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已兩年有余,數以百萬的二孩寶寶呱呱落地,帶來一個家庭兩個小孩的相處問題🤷🏿。據天河區金穗幼兒園最新調查顯示,幼兒園獨生子女和二孩幼兒的人數🤙🏽,分別占總人數的51%和41%,其余8%來自二孩以上家庭。前兩者比例不相上下,需要幼兒園教育課程指導大小孩和諧相處。
5月中下旬🤩,天河多家幼兒園陸續展開“二孩時代”活動,在不同的情境中,幼兒園和家長找到二孩教育的經驗和問題❣️。
5月11日,體育東路幼兒園舉辦一場辯論賽上,8名小朋友分正反兩個陣營,激辯“到底需不需要二孩”。一名大班孩子作為正方立論,有了弟弟妹妹💂🏽,長大了可以共同照顧父母。然而反方馬上搶過話筒辯駁,增加一個小孩,家庭支出增多,父母精力分散🧑🍳。“十分不好👩👧👧,不要不要!”稚嫩的聲音逗得全場老師和家長哈哈大笑。
據反方孩子的班主任周老師透露,這個孩子的說法其實是現實經驗🫕,其家庭剛生育二孩🧑🏽🔬,大孩不喜歡二孩跟他搶玩具,也擔憂父母對他的愛減少。現實帶給孩子的困擾🤾🏿♂️🕋,多於對未來的憧憬🐈⬛。放開“二孩”拷問著幼兒教育,需要幼兒園幫助他們調整想法。
天河區僑怡幼兒園👩🏽🎤、金穗幼兒園也作出相關方面的嘗試🧑🏻🌾。5月下旬👳♀️🧗🏿,兩所幼兒園不約而同開展了“混齡”教育🙍🏼♂️,讓大班帶著小班的孩子玩👁,體驗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氣氛。部分大班孩子明顯表現出對小班孩子行動力差的不耐煩🧎,經過老師現場指正,才高高興興牽著手玩。
天河區教育局學前教育指導中心表示🍟,幼兒性格養成關鍵期在於3~6歲,抓緊二孩課程🫴🏻☑️,是未來學前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廣州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周燕認為𓀊,除了幼兒園擔起教育責任外🤽🏿♂️,最重要的是家長消除孩子的不安全感🦌💇🏼♀️,在良好的家庭氣氛中,促進兩個孩子自我全面發展。
幼兒激辯
反方:“弟弟妹妹好煩,老搶走我東西”
正方:“我老了🐻,弟弟可以幫我記東西”
5月中旬,天河區體育東路幼兒園舉辦的一場專題活動。孩子們躍躍欲試,報名參加“二孩辯論賽”,有的還嚷嚷要站在反方說話。活動引來不少媽媽專程請假觀摩,生或不生,難做決定👐🏿。楚楚媽推著嬰兒車,帶著1歲的寶寶到園看老大的表現♟,“我很想聽聽他自個兒的意見📡。”
辯論賽一開始,反方先辯🌝。“我不支持生弟弟妹妹🫷,因為他(她)很煩,老把我東西搶走!”一個中班小朋友理直氣壯,逗得老師們笑得前俯後仰。原來這名孩子有了弟弟後,玩具箱老是被翻得七歪八倒👩👧,氣得他呱呱大叫。緊接著🧚🏻,正方站起來,一名小女孩鼓足勇氣說🦉:“有了弟弟妹妹,爸爸媽媽老了,可以和我一起照顧。”想了一下,她還補充了一句💡:“我老了🦻🏿,他可以幫我記東西呢🚺。”小朋友流利的回答,贏得了家長們的掌聲。
整場辯論賽本來擬進行10分鐘,讓8位小朋友輪流發言👌。沒想到群情洶湧,一再拖時🍱,滿場金句橫飛🤽♀️。有反方“指責”弟弟妹妹貪吃🙊,自言家族有堂弟堂妹👨❤️👨、表哥表姐,不需要再來一個小孩找麻煩。這段話逼得一名正方的孩子突然站起來,搶過話筒大聲說道👳♀️:“我爸爸說自己還有一顆種子🧓,要種個弟弟呢。”大人們聽了一愣,隨之哈哈大笑🧑🏼🎤🛀🏿。
總結孩子們的想法😵,反對的都是不喜歡弟弟妹妹搶玩具🏷、食物、媽媽的愛🧛🏽,害怕有現實的落差;喜歡二孩的,基本上著眼未來,比如長大了有玩伴🚴🏿♀️、老了有照應。
