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相比集體教學活動,科學區活動更加自主🐞、開放、有效,但因為它的自主性👕,許多教師容易忽略活動中的觀察與指導🤴🏼,任幼兒自由擺弄材料或者手把手傳授🍨,幼兒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發現🏆💾、探究過程,教師一概不知🧓,這樣的科學區活動完全失去了它應有的教育價值🙋🏿。那麽,在科學區活動中,教師應觀察什麽🚄,又如何指導呢?
材料投放時的隱性指導
材料的特性及活動方式決定著幼兒的活動興趣👩🏽、持續性、自主探究和經驗獲得👨🏼✈️。因此🤬,教師要在用心觀察、了解幼兒的興趣動向、心理需求、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的基礎上,有機地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和材料,這樣才能促進幼兒與材料有效互動,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自主獲得有價值的科學經驗。
捕捉幼兒興趣的動向,引發探究
飯後,幾個孩子玩著萬花筒➞,教師發現他們不同以往那樣隨意玩轉,而是邊玩邊討論“它裏面到底是什麽?為什麽花紋有那麽多🙂↕️?”幾番爭論後,萬花筒被拆開🤵🤱🏽,結果大失所望🚄:“怎麽就是幾顆珠子♜,一點也不漂亮🫦。”教師說:“這裏可是有秘密的哦,只要做一做就知道了。”孩子們的情緒被調動起來,紛紛議論🤢🖕🏿:“衛生紙筒可以做身體。”“還要有鏡子的。”“我家有塑料珠子💷。”於是,探究活動便順勢生成。
大班幼兒有較強的觀察和探究事物的能力,他們對好奇的事物或現象總想弄清為什麽。萬花筒在教室裏放了兩年,孩子們一直停留在無目的玩耍狀態中👩👦,而在孩子們表現出強烈的探究興趣時,教師及時抓住契機🗡,生成科學區活動🏹,引導幼兒自主準備材料🐭,激發了孩子們的探究興趣💏。
豐富的資源包,讓幼兒自主探究
在製作撿球器活動時👮🏻,詩語把透明橡皮筋穿過瓶孔想要打個結👷🏻♂️,可稍用力拉動皮筋,打好的結便彈了出去,她重復幾次都沒有成功,便有些氣餒了。教師嘗試後🚵🏽,發現這種皮筋打不住結👰♀️,便自言自語地說:“這種皮筋可能打不住結🧙♀️🧛🏻,不知道其他材料行不行?”詩語聽到後,馬上去資源箱裏找到了彩色皮筋🏋🏿❤️🔥,終於成功了,她十分開心地記錄下了自己的發現🚴🏿🧑🎄。
活動中,經常會遇到材料不適合活動的現象🧛🏻♀️,如果教師在活動中途尋找材料或者被迫終止活動🉐,就會影響幼兒情緒👄,因此🕰,我們在科學區設立了豐富的資源包🤹🏼♂️,放置了幼兒日常搜集的各類材料,以備不時之需🥊。正如案例中突發的皮筋不適合問題👱🏼♂️,雖然影響了幼兒打結的成功速度,卻沒有幹擾活動進程,豐富的資源包確保了幼兒自主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分層滿足幼兒的需求,深入探究
在“電珠亮起來”的科學活動中📭,教師設計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讓電珠亮起來⏏️。教師給沒有任何遊戲經驗的幼兒們提供了毛線、棉線、扭扭棒、電線等各種材質的線🚵🏼,以及電池、電珠和記錄單,幼兒通過觀察材料到大膽猜測,再到嘗試操作和驗證猜測,最終發現了讓電珠發亮的條件。第二階段——如何才能讓電珠更亮。這時教師調整了材料💁🏼,投放了若幹各種型號的電池🎴𓀔、帶卡座連線的電線🏊🏿♀️、電珠🍘,幼兒通過自由組合電池,比較結果🧃。第三階段——什麽材料會傳電。佳培拿了一節沒有拆封的帶有“塑料帽”的電池來連接電珠,發現電珠沒有亮👩🏿🔧,教師便組織幼兒尋找原因👩🏽💻。幼兒發現摘掉電池的“塑料帽”,電珠就可以亮起來。教師問🤹🏽♂️:“為什麽帶塑料帽的電池就不能傳電呢📚?”孩子們猜測說🧭:“可能電傳不過塑料吧。”“是顏色的原因。”教師鼓勵幼兒驗證猜測,活動室裏的雪花片、剪刀🤺、螺帽等都成了試驗品。
