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的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比以往強了許多,作為父母👴,不應把孩子簡單地視為一個弱小群體而僅僅需要特殊照顧,他們應當作為一個有權利的群體而被所有人尊重。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行為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成果🔙。
小慧今年15歲,是名初中三年級的學生🧹。一天,父親曹先生發現女兒在應該寫作業的時間竟然在看視頻(其實是小慧和同學約好上網進行課業討論)👨🏻🎓,這讓他大為惱火🫸🏼,立刻將孩子的電腦關閉🤛,並叫來妻子一起對小慧進行教育。
父女倆吵得不可開交💎,說話間曹先生對著女兒的頭就是一巴掌🌑。這下,小慧氣得往自己房間跑去,還叫到🧑🏼🍳,“你打我,我報警讓警察抓你。”曹先生本以為小慧只是說氣話👨🏽🎨,沒想到10分鐘後轄區派出所民警居然真的前來敲門。
原來小慧真的打了110,聲稱受到了父親的虐待。民警趕到聽明原委後對二人進行調解和教育🏌🏻♀️。但小慧態度十分堅決,一再要求民警將父親抓去坐牢💱。最終爺爺奶奶趕來救場🏄♀️🛺,小慧才表示不再追究。
如此大的孩子竟然報警來抓自己的父親,要到法院起訴自己的母親……這些行為對很多大人來說都是不敢想的。如今孩子的這些行為👩🏼🎨,讓父母感到不可思議👩⚕️,甚至感到委屈🙋🏼,自己含辛茹苦撫養孩子🙏🏼,付出的心血孩子非但不知感恩,還居然報警、起訴,這到底是怎麽了💗?
打罵式教育違法
作為父母👋🏼,其實應當冷靜下來認真分析👩🔬,不能一聽到“報警、起訴”這樣的字眼就暴跳如雷。一些父母在埋怨孩子“不好管”的時候🤹🏽♀️,並沒有考慮自己的“管”是否符合孩子自身的發展需求,自己的教育行為孩子是否認同🧝🏼♂️。盡管許多父母的出發點確確實實是“為了孩子好”,但是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很難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中小慧報警的原因是挨了父親的打,那麽家長“打耳光”式的教育方式合法嗎?一些父母認為孩子不好管教👇🏼,有時必須采取打罵、限製他們自由等方式教育一下。“不打不成才”是我國相當多的父母信奉的一條古訓,一些人還把打孩子作為教育的經驗之談🖊。殊不知👩🏼🦲👰🏽,家長打罵孩子的危害非常大,例如容易催化孩子的不良心理與行為。父母打罵孩子的直接後果,就是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排斥心理,體會不到家庭的溫馨😶,容易結交不良夥伴。而且打罵行為也是違法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
今天孩子的權利意識和平等意識比以往強了許多,作為父母🫱🏼,不應把孩子簡單地視為一個弱小群體而僅僅需要特殊照顧,他們應當作為一個有權利的群體而被所有人尊重。在這個事件中更應該反思的是家長,應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的行為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成果🚣🏿♀️。
《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和智力發展狀況,在做出與未成年人權益有關的決定時告知其本人🧑🏻💼,並聽取他們的意見🍮。”父母應當把孩子作為獨立的人👩🏼🍳,給孩子表達意願和選擇的權利,不能忽視孩子的需求,以自身的好惡而違背孩子的意願決定孩子的事項🧛。
孩子打電話報警應該得到鼓勵,孩子的權利意識強了不是壞事👨🏽🍳🕊,至少能夠避免更多的孩子因為家庭暴力而受到傷害甚至是喪失生命。但當孩子有了一定的權利意識時💂🏿♂️,我們身邊的保護製度也應該跟上,讓權利義務落到實處🧔🏿。既不能讓父母無法管教孩子,也不能讓孩子長期處於家庭暴力的陰影之中★。
如果在美國🔗,孩子報警後🧑🔧,家長是要被帶走接受調查的。雖然最後的處理結果可能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但是被帶走接受調查是一定的🌓,警方一定會介入,即便是在調查前寧肯相信孩子說的被虐待是真的➿,也不會讓孩子繼續處於危險中,不會冒孩子被虐待受傷及致死的風險。
出現教育問題後💇🏿,美國的父母一般會主動報警或向兒童福利部門求助,之後各地政府會有一系列措施跟進。如果兒童福利部門認為父母不懂教育方法,會要求其參加家庭教育指導培訓。如果親子關系不融洽,政府還會提供親子關系調解服務等🤹🏽♀️。在西方國家🏠,孩子的健康🗼、教育🧘♂️、發展都是有一個無縫銜接機製在推動它落實✊,孩子永遠不會處於無人照料的狀態。
該怎樣尊重孩子的權利
1.根據孩子的年齡、智力發展狀況🦽,選擇適當的情形🫸🏻🚶,聽取他們的意見🎗。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對於涉及未成年人的一些事情,如購物🧑🦽、娛樂、選擇學習班等都應聽取孩子的意見,逐步培養他們學會參與管理自己生活的興趣。父母在讓孩子參與時💇🦔,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實際能力,有些父母讓孩子參與的決策超出了未成年人的實際能力,對需要決策的內容🤶🏻、可能產生的後果並不了解,便無法達到參與的目的。
2.無論孩子說出什麽樣🤽🏿♂️,家長都要盡量給予鼓勵和肯定,讓孩子的“參與權”和“發言權”能很好地發揮出來。除了類似家庭會議的方法,還可以讓孩子學習管理家庭👵🏽,處理一些簡單的家庭事務🦂。這些做法是讓家長不要只充當“管教者”的角色◀️🤧,也不要把孩子限定在“被管教者”的角色裏🥓,多點溝通⚽️,可以拉近孩子與自己的距離。
3.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孩子到達一定的年齡後,有了自我意識,什麽事情都想自己來試試🦻🏄🏿♂️,只要沒有危險的因素,家長就應該滿足和鼓勵孩子自己操作的要求⛵️,這樣不僅可以促進他們早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還能增強他們的自尊、自信🧕,從而使他們領悟到生活中必須註意的細節💋,言傳不如身教👩🏭👷🏼♀️,從而使他們獲得自己也能做好每一件事的成就感🏇🏽。
4.尊重孩子的權利,絕不是把他們嬌慣成家中的小皇帝,一切都以孩子為中心💂♂️🧑🏼🎤,他們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予以滿足。這種嬌慣溺愛與尊重孩子的權利是背道而馳的。(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