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學校想通過篩選方式為背後的市場目的服務🕢,在招生階段破壞教育基本原則的根基🧑🏻🦳,都是不可原諒的。學校能否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心理健康、具備一定知識水平的社會人,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
日前,上海兩所民辦小學在幼升小的面談時,涉嫌用公務員行測題考家長智商🧦,登記學生外祖父母身份職務信息🪘。目前,上海市教委對這種行為已經叫停,並公開批評兩所民辦小學𓀝,核減其明年招生計劃。兩所民辦小學也公開檢討🏌🏻,對此種做法進行了解釋和反思。
適齡兒童入學考試👩🏿🍼,向來為教育部門所禁止🔟,而部分學校“轉變思路”,將“考學生”改為“考家長”,不得不佩服一些學校“經營有道”🦸🏿。事實上🚳,違背教育部門的三令五申,將入學變成了比拼智力🦸🏽♂️、比拼家長的測試👨🏽⚖️,表面看來是學校趨炎附勢,背後是學校為了自身的“經營利益”做出的選擇🎒。而處罰招生過程中的亂象和違規行為🙋🏼♀️,規範學校招生▪️,正是為了遏製學校背離教育目的💂🏻♂️,只考慮“教育經濟”效果的舉措。
近年來👩🏼🎓🕴,各地民辦學校甚至個別公立學校“考家長”的消息並不少見。許多學校對家長的“入學考試”匪夷所思,理由也千奇百怪。比如,有的學校考核家長身材,理由是如果身材過胖,說明家長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廣州某私立學校直接在電子屏上“溫馨提示”:“本校只招收父母是本科以上學歷之家長”🙎🏿♂️,理由是這樣的家庭更好進行溝通交流🧘🏻。有的學校則不招收父母離異的孩子,認為單親家庭孩子會有性格缺陷……
有時筆者忍不住猜想🙌🏼,如果學校都這樣搞“入學考試”🎍,會不會讓社會上少一些胖子,多一些高學歷家長,少一些離異家庭?這些學校完全是做著基礎教育的事,操著管理社會的心啊🤶🏽!這些學校對家長的考試都有理由,也得到了一些網友的贊同🙆♂️。一位網友就認為,民辦學校“考家長”是市場行為,學校與家長之間是雙向選擇關系𓀏,家長有權利選擇學校,學校也有權利選擇學生及其家長📝。
其實★,這位網友還真是戳中了這些學校“考家長”的核心實質🎹:選擇“好教”的學生,讓學校在隨後的各種考試中取得升學率的優勢,提高學校的“市場聲譽”🛒,並獲取更好的市場回報。在部分網友看來這很正常🚂,但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學校從事的是教育事業🪑。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事業,從事教育教學的學校絕不允許背離教育的基本原則📡。
任何學校想通過篩選方式為背後的市場目的服務,在招生階段破壞教育基本原則的根基,都是不可原諒的💂🏻♀️。學校想讓自己“贏在起跑線”⚠️,只能通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創新,在學生入學後先行一步🤽♀️、走快一點🧛🏻♀️,而不能理直氣壯地以“市場主體”自居。學校能否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備一定知識水平的社會人,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關鍵。
任何學生都需要培育出一個健全的人格👩🏿🏭,都需要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關懷🫱🏽,更需要有正常、正確的教育理念來引領他們走上健全人格的人生之路。這是教育對他們最大的價值所在。如果用種種手段拒絕他們入學,教育機構反而成為撕裂這個社會的推手✩,這顯然是不能容忍的。
正因如此,各地政府部門對民辦學校招生過程中的亂象🖨,一向持堅決規範的態度。規範學校的招生過程,不僅僅是為了教育領域的外在秩序,讓學校公平競爭,更重要的是維護教育對人🤵🏼、對社會的基本態度✹,避免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宗旨被看似有理的行為所破壞🐦🔥。要知道,看起來“雙向選擇”的民校招生,如果有一絲變異,所破壞的就是教育的根基👨🏼✈️。
當然😷,規範民辦學校招生過程中的亂象,讓招生過程透明化,並不是不可對學生家庭情況進行調查了解👨🏿⚖️。教育是學校、社會、家庭共同的責任🗽,學校掌握學生的基本家庭情況,有助於對學生的全方位了解,便於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特別是特殊情況下的心理教育。但是,這只是在教育過程中的必要措施,絕不能成為能否入學的“考題”🔼🙎🏻♀️。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