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校園掠影
  

一場創新教育的野外試驗


      2015暑假特別報道·師生們去哪兒了

  編者按

  放暑假了,老師、學生們都去哪兒了🐾🚕?中國教育報調查發現💐,除了放松休閑,教師們或充電進修👳🏿🧛🏽‍♂️,或把課堂開到戶外👷🏽;青年學子實習、考研、支教🥰、學理財🙄,也都沒閑著;低齡段的學生旅行🧞、運動、報興趣班,更多的是享受假期。要如何“揮霍”🖕🏻,才不辜負這兩個月的盛夏時光🗄?

  今天起🙇🏼✊🏼,本報刊發系列報道“2015暑假特別報道·師生們去哪兒了”,敬請關註。

  一支60多人的考察隊暑假紮進長白山,主力是一群十六七歲的高中生——

一場創新教育的野外試驗

  東經128°28′、北緯42°24′,地理坐標指向了吉林省安圖縣二道白河鎮🥬。這裏是長白山北坡,海拔700米左右。

  7月的一天,一支60多人的考察隊來到這裏🕖,帶隊的是兩位頭發花白的老科學家:67歲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原常務副所長、研究員李承森,64歲的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研究員戴進業。考察隊的主力,卻是一群十六七歲的高中生⛩,他們來自距長白山千裏之外的北京市平谷區🦵🏻🧑🏿‍🔬,參加為期一周的“長白山生物多樣性及人文科學考察”活動🚵🏽。

  在實踐中掌握基本科研方法

  關曉萱蹲下身子,睜大眼睛👰🏼‍♂️,仔細觀察眼前一平方米草地上👩‍🦯‍➡️,每一株植物的細微差別。她正在采集植物標本,每看到一個植物品種,就摘取一片葉子,交給同組的一個男生🛫。在他們周圍幾米遠的地方,其他幾組學生正在做著同樣的事🦿。

  這是在長白山北坡的東北亞植物園,學生們正在帶隊教師的指導下做“作業”。指導教師、北師大附中平谷一分校教研組組長易瑾告訴中國教育報記者,學生們正在用“五點取樣法”,考察植物園內的植物種群分布情況。

  十幾分鐘後,關曉萱得出了她所負責樣點的統計結果🐶:一共15種植物📋💂🏽‍♂️,均為草本👨‍👩‍👧‍👧。

  學生們的“作業”至此並未結束。他們人手一本考察活動手冊🤟🏻,上面有標本采集記錄表。記者看到,需要填寫的信息包括日期、地點、海拔🪅、生存條件,植物的學名、俗名、科名以及根🧱、莖、葉的尺寸等👨🏽‍🚀。為了弄清自己采集到的植物標本的名稱,學生們需要根據葉子或花的大小、形狀、脈絡等,先判斷出它們屬於哪一科,然後通過手頭的植物辭典進行檢索、比對☕️。碧冬茄、單穗升麻、絲梗扭柄花……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長白山上的這些植物之前是聞所未聞的🤦🏼‍♀️🧑🏻‍🦼,時時讓他們驚喜不已。

  易瑾擁有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她告訴記者,這次野外考察📰,無論是器材⚫️、研究方法,還是工作強度🫸🏻ℹ️,基本都達到了國內植物學專業碩士生水平。記者看到🤜🏿👩🏽‍🍳,學生們隨身攜帶的設備包括酸度計、分光光度計、溫濕度計、地質錘🔓、地質羅盤、照相機、標本夾等,一應俱全👨‍👦‍👦。

  這次活動共吸引了平谷區5所中學的40多名學生參加🪣✮,以剛參加完期末考試的高一學生為主。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科研課題🦡,比如,劉家河中學研究的課題是《對比長白山和霧靈山植物多樣性的差異及成因》,平谷第五中學的研究題目是《調查長白山地區主要植物類型及分布特點》。按照興趣🤷🏼,他們分成兩個小組,一組側重考察生物多樣性🐴,一組側重考察地質⚠️,每組20多人👎🏿。每所學校還選派了2—3名帶隊教師🕖☦️。為了鍛煉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活動嚴禁家長陪同🩸。