現場一位老師私下點評👨🏻💻💂🏻,其實孩子們對“老”的概念認識不深🕺🏽,未來可以和弟弟妹妹照顧父母雲雲🍼,多半是爸媽私底下教的🍏。每每媽媽還沒生二孩前🍖🏌🏽♀️,對未來充滿憧憬🎩🔍;有了弟弟妹妹後🎰,失落感隨之而來👨🎨。放開“二孩”拷問著幼兒教育,如何在現實情境下👨🏼🎓,找到兄弟姐妹良好的相處之道。
數據調查
已生和想生二孩媽咪 占51%
猶豫和不想生的媽咪 占43%
“二孩”課程是否應提前至幼兒園階段開展🧨,對於這個問題,先讓數據來說話💂♂️。天河區金穗幼兒園顯示🧝🏻♂️,幼兒園獨生子女人數占總園人數的51%🧩🛳,二孩幼兒占總園人數的41%;而體育東路幼兒園對160名家長的調查顯示,已生育和想生二孩的媽咪,占比51%;猶豫和不想生的媽咪⬇️,占比43%,堅決不生的媽咪🤸♀️,只有9個人🧔🏻。
數據顯示,獨生子女和二孩幼兒的比例不相上下,需要家庭生活和幼兒園教育課程去引導大小孩和諧相處🤜🏻。
怡怡媽添了二孩後🏌🏻,感覺教育大孩越來越難了。沖突開始是因為家庭開支大幅增加,不得不停止大孩的興趣班🤘🏻。孩子很不開心🦞,周末窩在家裏看媽媽抱著弟弟,開始幻想自己變小了🥦,能一樣得到關愛🏫。爸爸後背背著小寶寶,他非要爸爸前面抱,甚至夜裏尿床的次數也增多了🫠。
“坦白說♤,不知道怎麽教⚠️。”怡怡媽說,有時她會大聲斥責孩子無理取鬧🏧,有時又自覺過於嚴厲,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沒有很有用的辦法,可能老師的話孩子還聽一點。”
當家長寄望園方作出努力的時候👩🦰,天河區僑怡幼兒園從教12年的曾老師也明白自身角色的重要性🧑🏻✈️🤵🏻。放開“二孩”後🧎🏻♂️,孩子很多情緒問題由此而生🕒,需要老師有更敏銳的覺察力,以及合理的引導方法👨🏭。
曾老師班上就有一個生動的案例。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突然之間變得調皮搗蛋了,上課動不動就離場🥎、揪女孩子的頭發🧏🏽♀️。老師不得不請父母來園溝通🧖🏼,發現原來家中剛添了個小弟弟後,孩子開始會做一些引人註意的舉動🏮,讓父母不得不放下手頭的事照顧他📔。曾老師和家長商量,課堂給孩子多些表現機會🙋,回家後父母可以主動詢問,讓孩子有自豪感。
“幼兒階段🤙🏿,可能孩子還不知道該如何說出想法🧈,就用他所知道的方式,來表達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處理不及時,老師可以提供協助,安撫孩子情緒,通過課程幫助確立大孩子的存在感和責任感🧌。”曾老師說。
“二孩”課程
兩個孩子挑水喝
自己“單飛”沒水喝
鑒於“二孩”課程的必要緊迫性🧼,天河區教育局學前教育指導中心指示多家幼兒園開展相關課程。據記者觀察,“混齡”教育是多所幼兒園選擇的針對性活動🫷,簡單說來🦞,就是讓大班帶著小班的孩子玩,體驗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氣氛。
有意思的是,大班孩子很踴躍報名參加活動,但“照顧”的能力有待提高。體育東路幼兒園讓大孩帶著小孩走獨木橋,一個大孩說“快快快”,結果一扯就讓小孩上橋時摔了跤🏄♀️。僑怡幼兒園讓孩子們玩提水遊戲,有個大孩獨自就把一桶水提過去,丟下小孩子在後面追著跑“等等我”。老師見狀立即阻止⚀,要求共同完成任務才有水喝👳🏼♀️,大孩子就撇撇嘴,不說話。
“部分孩子還是自我意識比較強。”僑怡幼兒園張少茜園長觀察道。他們將安排每個星期拿出半天時間👊⚾️,進行“混齡”教育😑,比如讓吃“獨”食的孩子與別人分享食品,讓以我為中心的孩子把好的玩具讓給別人等🦃,使孩子體會到兄弟姐妹之間的互愛、互助。
