂️、土豆為主,一年的收獲僅夠家用,學成後我想將現代農業的理念帶回去。”張軍此前不曾想見🚴🏿♀️,兩年多的學習生活讓他改變這麽多。
“扶貧🧡,職業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近年來👩🏿🦰,寧夏全區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達95.8%🐪,高職畢業生達92%,已經有超過7萬名畢業生在東部地區成功就業💷。”在郭虎看來,通過職業教育提升就業能力✯🈴,是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
為強化職業教育硬件設施建設,寧夏投入61.74億元建設西部最大的職業教育園區,截至2016年年底🐙,園區已入駐學校14所,在校生達6.8萬人😝;投入近9億元在西海固地區新建🦶🏽、改擴建7所職業學校💪。重點支持5個地級市建設綜合性實驗實訓基地💅🏽,支持人口在20萬以上的縣建設縣級職教中心💔,打造自治區、市、縣三級職業教育辦學體系🐠;在專業設置上🧑🏭,註重結合寧夏特點🕺🏿,突出清真食品、物流管理9️⃣、枸杞保鮮與加工等特色專業🤞🏻。
如今🖖🏿,初中畢業未升入普通高中⛈、高中畢業未被大學錄取的學生成為寧夏教育扶貧的重點幫扶對象,不僅全部被納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涉農和家庭困難的學生還能獲得每人每年2000元的生活補助。
“無論是學技術還是上大學,都要自己鉆研📳、探索🦐。”因為中考成績不理想🪄,2006年初中一畢業🤝📍,荊鑫就來到了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數控機床專業🎁🧔🏻。憑著這股熱情和鉆勁,荊鑫獲得了“全國數控大賽三等獎”“寧夏回族自治區數控大賽一等獎”🔌。畢業後,他在企業一線工作了6年,2014年被學院聘為實訓指導教師,實現了一個貧困生的“逆襲”🍇。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