  學生們的表現讓科學家驚喜

  考察途中🍙,兩位科學家像明星一樣🧍‍♀️,總是被學生們簇擁著𓀜。每當發現一種陌生的植物或一塊奇特的巖石𓀗,學生們總要拿給兩位科學家看,並提出各種問題。

  每個學生都帶著課題而來。兩個小組的學生根據各自興趣😁,幾個人為一組,選擇一個研究課題。考察過程中,他們要為課題搜集各種標本和數據,暑假期間進行分析論證,形成研究報告並撰寫論文🤸🏻‍♂️,新學期開學後提交。

  學生李沅晟參加的是地質小組,他和其他兩名同學研究的題目是《土壤水分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考察過程中,李沅晟發現,長白山地區土壤的腐殖質層非常厚,“經過測量,植物園裏可以達到15厘米,在一些原始森林裏甚至超過20厘米”。這讓他驚訝:如此厚的腐殖質層是如何形成的?戴進業告訴他,主要原因是當地植被繁茂🚀,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小,長年累月形成的結果,當然也要歸功於當地對自然環境保護得力。

  學生們的勤學善思讓兩位科學家時常感到驚喜。

  在天池邊,戴進業給學生們講解了天池的形成過程及特點,隨後他拋出了一個問題:“你們看,天池北側山上的火山灰層明顯比其他幾個方位的要厚,你們分析一下原因是什麽?”

  沉默片刻,幾個學生幾乎異口同聲地喊出了一個字🍊:“風!”戴進業微笑著點點頭:“沒錯,是風,而且是南風。準確地說,當年火山噴發時📣,天池地區主要刮的是南風,這就是自然的力量🐛。”學生們一片驚嘆🤽🏼。

  解答“錢之問”不能光說不練

  考察活動的時間安排非常緊湊。學生們清晨5點起床,簡單吃過早飯後就要啟程,爬山🗻🏊🏻、采集標本、拍照,晚上回到住處時🧑🏼‍🚀,往往太陽已落山。吃過晚飯,學生們還要抓緊時間開總結會。平谷中學帶隊教師朱智銘告訴記者🦃,每天睡覺前,學生都要抓緊時間製作當天采集的標本,經常要忙到晚上10點鐘才能休息,“幾天下來,雖然很辛苦,但學生們的精神狀態非常高昂”👲🏻。

  與科學同行網的鄭立華老師表示,一周的野外科學考察,不奢望學生發現多少有價值的課題🥟,做出多少有價值的論文,關鍵是對他們進行一次科學啟蒙🔟。

  在李承森看來▪️🤵🏿‍♂️,我國創新人才培養之所以遭遇瓶頸🧑🏼😑,與青少年缺少創新思維培養與方法訓練密切相關。寒暑假是中小學生接觸大自然的好時機,可以讓他們感受課堂之外的另一種學習。這對於開闊學生眼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提升科學素養具有重要價值。他打了一個比喻🍠💹,創新人才培養就像種植一片樹林,從栽下樹苗到大木擎天,需要時間的積累🦈,“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為未來打基礎的工作🙃,要解答‘錢學森之問’🧑🏻‍🔬,光反思不行動是沒有用的,必須從中小學生做起,從現在做起”。

  北師大附中平谷一分校副校長董長華認為,除了知識學習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與科學家同行,以及親手采集標本、完成課題,將有助於學生明確自身職業發展目標⛸🫱🏽。

  這並非只是科學家和教師們的美好願望🎂。關曉萱告訴記者🤽🏻,“這次考察讓我對生物學🌪、醫藥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她表示,兩年後參加高考,自己的目標就是生物醫藥學專業🏊🏽‍♀️。  (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5-08-15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