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早、下班晚🧑🏻🔬,孩子有寒暑假、家長卻沒有……小小“時間差”成為困擾很多家庭的大麻煩。那麽🦄,“時間差”難題在其他國家是否存在👸🏼,有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國內各地的探索都有哪些,實施過程中遇到什麽困難?他國有經驗🙆♀️,各地有探索,而最終破題的希望🪔,或許蘊藏在學校👩🔬、社會、家庭三方形成的合力之中🏊♀️。
“時間差”在各國普遍存在,我國在校生人數龐大🙇🏼♂️,困難尤為突出
放眼世界,“時間差”的問題在很多國家都存在🧖🏼♂️。以日本小學為例,高年級孩子的放學時間大概在下午4點,低年級一般在下午1點左右🤷🏼。家長們此時大多還在上班🪛,接不了。在美國,也同樣存在學校時間表與家長時間表的銜接問題,甚至比國內更嚴重。首先📘,孩子與家長的假期無法同步。比如學校在3月左右會放7—10天的春假👩🏽🦲,不同學區的春假時間也不同,但公司和政府卻沒有♛。同時,學校每個年級都有不同的放學時間,小學正常放學時間是下午3點半,初高中是下午2點半。另外🤾♂️,美國學校暑假時間很長,通常都在6月初開始到8月下旬結束,再加上聖誕節前後還有一周假期,這些密集的假期讓很多家庭都犯難🫲🏽。
澳大利亞的一些小學,除了課後托管之外還安排了課前托管,並由政府提供補助。但由於移民的人數越來越多,移民家庭中父母同時全職工作的比例越來越大,孩子的托管需求也隨之變大🪐,而托管服務的容量卻並沒有明顯的增加,市場明顯供不應求👛。
“‘時間差’難題之所在全球各國都廣泛、長期存在,說明在解決過程中,的確面臨很多困難🧺。”北京市東城區教師研究中心主任馬福貴說⛹🏻♀️,“我國在校生人數龐大✒️,所以這個問題尤為突出。”
在校課外活動、家委會托管、引進民辦機構……探索多,問題亦不少
近些年來,我國很多地區都在想辦法補上“時間差”👨👦👦。
北京市早在2014年就出臺了《關於在義務教育階段推行中小學生課外活動計劃的通知》。市教委要求👩🏻💻,各區縣與學校要在周一至周五下午3點半至5點的課外時間,安排每周不少於3天,每天不少於1小時的體育、藝術、科技等社團活動,學生自願參加。財政出錢補貼,聘請社會力量人員參與。2014年北京市以城區生均每年400元🧏🏻、遠郊區縣生均每年500元標準下撥經費,2015年則提高到城區生均每年700元✌🏻🥝、郊區生均每年900元👩🏻🦼。
江蘇南京市於2013年在全國率先試行了“彈性離校”🧑🦲,由學校安排專人組織“彈性離校”的學生自習,以完成作業🔹、預習復習和課外閱讀為主💇🏽♀️,輔以組織開展體育、科技👉、藝術等自主實踐活動👨🏻🌾🙎🏼♀️。山東青島市從2013年起施行“家委會托管工作”🪻👨🏼🔧。既有由家長委員會組織家長輪流擔任誌願者,進行免費托管,學校派出教師配合;也有學校教師或退休教師、家長共同配合擔任誌願者免費托管;還可引入第三方機構,每月收取托管費用。
還有一些地方直接引進校外民辦教育機構👨🏿✈️。四川成都市永寧鎮社區教育學校依托城武社區文化教育活動中心的場所和設備,建立“四點半學校”,由機構提供師資和管理人員,開展日常托管教育和興趣輔導,社區教育學校和文化站則負責監督檢查。此外👴,還有一些地方嘗試將少年宮引入校內🧟♂️。
探索不少🙇🏻♀️,也能為不少家長分憂解難🧑🏻🦽➡️,但問題也顯而易見。
首先,如何對老師額外付出的勞動給予合理回報。“雖然課後活動是由校外機構提供的,但老師仍然承擔了大量的學生安全和監管工作👨🦼,這些都是義務勞動,希望能通過製度保障給老師一定的經費補償。”北京市中關村三小校長劉可欽建議👉🏻。
其次👐,孩子的安全如何保障。將孩子托管給學校或是社會機構,誰為他們的安全負責?一旦出現事故🍏,誰承擔主要責任🛺?這是學校和家長最擔憂的問題👨🏿。“如若發生意外,家長有可能會追訴學校,如能設立‘兒童彈性離校留校期間校園意外傷害保險’⚜️,則可一定程度上為學校減壓👨🏿💻。”南京市中央路小學校長林虹說。
此外,如果在學校內開展課外活動,會造成老師工作量超標🏌🏻,場地也緊張,人力和空間都不夠用;課後托管所產生的費用究竟該由誰承擔……這些都是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挑戰。
學校課後服務是主渠道🧔🏽,但破題不能是政府一頭熱🙂↔️,需各方合力
在盧森堡,一種被稱作“活動中心”的特殊托管服務需求增長迅速🚵♂️❎。據專家介紹,中心必須每年提供至少500小時的托管服務。
在美國,課後教育服務是以教育部門為主導、社區為載體🧎🏻♀️➡️、家長配合的三方責任分工明確的社會福利事業🧑🚀。據介紹,在美國,聯邦政府出臺國家層面的法律保障😋,各州結合各自的情況,製定地方性法律和政策。政府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為兒童提供完善有效的服務。
日本采用以政府為主導🌧、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放學後兒童計劃”👩🏻🚒,2008年被列入《教育振興基本計劃》👩❤️💋👨。在保障學生安全前提下,計劃要求學校和社會為兒童提供一個輔助他們健康成長的場所,包括學習場所、體育與文化活動場所、社會體驗場所、交流場所、娛樂場所等😨。此外,《計劃》將學習作為關鍵詞,要求兒童利用放學後時間對所學知識進行驗證🪪,以便加深理解,提升學習興趣。
結合我國實情,教育部3月份發布《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廣大中小學校要結合實際積極作為,充分利用學校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後服務責任”,明確了發揮中小學校課後服務主渠道的作用🏌🏿♂️。
在江蘇省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長封留才看來,《意見》在執行過程中,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完善家校共育機製🌷,也要推進課後服務的質量提升。“首先要重新設置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要求,區分好集中學習與課後服務的界定標準👨🏿🏫,避免部分學校以課後服務為名給學生補課🕺🏽;同時,在堅持學生家長自願的前提下🛡,把更多的服務機會留給留守兒童🎀、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亟須服務的群體,對具備條件按時離校的要在規定時間放學🧑🏻🍳🍃,學校不能大包大辦🙋🏻♂️;還要爭取當地政府的財政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探索有償服務,在減免困難群體費用的基礎上合理收費🌒,推動課後服務工作向優質、高效、特色發展。”
“民生實事考驗政府治理轉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教授邱建新認為,解決問題不能只是政府一頭熱,得讓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結合起來,還要積極整合社區、學校、教師(包括離退休教師)🚯、誌願者、專業社會組織和機構的力量。“地方政府一方面購買服務🧀,引導社會共同參與,另一方面建章立製,以督查考核、責任追究規範管理,實現‘彈性離校’由‘管理’向‘治理’的轉型,才能實現多方共贏。”邱建新說🍧。
還有專家表示👨🔧,發揮中小學校課後服務主渠道作用,同時讓學校、社會、家庭形成合力,“時間差”難題才有望破解🫳。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