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開學季。當很多家長將孩子送進課堂的時候,有兩位父親卻依然帶著自己的孩子行走在路上。一位出門旅行是因青春期兒子厭學而做出的無奈之舉🥯,另一位則是因為不想把女兒束縛在幼兒園而主動帶著她騎行環遊中國。盡管年齡不同,出行初衷相異,兩個孩子卻都已經在路上體現出了他們的成長和變化……
13歲的兒子厭學罷課
他選擇用一場行走修復父子關系
“對世界的責任主要就是對兒子的責任,其他的都要為自己而活著,只有兒子是逃不掉的責任🤳。”——金心異
47歲的金心異(以下簡稱“老金”)按下了事業的暫停鍵。這位曾經的深圳市人大代表、某金融公司副總裁👩🦼,今年6月辭去了所有的職務和工作🙊,7月11日開始陪著兒子自駕遊中國。目前,二人已經走過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甘肅和青海,未來還會前往東部沿海地區和歐美國家。
此舉在老金看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兒子小金,13歲,從初一下學期開始,變得極度厭學——選擇罷課🔁,待在家裏🛕💜。老金和妻子至今也沒從兒子嘴裏探出厭學的根本原因,不過老金猜測,或許是兒子成績的退步打擊了他的信心——小金初一上學期期末考試從全年級100名左右退步到220多名,而全年級一共300多個孩子🧏🏿♀️。
不上學,待在家裏玩平板電腦、打遊戲……家長和孩子的矛盾終於有一天爆發了🤴🏻。6月11日早晨,在磨破嘴皮勸說兒子兩小時無果後,老金“幾近歇斯底裏地”罵了小金🕵️♂️,並動手打了他。後來兒子對心理輔導老師說:他恨爸爸。
老金坦言,過去的這些年📜👳🏿,他陪兒子的時間太少,而給他的壓力、煩惱卻很多,父子關系一度陷入尷尬的境地🤱🏼。過去的兩年裏,老金的母親、父親相繼去世🧑🦯➡️,在接受采訪時他說🤞,自己已年近半百🧔,“對世界的責任主要就是對兒子的責任,其他的都要為自己而活著,只有兒子是逃不掉的責任🧑💼🧑🏼🚒。”
老金專門開設了一個微信公眾號來記錄這場父子之間的旅行,名字叫“不一樣的卡梅利多”。這個名字源自一本著名的童話繪本《不一樣的卡梅拉》,卡梅拉是只雞,卡梅利多是卡梅拉的兒子。老金說,開這個公眾號也是一種跟兒子互動的方式,很多時候表面看來👾,小金不屑於跟自己交流,但是爸爸在公眾號上寫的文章兒子其實每天都在看。
出發近2個月,老金已經感受到了兒子的些許變化。老金說,現在要求兒子每天只能玩2個小時的平板電腦,看電視也只能看科教頻道和紀錄片頻道,這幾條規定兒子現在基本都能做到🤸🏿;父子關系也改善了,盡管隔三差五還是會有沖突🧘🏿♂️,但很快也會和好如初。
此外,從9月1日起,老金又新增了兩條規定:每天必須背一首唐詩或宋詞🐗,每天必須保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然而🏌🏿,規定製定後的第二天👳,父子兩人就發生了沖突。原因是兒子選擇科幻小說《三體》作為他的每日閱讀書目🕴,老金不同意,認為這部小說之前兒子已經讀過,而且讀完一遍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這是在消解爸爸製定的規則。在一番父子鬥爭後◽️,小金只能抱著老金帶來的《唐詩宋詞鑒賞辭典》看了一個小時👎🏼。
老金說📁,目前小金對沿途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歷史依舊興趣不大🦗,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在飽覽沿途風光,而兒子更鐘情於手裏的平板電腦,這在老金看來“是一個遺憾”。“現在他也許不懂,但長大後🧗🏻♀️,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走過的這麽多地方⚰️,看看我寫的那些東西,我覺得這一年是有價值的,付出這些時間和金錢成本也是值得的。”老金對記者說🧜🏽。
女兒一進幼兒園就哭
他選擇用環中國騎行陪伴女兒長大
“不想把她的童年放在一個小小的幼兒園✍🏼,而是給她放在整個地球📦。” ——齊海亮
