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讀書會並不是一個新名詞,十多年來,很多老師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也有著或多或少的體會🎞、思考、困惑和問題。那麽,班級讀書會對於今天有著怎樣的意義🛌🏿?最終的走向應該是什麽樣👨🏿⚖️?本版特約幾位教師從不同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編者
做班級讀書會10年🧝🏻,慢慢地被“大同小異”所困擾:不同書籍的班級讀書會,只是人物不同💂🏽♂️、情節不同、討論的問題不同,拘泥於整本書的角色情節,又會讓每一本書成為一個故事👨🦱🪑,學生記住的只是故事情節和人物特點👌🏽🧑🏽🦳,對學生的作用是相同的。隨著閱讀能力的提高,學生對千篇一律的班級讀書會方式也會產生“厭倦”,不能真正的有所思考。我曾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執教《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以下是我的困惑和思考🤙🏿。
內容理解的班級讀書會
2005年12月,第一次執教《親愛的漢修先生》班級讀書會👂。按下面四個步驟進行:了解書的作者;談談是否喜歡這本書;談談書中的主要人物;討論故事中的細節🗺。如,“電話鈴響了。媽媽正在洗頭👬🏼★,她叫我去接,是爸爸打來的。我的胃忽然變得很沉重🫄🏿,好像要垂到地上了,我每次聽到他的聲音就有這種感覺。”學生對這個細節進行研究,聯系書中的其他部分,得出結論🥍。這樣的教學能夠抓住書中的重點部分,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起到了訓練作用🏋🏿♀️。
重視表達的班級讀書會
2013年4月,第二次上《親愛的漢修先生》,把討論分為兩個大的部分🧏🏼♀️:一是意義理解,二是領悟表達。意義理解部分是出示本書目錄🧏♀️,讓學生先談談對整本書的認識💆🏽♂️。然後,進行了如下的討論:討論角色🏌️♂️。出示書中角色的插圖🈸,學生談對角色的認識。討論故事,在每一個角色身上都發生了哪些事?這兩種討論都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先是小組內討論🎻,然後進行匯報。領悟表達部分🧑🦱,先是談談整體感知,本書講述故事的方式和其他書有什麽相同和不同?然後具體來做👮🏼♀️🤛🏻:1.把書中鮑雷伊的日記連起來讀一讀✳️,你有什麽發現?2.把書中鮑雷伊和漢修先生的通信讀一讀,你有什麽發現🤵🏻♀️?3.你認為“日記”和“書信”在這本書中的作用是什麽🧏🏼♀️?4.模仿書中的“日記”和“書信”寫一寫自己的故事。可以用上課文中或書中的詞語和句子。
此次教學在整體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探究👸🏿,不再是以教師的設計為主,而是提供一個探討的框架,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物的特征,並且找出相關的細節部分作為證據支撐🐰。加進了對表達方式的探究✵,對日記書信分別進行研究,讓學生通過日記探究日記的特點,通過書信探究書信的特點,並且研究書信在這本書中的表達作用。讓三年級的學生學會通過具體的文本得出經驗,知道日記和書信應該怎麽寫。相比第一次而言,學生能夠有更實際的收獲🫵🏽🕕。
策略為先的班級讀書會
2014年4月📦🤏,第三次執教《親愛的漢修先生》,我努力跳出書的內容,以書為依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梳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先讓學生“亂說三分鐘”,關於這本書的一切內容都可以和同桌交流分享💂🏻♀️。接下來就是“亂寫問題”👩🏻🚒,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這時候如果處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就會有麻煩💳,一是問題太多👽、太零散⚜️,二是可能會有假問題,三是問題質量不高。接下來🪕,讓學生把組內的所有問題進行匯總,每個小組只能提交兩個問題。