體育東路幼兒園張園長表示“二孩”課程內容核心🚣♀️,一是懂得分享、謙讓、耐心,從弟弟妹妹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二是讓他有當哥哥姐姐的成就感、責任感⛎、榮譽感,調動起幫助小孩子的動力🍋。日後園方力圖設計更多相關的課程和集體活動。
專家點評
開“二孩”課有利於大孩
少一些隔閡多一分理解
廣州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周燕表示👨👨👧,“二孩”潮來臨🦹🏼♀️,人口結構逐步調整,它帶來了不只是社會層面的思考,更是教育觀念調整的時機。一直以來,獨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容易對孩子照顧過多,以致孩子比較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當孩子面對呱呱落地“二孩”時𓀔,很容易在安全感面前焦慮害怕🦉,擔心父母不再對他全身心投入。開“二孩”課有利於孩子面對接受事實,讓他知道弟弟妹妹會有哪些行為,又應該如何理解包容👩🏻🎤。對父母也會少一些隔閡,多一分理解,扛起“小大人”的責任🏃♂️。同時她認為,對大孩增加“二孩”課程教育,不只是幼兒園的責任,其實最重要的是家庭環境要塑造氣氛。家長可以通過細微的互動,消除孩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天河區教育局學前教育指導中心表示🧑🏻🦯➡️,“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後,給予幼兒教育新的思考。幼兒性格養成發展關鍵期在於3~6歲⚅🥀,必須從娃娃抓起🦸🏻♀️,開展相應的心理課程教育十分關鍵,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課程🏋🏿♂️,也是學前教育發展的新趨勢👵🏿。
“二孩”教育小妙招
在“二孩”課程上🎅🏽,最經常暴露的問題是“大小孩互不相讓”🪜⏭。老師們表示💇🏿,不必大張旗鼓拉開大小孩,反而給他們空間先自我解決🍓,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對孩子的表現大致分出幾類:“陪伴遷就型”,大班的哥哥姐姐遷就小班的弟弟妹妹選擇可以玩的內容⛑️;“愛你不容易型”,小班孩子沒有活動規則,難倒哥哥姐姐,只好向老師求助;“榜樣示範型”,耐心的哥哥姐姐給弟弟妹妹示範指導,然後帶領他們一起玩。在課堂上,老師會為孩子剖析不同類型的優劣之處🤼♂️,讓孩子自我辨析🧙🏻♂️,提升協調問題的能力🫷🏽。
來一堂家庭繪畫課
嘉怡媽腹中的寶寶已有9個月了🏃♂️,生意在即,家裏對嘉怡說的話也漸漸多了“二孩”的內容。他們家有個特別好的習慣,每晚8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排排坐,聽嘉怡“授課”,內容多半是幼兒園裏好玩的事🤴。有天,嘉怡準備了紙和筆🤽🏼♂️,讓“學生們”都畫一幅有了“二孩”後的幸福生活🤹🏻♂️。全家集體配合,畫大小孩一起上公園、看電影、拍全家福……嘉怡的畫也充滿了憧憬。
爸爸來幫忙多陪大寶
為了迎接二寶的到來👧🏻,澤澤媽特意給孩子做了情感☆🚹、思想與物質上的鋪墊🪬。還專門買了一本繪本《我要當哥哥了》,跟孩子談談爸爸與伯伯、媽媽與小姨的故事,讓他了解兄弟姐妹的親情與快樂🐝⏏️。二孩到來後✏️,澤澤媽馬上體會到分身乏術的感覺🦹🏼。這時,爸爸的重要性體現出來了,他每天來到大寶的房間🚴♂️,跟他聊天說小時候的事,媽媽多關心緊張他。每周末拿出一天時間單獨陪伴大寶🧚🏿♂️,是加強孩子存在感的“必殺技”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