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區有針對孩子的活動🧨?我怎麽不知道。”說起暑假讓孩子去社區學習,家長們都表示非常感興趣👈,可是在網上一番搜索之後𓀉,卻並沒有找到相關信息。很多家長並不知道社區教育,也沒有方便快捷的渠道可以獲知最新信息。為了全面建設“第二課堂”,把青少年校外教育和各類教育培訓作為社區教育服務的重點👩🏻🔬,近日💇🏿♂️,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等九部門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鼓勵學校積極籌辦和參與社區教育,積極開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及社會實踐活動🍲。然而🚿,擺在眼前的是究竟如何才能做強社區教育?我們離理想的社區教育到底還有多遠?
發展“中國特色”的社區教育發展模式
我國社區教育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起始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學校、家庭💇🏿、社區相結合的大德育體系🫧。隨著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戰略任務,社區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教育部至今已遴選設立122個全國社區教育試驗區和127個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各省設立的省級試驗區和示範區逾500個。而隨著國家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將來社區或將成為青少年走出學校的“第二課堂”👺。此次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社區教育治理體系將初步形成,內容形式更加豐富,教育資源融通共享,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發展環境更加優化🍩,居民參與率和滿意度顯著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教育發展模式。建設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600個♡,建成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200個🧔,全國開展社區教育的縣(市、區)實現全覆蓋🙆♀️。
對此,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劉建同介紹,“青少年校外教育要充分利用社區內的各類教育、科普資源開展社會教育及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培訓要適應居民實際需求🖥,要有針對性地就法治教育、安全健康以及家庭教育等開展指導♜。”據悉,為了更好地落實《意見》精神👳🏿♂️,“中國社區教育網”同時開通,網站將及時推送黨和國家有關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方針、政策和措施,推送各地社區教育的法規💏、政策和措施👨🏽⚕️;支撐全國社區教育的統計;展示各地特別是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和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創新的做法和典型的經驗🧑🏿🦳;匯聚展示社區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開通社區教育實時和非實時課程👱🏿♀️,服務社區教育工作者、社區教育機構和學習者,搭建全國社區教育公共服務平臺。
“統籌+整合”構建新型社區教育資源
要想讓社區教育更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離不開對學校、社區、社會資源的整合,這也是未來社區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意見》提出,首先各地要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包括建立健全社區教育網絡🧏🏻、推動各類學習型組織與學習共同體建設、加強社區教育實驗區和示範區建設等。還要整合社區教育資源、豐富社區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提高服務重點人群的能力、提升社區教育內涵等。對此,教育部社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周延軍坦言,“要想整合好學校、社區、社會資源並非易事🧘♀️,需要政府統籌,多部門通力協作。”他以佛山的社區教育為例🛀🏻,“在政府統籌下👨👧,投入大量資金☝️,由社區提需求🫴🏽,政府招標⛅️,NGO組織實施,全社會資源整合推動社區教育。”
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場地🖐🏻、資源等長期限製著社區教育發展。一方面,家長非常希望社區能根據居民的實際需求🙎🏿♂️,安排適合孩子的暑期活動,同時也解決家長的現實困擾;另一方面,受場地、資金👨🏿🔬、資源整合能力等相關因素的限製,社區教育的活動內容、形式🧑🏻🦱、質量參差不齊。如有些街道社區服務中心有專門提供社區教育的場地👩🏻🦽➡️,教育內容也涵蓋了傳統文化、安全教育🕠、藝術興趣等多方面的內容🛌🏽,授課形式也有講座、親自體驗等多種方式💵,吸引孩子的興趣。而有些社區提供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還局限於做講座🐏、放電影、打掃衛生👶🏻,對此,學生不感興趣,家長也沒動力帶孩子參加🚣🏼,淪為“走過場”🤾🏿♀️👈🏻。
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在此之前,針對孩子的社區教育還沒有引起政府部門和社區的足夠重視📒。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有兩點🛕,一是政府和社區機構是否認識到自身對孩子有社會教育責任🧙🏿;二是如何解決社區活動室的建設🔉、運行和管理問題⛎,因為不管是硬件建設,還是聘請輔導員、誌願者🙎🏻♀️,開展活動🌶,都需要經費,可經費從何而來?當前,在某些地方已建好的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都因經費與管理問題被閑置,要想社區建立孩子的活動中心,更是困難重重。”事實證明👨🏼🗳,社區教育發展必然需要政府統籌🤹🏼、整合資源🧘。
學校成為社區教育的前沿陣地
為積極開展青少年校外教育,《意見》更加要求社區教育機構要緊密聯系普通中小學、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社會組織等,開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及社會實踐活動,有條件的中小學、幼兒園可派教師到社區教育機構提供誌願服務☑️。而學校之所以要站在社區教育前沿陣地,挑起社區教育重擔,是因為學校教育永遠離不開社區教育支撐👱🏿♀️⏳。社區居民素質高、愛學習、重教育🎭,那麽學校教育就能得到更強的支持,就能自覺形成共同育人的良好環境🛀🏿。社區教育不僅解決了學生假期無處可去的問題,更是提升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學生的課外,往往是學校教育鞭長莫及的地方🤮,學生能夠在社區獲得拓展延伸教育⛱,就不必無奈擠到各類補習培訓班去接受炒冷飯的刷題教育,課外生活就會豐富多彩,學以致用✊🏿、發展興趣將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又反過來對學校教育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學校教育的健康發展。周延軍主任表示👹,“學校參與社區教育,首先必須厘清認識🥑,跳出單位圈子意識,打開校門🧖🏼♀️,按要求開放有關場所;還要盡自己所能地為社區提供義務服務的師資🫶🏽,社區教育是公益性教育🏌️♂️🧑🏼🚒,其師資理應來源於社會各界❤️;同時🚁🌍,面對社區教育面臨的困境,學校應該將自己的教育管理經驗無償提供給社區🧇,主動幫助社區教育機構完善製度與規劃,實行科學管理,幫助社區教育機構盡快走上教育培訓正規軌道。”
顯而易見,國家大力推進社區教育,對學校而言是特別利好消息,有效的社區教育可以破解學校諸多困境,如假期教育、社會實踐、學校與社區融合等等🪇,這些過去對學校都是一系列難題⛹🏻,但有了名副其實的社區教育,這些難題就會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學校理應主動請纓承擔重任🧝🏻♀️,站在社區教育最前沿陣地,做社區教育的強力推手☞。然而,盡管有政策紅利,如何保證流量依然成為問題🙋♂️🙇♂️,社區環境相對封閉✌🏻,不利於招生推廣。有業內人士回憶💇➰,在早教剛興起時,機構大多都在社區🔴,但之後便因招生難而紛紛轉移到商業區。可見,今後一個階段,如何有效拓展社區教育🤳🏼,仍然需要實踐中革新🥌。(新聞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