9月入園季,就在很多父母為孩子不肯去幼兒園而苦惱的時候🏌️♂️🌇,河北唐山的齊海亮帶著5歲的女兒六一和一條狗還在環中國騎行。從去年9月初起,他們的足跡已經遍布1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途經廣東、海南🛵、廣西👩🏿🎓、雲南🙍🏿、西藏、新疆和甘肅等地🌧,在一年多的時間內💅🏽,騎行2萬多公裏。
其實齊海亮也曾有過送女兒進幼兒園的頭痛經歷。六一兩歲的時候就被媽媽送進了幼兒園。然而入園一年多後👖,她依舊會用哭鬧來表達對上幼兒園的不滿。後來🐴,齊海亮決定,不再送女兒入園,因為想陪伴女兒一起長大,“不想把她的童年放在一個小小的幼兒園,而是給她放在整個地球。”
一路騎行,女兒的表現讓爸爸感到“不可思議”。齊海亮說➡️,孩子的耐性比他想象中要好得多5️⃣,“有個能躺的地方就能睡”。以前在家時,六一是個“小病號”,盡管媽媽照顧得非常精心,時不時給女兒增添衣物🎏,但六一還是隔三差五🤾🏼♀️、反反復復地感冒🎰;現在在外環遊一年多,走過沙漠🆙、雨林和雪山,歷經炎熱、潮濕、寒冷,六一唯一的一次生病就是發了一場高燒,10個小時就退了👩🏼🚒⌨️。
其間🧗🏿♂️,小六一不是沒有過放棄的念頭。在新疆的沙漠裏,天氣炎熱,六一動了回家的念頭。齊海亮問女兒:“咱們環遊中國,沒堅持下來是不是很丟人?”“是🩸,咱們必須要堅持🏌🏽。”六一回答👨🏿🎓👩🦲。齊海亮說🦸,女兒靠自己的毅力堅持下來環中國的旅行,這是一件非常讓人自豪的事情。六一在路上磨煉出的耐心🌌🐥、堅持、勇敢,在齊海亮看來是種學習方法,也是會影響她一生的重要品質。“有一天等她也有小孩了👤,回想到我對她的父愛🧖🏻,這件事會影響她一輩子🤾♂️🍊,而不僅僅是影響現在。”齊海亮說✊🏿。
第三方視角
走不進孩子的內心𓀌,即使陪他走遍全世界也無益
原啟德教育集團首席發展顧問、家庭教育微信公眾號《聊爸》主筆詹晶明對兩位父親的做法給出了更專業的建議。
請試著接納孩子的全部
對待老金的行為,詹晶明表示“有些擔心”🧚🏽。因為從一句“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可以感知到👩🏫,老金是不接受自己兒子的🔽。選擇與兒子在旅途,只不過是在努力以自己的方式來接納孩子的“罷學”行為,而並不接受孩子這個真實的人📅🔯。詹晶明說,不應把“厭學”兩個字用在小金身上,因為沒有事實證明孩子不願意接受新知識🦞。
詹晶明認為,這樣的旅途,對於孩子來說難以是幸福的,卻更容易讓其在道德上有負累👩🏽。“我們假想一下🙍🏽♂️,有天老金對他兒子說:‘我連工作都辭了,陪你遊遍世界,你怎麽還這樣倔強不知回頭呢🪦?’那他兒子所背負的道德的負累將會有多重🚵🏻♂️?”詹晶明說🤫。
詹老師有話說:請接納孩子的全部吧!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即使陪他走遍了全世界也對孩子無益呀!為什麽不能同意孩子讀《三體》?如果是我,會跟孩子一起讀《三體》、說《三體》🙏🏻,甚至續寫《三體》🤟🏼。再者,如果我想讓兒子讀唐詩宋詞🧙🏼♀️,一定是我時刻都在用盎然的唐詩宋詞情結,融合在孩子的《三體》故事裏。
不必誇大單一素質的價值
關於齊爸爸和他的女兒,詹晶明表示👏🏿,如果在旅途中👨👩👧👧,父女倆齊心協力🩸,相互支持👳🏽♀️👨🏽💻,讓孩子密切接觸大自然,強壯孩子的體質🕵🏿,磨練孩子的意誌🧁,無論對孩子個人還是親子關系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詹晶明也提出🙆🏿♂️,幼兒園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學前準備——這包括規則意識、合作意識的班級學習,也包括集體生活能力的培養。同時,不能誇大素質教育的價值,因為學校內的教育知識架構更全面,更系統🥪😩,這是再優質的家庭教育都給不了的。
詹老師有話說:齊爸爸在旅途中,或在旅途後,上學前,還是要給親愛的寶貝補上這一課哦!不排斥現有教育環境🧔🏿♀️🌜,不逃避集體生存壓力,不誇大單一素質價值,是我們家庭教育者的明智責任🔳。(新聞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