學生進行討論時👨🏽🎤,看哪些問題是值得提出的,然後🤹🏽♀️,我讓全班推選兩位同學到講臺前讀這些問題。在讀問題前🏋🏻♂️,我問他們什麽是好問題?學生回答🪆🛑,有價值的問題就是好問題😮💨。我追問,什麽樣的問題是有價值的問題🖖🏿?他說,就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個回答就是我想讓學生了解的🦸🏻。接下來,他們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基本的評判🤽🏻♂️🫅🏼,然後學生們進行討論👨🏽🦱🥟。我預設的關於日記和書信的問題,學生根本沒有提出來,他們還是非常關心書中的細節。在他們討論的基礎上,我又提出日記和書信的問題,讓他們討論🐩🤷🏿♂️。
三次執教經歷讓我知道🆕,班級讀書會單向循環的原因是目標不清,總被書的內容所限製。如何進行突破🧜♂️,我認為需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1.目標指向閱讀素養 教師設計班級讀書會的時候,要有清晰的目標🐹,這個目標是指向學生閱讀素養的。國際閱讀素養分為以下5個方面:能夠理解並運用語言的能力;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出意義🌐;能從閱讀中學習;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由閱讀獲得樂趣🧑🏿⚕️👨👩👦。有了目標就會跳脫出書的內容👩❤️💋👩,不局限於書中人物的性格討論,不局限於主題的提煉與生發。對學生而言⁉️,要有清晰的討論目標:要知道怎樣閱讀;怎樣通過閱讀進行思考和學習💁🏽♀️。學生有了目標,就會經常反思閱讀過程,總結閱讀經驗🎟。
2.內容指向學生活動 教師有了清晰的閱讀素養目標,學習內容就不再是一本書了,而是完成一個或者多個學習任務🕜。教師需要把一本書的內容演變成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可能性。學生喜歡的是學習活動,參與活動才能產生切身的體驗。教師設計做“人物卡”🥷🏽、繪製“故事地圖”等活動⚠🪁,學生從親身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發展。
3.實施指向課型劃分 走出千篇一律的狀態,除了書的類型不同,還需要在目標明確的前提下把閱讀課進行課型的劃分。我把閱讀課分為🧝♀️:閱讀思維課⚠️、閱讀策略課、閱讀實踐課、閱讀分享課、閱讀欣賞課、閱讀體驗課🥷🏼、自由閱讀課等。其中閱讀思維課是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的課,如,從多個角度評價一個人物🚴♂️,為故事設計不同的結局,從不同人物的立場敘述同一個故事🌃。閱讀策略課是教會學生閱讀策略的課✔️💇🏼♀️,如,怎樣閱讀一本書💱,從看封面、讀目錄、讀細節等方面進行……這些課型中,自由閱讀課應該是閱讀課的主體🐈,這樣保證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發展閱讀能力。
4.評價指向多向發展 從教師的角度而言,應該評價學生的閱讀素養和閱讀能力👈🏿。如何評價🤵🏿♂️,一是在閱讀的過程中,考查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二是通過一定的紙筆測試來實現🤩,如,通過“找一找……”考查學生的提取信息能力,通過“為什麽……”考查學生整合解釋的能力👴;三是通過學生自主分享的形式,如,設計一本書的推薦海報👨👨👦👦,寫一本書的書評等,來看學生閱讀素養的發展水平🦥🦹🏼♂️。
從學生角度而言💅🏿🕸,應該能夠對自身的閱讀進行反思和評價。一是能夠評價書中內容;二是能夠評價自己的閱讀過程👩⚖️;三是能夠評價自身發展。
在做班級讀書會的10年間,我一直試圖從單一的形式中走出來,尋求突破。所謂突破,就是希望讓班級讀書會給學生帶去更多思考,更多語文課不能帶給他們的東西。這個過程是艱難的,因為任何一種討論,不可能脫離整本書本身。這個過程又是極有意義的🎯,讓學生在班級讀書會的過程中學會閱讀,並且通過閱讀去學習,這才是班級讀書會的價值所在〰️。(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