相對小班科學區遊戲而言,大班科學區遊戲更應該體現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層次性。教師要註重材料的可持續操作性,根據不同幼兒和不同活動階段調整材料,發揮各層材料的優勢和整合功能👵🏻,滿足幼兒不同的活動需求。案例中🏃🏻♂️,教師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操作水平,分三個步驟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探究活動,幼兒在教師的引領下,逐步將科學探究進行到底,自主地獲得了豐富的科學經驗。
活動過程中的多元指導
科學區活動不僅需要適宜的材料,還需要教師有效指導💗。教師的指導不是無目的介入或是包辦代替,而是用心捕捉幼兒的表情、言語🧑🏿💼、動作等信息後💺,作出的正確判斷🏊🏿♂️🔣,耐心等待🆓、及時反應🤙🏼,找到合適的契機和方式對幼兒進行有針對性指導📐。
觀察學習能力♊️🧔🏼♂️,提供引導式指導
製作撿球器活動已經進行到第三周了👩🏼🦳,小魚又開始重復上周的操作方法,並開始抱怨活動沒意思。教師指著墻上的記錄單說:“咦,這兩張記錄單是不是有問題呢🕵🏼♂️🤌🏼?”小魚馬上仔細比對🥓,然後指著其中一張記錄單說:“她錯了,用兩根皮筋肯定能成功,我試過的。”教師說🧡:“可是她也試過了。”小魚主動找到小女孩一起操作驗證,最後發現:使用同樣數量的皮筋,如果位置不同,那麽結果也就不同。接著小魚主動探究不同數量的皮筋💑、不同的皮筋間距與乒乓球大小的關系,並詳細記錄結果。
一個活動能多向體現幼兒自主學習、解決問題⛏、使用工具等多種能力,但教師切忌全方位觀察,而要采取預設和機動並存的方式選擇幾個點去觀察,並給予適當地支持與點撥。
觀察個體差異,提供針對性指導
在製作萬花筒活動中🙋♀️🤬,揚揚用三片載玻片順利地擺放粘貼🧑🏻🦯➡️,而文文搗鼓了半個小時,還是沒能組合成功🦹🏽♀️,急得滿頭大汗🛃。教師為文文畫了步驟圖,讓她學習看步驟圖來完成製作👩🏿🦱,而對揚揚🧑🍳,教師則指導她去觀察並記錄不同數量的紙片在萬花筒裏的不同變化。
兩位幼兒動手能力懸殊💂🏿♂️,教師則給予了不同的支持與指導🦹♂️,使幼兒都得到了發展。教師在指導科學遊戲時不可操之過急,要靜觀其變,或將問題巧妙地拋還給幼兒,或參與其中🥚🤱🏻,或采取同伴互助🐲、師幼合作👩🏼🎨🏂🏼,用各種隱性指導的方式,幫助孩子建立信心,萌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觀察幼兒的反思能力,提供探討式指導
教師往往會忽略科學活動的結束部分👩🏿⚖️📼,特別是在幼兒成功完成科學探究後👨🏿🦱,教師就認為萬事大吉了,便選擇“功成身退”👱🏼♂️。其實不然🎅😭,此時教師要對幼兒在活動中完成的探究結果和活動記錄表作必要的觀察和分析,清楚地了解幼兒的完成情況及在活動中表現出的反思、記錄能力🧖🏽♂️。不僅要鼓勵幼兒用簡筆繪畫🤘🏿、展示成品等辦法記錄🧍🏻♀️,還要指導幼兒相互分享經驗🏃🏻♂️,嘗試整理、概括探究成果等,以便幼兒回顧探究過程,比較結果與目標是否一致,幫助幼兒分析原因以及計劃後續活動等,讓幼兒通過多種途徑取長補短🧎🏻,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