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重家風】
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註重家庭、註重家教👷🏼♂️🧰、註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兒童權利】
3月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朱永新提交了《關於保障兒童親子團聚權,根治留守兒童問題》的提案,建議國家立法機關對現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統籌協調🈴,增加親子團聚權的相關條文,製定補充性規定或司法解釋。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父母並不了解《兒童權利公約》有關兒童“享有與家人團聚的權利”的規定,並未意識到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和歸宿。
【回歸本真】
4月,中國教育報與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聯合發起“家庭教育核心價值觀”大討論👨🔧,針對當下學校教育過度👨💻、家庭教育失責的現狀👨🏿,專家呼籲全社會要重視家庭教育的獨特屬性和本質特征🧏🏿♂️。家庭教育不是家庭學習,不該淪為學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要走出充當老師“助教”和孩子“拐杖”的誤區,回歸家庭建設的本真🕤,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發揮潛移默化的功效,給孩子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力量。
【起跑線】
5月😡,熱播劇《虎媽貓爸》再現了不同家庭教育觀念和方式的較量,大人的焦慮和孩子的困惑再一次引發人們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反思。中國教育報獨家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還原“起跑線”的真實涵義😾,並從腦科學🧑🏼🦳🧑🏽⚖️、社會學➡️、生涯規劃、讀者調查等不同角度,梳理了十多年來家長們的認識誤區,再次強調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愛和陪伴才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其實是父母自身。
【親情空洞】
6月9日,貴州畢節四名留守兒童在家中服用農藥自殺。這四個孩子並非因為貧困走上絕路👨🏿✈️,家裏有糧有肉有錢,唯獨沒有父母的身影,他們是被骨肉分離、缺情少愛的親情空洞吞噬的🧑🏼⚖️👩🏻🦽。全國6100多萬名留守兒童中,有多少這樣經濟供給功能尚在、父母親職的教養育能力幾無、親屬情感撫慰能力高度稀薄的家庭?家庭功能的喪失🛃,社會支持的無力🧝🏼,源於人們對家庭價值的無知和漠視🤔,這將對社會的穩定和諧帶來什麽樣的傷害🤵🏿♂️?
【家務勞動】
8月3日🏕,教育部🫸🏿、團中央和全國少工委聯合頒布《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建立課程完善、資源豐富🧜🐡、模式多樣👩🏼🔬、機製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形成普遍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國內外專家的大量調查和基層教育工作者的豐富實踐證明,家務勞動是孩子的精神需求和成長權利,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徑。
【政府主導】
10月20日,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社會支持”的工作格局🐓,以求真務實的負責態度,回答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如何密切合作、如何整合社會力量加強家庭教育指導這兩個核心問題,被譽為提升中國家庭教育水平、給幾億學生健康成長帶來福音的文件。其中“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論體系”的表述,是家庭教育基本建設的歷史性突破。
【放開二孩】
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發布公報,確定中國將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立刻引發巨大反響和熱烈討論,給家庭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未來學家認為“中國最寶貴的資源是孩子的潛能”,而如何應對老大的激烈反應和二孩帶來的教育難題⭐️,成為新一代父母的課題。父母和第一個孩子是否做好了準備?政府在教育💂🏽♂️、醫療🤶🏻、城市建設等方面是否做好了準備🫱🏼🎂?
【教育始於家庭】
10月31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承辦,新教育研究院協辦,全通教育公益支持的2015年家庭教育國際論壇在廣東省中山市召開,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奧地利🛼、中國等多個國家的教育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教育始於家庭”的主題🚳,研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學術觀點和實踐經驗在傳統與創新、教育與科技🧛♀️、中國與世界、家庭與社會等不同維度融合👩🔧、碰撞,達成了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線”的共識✤。
【精神成長】
11月12日,“教育的未來——關註孩子的精神成長”2015年教育論壇在深圳召開,《知心姐姐》雜誌社和知心姐姐教育服務中心共同發布“中國孩子精神成長需求調查”結果。北京🧙🏻♀️、上海、武漢、哈爾濱、深圳等9個城市的近萬名中小學生表達了他們對精神成長的四大渴望😒⛵️:渴望父母足夠的傾聽和認同、渴望獲得友誼和學會做人、渴望有參與體驗和實踐的機會👨🏽🍳、渴望成為生活和未來的主人。(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