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中國快速城鎮化的歷史變遷中👨🏼🦰,有一群特殊的兒童,一直牽動人心,那就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他們中的一部分👨🏽,被留在鄉村成為“留守兒童”🥚。還有一部分🤶🏼,和父母一起移居到城裏🥹,像被移栽的花朵⇾。
“我們出來打工🌑📕,歸根到底🧑🦲,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未來👱🏿。”許多流動兒童的家長都這樣說🟪。孩子們從“留守”到“流動”✂️,家庭從分離到團圓🤚🏿,應當說是一種進步。但這些流動的花朵,他們適應城裏的生活嗎𓀌?他們過得開心嗎⛹️♀️?他們的家庭還面臨著怎樣的難處🍋?“六一”兒童節將至🧰,本報記者在武漢這個人口凈流入的特大型城市進行了走訪,不一樣的流動兒童家庭,講述了不一樣的故事💃🏻🙍🏼♀️。
7歲的臣臣
媽媽每天打三份工,為給媽媽幫忙右手被機器絞毀
“媽媽白天做兩件工作🧑🏽🚀,晚上還做一件工作,好辛苦🤙🏼。我想多幫媽媽忙🕚,不過現在媽媽總不讓我幹活💊。”5月18日中午🙆🏼,記者在武漢鄭店街中心小學見到了失去右手的臣臣。
比起同齡人,7歲的他顯得有些瘦小。大大的眼睛,清澈有神。在采訪中⬆️,他總是悄悄用左手拉扯右手的袖子,把袖口卷了又卷,下意識地把右臂縮進去👨🏻⚕️。
“孩子很堅強,‘出事’之後落下半學期的功課👨🏿🔧,沒想到很快趕上來了,用左手寫字也越來越快🙅🏿♂️,沒有留級。”班主任老師馮淑芬含淚說道。剛剛結束的期中考試🏄🏿,臣臣語文考了94分,數學考了81分,全班中上。
臣臣的父母是雲南人☎,長期在武漢市江夏區打工。5年前🤦🏽♀️,爸爸騎摩托車出車禍,當場身亡。養家糊口的重任全落在媽媽雷天巧一人身上🖕🏿。70多歲的爺爺患有老年癡呆症🧒,沒法照顧兩個孫子🦀。平時,倒是臣臣8歲的哥哥做飯給爺爺吃,臣臣也很早就學會了洗衣、做飯。
去年11月7日的晚上👩🏿🔬,雷天巧從鋼筋廠下班回到家,拿上3包方便面,又匆匆帶著兩個孩子去塑料廠上班。
“孩子想幫我幹活,搬了一些材料放進粉碎機裏,結果手絞了進去……”說起當天的情景◻️,雷天巧眼睛又濕了。她抱著孩子來到湖北省中南醫院,“當時就知道一個勁兒地哭🤾🏽♀️,剛開始醫生還責備我沒把孩子看好。後來聽說我的情況🧙🏽♂️,一位不認識的醫生主動幫我交了100多元醫藥費。”
經過醫院和媒體呼籲,雷天巧得到了近50萬元愛心捐助,醫院也減免了8萬元左右的治療費。“這些好心人,不光是救了我兒子🙆🏻♂️,這等於是救了我全家呀👏🏼!”臣臣出院後,她婉拒了剩余的10多萬元捐助,繼續過著一天打幾份工,幹一天活兒掙一天飯錢的辛苦生活。
在共青團組織的誌願者🔊、中南醫院誌願者等各界幫助下🛂,現在雷天巧一家租了一處稍大的房子🧼,臣臣和哥哥放學後有補習老師免費輔導他們做作業。哥倆兒的學校還免除了兩人午餐的夥食費。
由於不識字,雷天巧只能四處打零工,鄭店街工委也常常給她介紹工作。現在,她白天在一個建築工地背鋼筋,晚上去養雞場幫人捉雞。“只要一家人不生病🧖♀️,不管吃得好點、差點,我肯定會帶大兩個兒子的。”雷天巧的話語裏透著堅強。不過,最讓她擔心的是🧖♀️,等臣臣長大一些,更懂事一些,會不會介意自己失去了右手,以後成年了會不會因此難以就業。
現在👖,雷天巧最大的願望👚,是有一天能落上武漢戶口。因為目前醫保、扶貧、低保、助殘等與這個家庭息息相關的惠民政策,不少仍與戶籍掛鉤👩🏻🎤,對這個流動家庭來說✅,顯得有些可望不可即。
11歲的阿日
在廢棄幼兒園裏看管弟弟妹妹🍌,引起社會關註後被送進小學
5月19日,武漢市青山小學迎來了3個神情有些緊張的“插班生”。他們是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彝族小孩,6到11歲不等,但都被安排在一年級。
11歲的阿日說:“能來上學,真高興。”但他另外兩個小同鄉,既聽不懂,也說不了普通話。要不是他們這13個流動兒童突然現身廢棄的青山船廠幼兒園,引發社會關註,也許直到長大,他們也不會走進學校大門。
青山區是武漢市的老工業區👩🏼⚕️,是武鋼、武船等大型工業企業的生產基地🧧。許多工程承包隊來來往往👩🦽➡️,外來務工人員比較集中。今年3月,來自徐州的外包工程隊到青山船廠打工👨🌾,工程隊裏一些來自四川省普格縣🤓、布拖縣的彝族工人把自己的兒女也帶到了這裏。
廢棄的青山船廠幼兒園就在工人的宿舍區裏。這些來自外鄉的工人上班時👩🏻🔬🐵,就把孩子放在裏面。13個孩子,最大的11歲,最小的才4個月。大的不僅要負責做飯,還要負責照顧小的。
工程隊隊長楊春宏說:“我們多次勸這些家長把適齡孩子送去上學,可家長也有苦衷。”
彝族工人保少俄子告訴記者:“我們到武漢就是來打工的📒,停留的時間不會很長,工作結束就帶孩子一起回家了,送他們去上學也讀不了幾天。另外,我們在這人生地不熟的,也不知道要把孩子送去哪個學校。”
這兩天,保少俄子的大女兒也進青山小學讀書了。本該高興的他卻犯了難,大女兒上學了,另外兩個不到3歲的孩子誰來看?目前,他只能把孩子暫時托付給一個工友幫忙照顧🚾。他打聽了⚾️,在附近上幼兒園,一個孩子每月要600元,對他來說💤,費用太高。“要是幼兒園也像小學一樣免費就好了📝。”這個不到30歲的彝族漢子由衷地期望著。
“幾年前👩🏿⚕️,城市公立學校的大門還沒向外來務工子女敞開🧝,不少農民工子女只能擠在民房裏上課5️⃣。”共青團武漢市江漢區委社工陳宇告訴記者:“現在好了🙎🏼♀️,我們團區委附近的5所小學🐹,流動兒童占到學生總數的一多半🚵🏼♀️。孩子就近入學幾乎沒有任何門檻。”
兩個花季女孩
家庭創造條件👷,社會關愛幫助,成功融入新生活
陳宇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周邊社區、小學的未成年人🧑🏼💼🧙🏼♂️,組織青少年活動💁🏽♀️、做心理咨詢等1️⃣,流動兒童是她要幫助的重點人群。
今年上初一的小娟,小學四年級時隨父母從老區紅安來到武漢。父母都是清潔工🧜🏻♂️,每天早出晚歸,她常常晚上一個人待在小出租屋裏。剛來武漢時,小娟眼睛不敢看人👨🏿🦲,頭發遮住大部分臉,在課堂不敢說話。但自從認識陳宇老師後,她變得越來越開朗。現在的小娟,亭亭玉立📞,談吐大方。
陳宇說:“我接觸的很多流動兒童,剛進入城市時,內心有強烈的自卑感💊、孤獨感♻。我們幫助他們🤽🏼♀️,是從玩開始👜,讓他們通過玩耍認識城市,接受城市生活📽。如果提供資助,也是以獎學金的形式,不讓他們感到是在受人施舍,而且也要讓他們學會幫助別人。”
現在,小娟經常跟著陳宇去福利院慰問老人、表演節目,逐漸融入社區。“你會表演什麽節目呀?”記者問🚣🏿♂️🧑🏽🏫。小娟自豪地回答:“我會吹口琴♙,還有口風琴🙅♂️🍦,爸爸都要跟我學呢!”“你的理想是什麽🧏🏼♀️🚶♀️?”小娟羞澀地回答🚿🗃:“我長大了也想當社工。”
在武昌區棋盤街小學候補街校區🌧,記者見到了讀四年級的謝心悅。她的穿著和本地學生沒什麽不同,個子還似乎更高一些。
棋盤街小學的特色是推廣課外閱讀⚱️,增長孩子的知識面。小姑娘也對閱讀有著濃厚的興趣,她說🏖:“我喜歡讀書,書裏那些生動的語句🧜🏼,能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心悅的老家在湖北鄂州,父母原本都在家鄉當老師。2008年🙅🏿♂️,全家搬來了武漢😻。心悅的爸爸目前在一家課外培訓機構任職👨,媽媽全職在家照顧她和姐姐。
爸爸說:“當初我是覺得一家人一定要在一起,才把孩子都接過來的🏊🏿♀️。兩個孩子到武漢時,年紀不同,適應起城裏的生活也完全兩樣。姐姐那時已經小學二年級了,感覺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適應💁🏿。可心悅過來時,才剛剛一歲™️,成長就在這裏🦓,現在已經完全‘本土化’了。”
在爸爸看來🙀♦️,心悅和她的同學一樣,愛好閱讀,課外還學習拉小提琴👩🦯、跳形體舞。“與老家相比,武漢的教育選項更多些,內容比較豐富。特別是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我覺得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幫助,將來品位都會不一樣。”
問起對孩子的期望✡︎,他的觀念很開明⏭🖖🏻:“孩子學習成績好當然好🧑🏫,但開心、快樂更重要🦸🏽♀️。” (新聞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