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校園掠影
  

替課形成產業鏈?


    盡管臨近期末,小靜(化名)的QQ替課群仍然頻頻閃動著新的信息👩🏻‍🦼。手機震動的第一下,她便迅速點開消息提示窗。沒過一會兒,小靜撇撇嘴👶🏿,放下手機,這筆“生意”又被人搶先了。

  小靜是吉林某高校大四的學生,已保送攻讀碩士研究生。和其他在校學生相比,她的空閑時間很充裕。於是,“替別人上課”就成了她主要的兼職工作。

  據她介紹,一節大課20元,點名加10元,做筆記或交作業再加10元,這是替課群裏不成文的收費標準。一般情況下,一個月下來小靜可賺到1500元左右🌀🧑🏼‍💻。大四以來,家裏就沒有給過她生活費🙅。

  為了最大限度地接收替課信息,小靜四處搜集替課群🧶。為此👊🏼,她特地申請了一個專門用於替課的QQ號,裏面有十余個替課群🤷🏽‍♀️。因為大學城各學校離得不遠,所以🌀,她偶爾還會去其他學校替課。“只有這樣,我的收入才能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

  “我才不找其他兼職呢🧚🏻。替課的時候我可以做自己的事,讀讀書看看視頻 ,老師只管講他的就好了,哪有這麽好的兼職?”小靜說。

  46.56%大學生有替課經歷

  在聊天軟件上搜索“替課”,立刻出現了全國各地的替課群🍘,這些群都標明可以為高校學生提供替課服務,甚至可以包月、包年🎹。

  有過找人替課經歷的徐晴(化名)回憶🧑🏼‍🎄,有一天🔅,當自己把課程名稱和上課時間🧑🏼‍🚒、地點發到群裏後,不出5秒,就收到8條私聊,信息發出後1分鐘🩱,收到大概20條左右的回復。

  針對大學生替課現象,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抽取了503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其中52.09%的大學生表示身邊出現過替課現象。而在有替課經歷的大學生群體中,46.18%的人是通過QQ、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直接發布或收到替課信息,17.18%的人則是通過QQ或者微信替課群。

  今年4月,東北某高校文文(化名)拿到學校的推薦名額👩🏼‍🎨,參加一個校外的實踐活動🉐,時長半個月。她擔心老師不準假,主動打印、簽署了一份學校的免責保證書。拿著保證書👩‍🚒,文文先後跑到輔導員、教學辦、學院主任處請假🩶,卻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她有些無奈:“我就是不理解↙️,學校一方面鼓勵我們多參加課外實踐活動💂🏼,甚至給我做了推薦🔤🚓,為什麽到頭來卻不準假呢?”萬般無奈,文文選擇找人替課,以防查課時被記曠課。

  采訪中也有人提出,不少老師在知道學生找人替課後,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白梅(化名)拿起一本書👩🏽‍🚀,急匆匆地往教室方向趕去。前一天,她通過QQ替課群接到這筆替課的訂單——大學計算機公共課程🚷,對方出價40元。

  課間👩🏻‍🦯‍➡️,白梅的鄰座突然問:“這課叫什麽?”白梅怔了怔🤚🏻,“我給你問問。”她轉向另一邊的鄰座:“這課叫什麽🍶?”連問三人🎮,都搖頭。隨後白梅看到鄰座埋頭在看自己專業的書,同一排的5個人意識到😴,原來大家都是“替客”📻。於是,幾個人熱烈地聊起了自己的替課經歷🔣,聲音越來越大。

  突然,白梅對面的“替客”噤聲,幾人抬頭,身後老師也不知站了多久。老師未發一語,上講臺繼續講課。5人忐忑了足足45分鐘。下課後,他們小心翼翼地觀察著老師的舉動👨🏻‍🎨,飛快地遞交了作業。離開教室🎡,白梅才意識到,他們的擔心有些多余♌️,因為老師根本連眼皮都沒抬。     

   大學生尋求替課原因各不同

  大部分受訪對象表示,自己會找人替課🚜,多數情況是因為“這堂課點名、交作業的幾率很大”。但同時,多數老師只認識非常少量的學生。所以即使是“點一個走一個”🦁🐑,或是“交一個走一個”🦹🏽‍♂️,老師也只能查清到場的人數,而無從確定學生本人有沒有來上課。

  西南民族大學大二學生小涵(化名)一邊學習🤚🏼,一邊推廣她的創業項目。由於創業項目越辦越大,小涵以25元一節課的價格將課“承包”出去。

  她認為課堂上老師講授的東西並不能讓自己學到真正想要的東西👧🏿。“我覺得雇人替課的錢花得很值,是自己的一個解脫,也算是‘贖身’了🌛!”

  在本次調查中,51.90%的大學生認為“與實習或課外實踐相沖突”是選擇替課的原因🪪。福建師範大學傳播學院輔導員林誌富表示,一般學生請假要分別向分管學生工作和教學工作的兩位院領導請假,院領導會權衡課外實踐的價值再考慮是否批假👨🏻‍🦯‍➡️。“如果是挑戰杯這種全國性的比賽或者是專業競賽,學院一般是會批假的。”林誌富說。

  同時,有44.65%的大學生是因“課程枯燥或者對課程不感興趣”而選擇替課。福建某高校大二學生可可(化名)花了1萬元在學校附近報了英語口語培訓班,並花錢雇人替她上大學英語公共必修課。

  “大學裏的英語課跟高中沒什麽兩樣,還只是停留在寫上面,”可可認為英語是一種實用的東西,但是學校裏1個老師教60個學生滿足不了這一點♣︎,“只能去外面學口語了。”

  但是☕️,仍有3.45%的大學生是“任性就是不想上課”。吉林某高校大一學生小怡(化名)在寢室睡覺、看劇、打遊戲,並且在這學期“跑膩同市或大或小的夜場🫰🏽,逛遍鄰市或深或淺的小巷”。在她和同學看來,對於文史類的科目🐶,簡直就是“筆記在手,天下我有”,根本不用擔心考試。這似乎使他們有了更充分的翹課理由🐒:背筆記我一樣能過🌰,為什麽要去聽課?同理🦵🏼,我能用一周背完的筆記,為什麽要用整個學期去消化?“要不是個別科目的老師會點名,我連替課都不會找🧔🏿‍♂️。”小怡說🤾🏿。

  除了不想上課👨🏽‍🔧👨🏿‍⚕️,也有部分學生是為了將3天小長假升級為黃金周。廣州體育學院的成成(化名)就曾找替課,這樣自己就可以從9月28日放假一直到10月10日。

  “學習是學生的義務,保護學生也是學校的責任。學生如果有正當的理由🧕🏽,可以請假👴🏼♏️,但不能不上課,更不能把課堂作為一種商品媒介👨🏽‍🎨、經濟手段。哪怕學生有充分的理由,他也只能請假,而不能找替課👩🏻‍🎨。替課永遠是不正當的🥀🧑🏿‍🍳。”吉林大學化學學院輔導員崔曾多說。

  “替課形成產業鏈是功利教育下的畸形校園生態”

  “我不認為大學生花錢找人替課不只是大學生自身的問題,而是當前整個大學教育教學出了嚴重的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知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說。

  熊丙奇認為,中國的大學缺乏辦學自主權,包括課程設置自主權。有的課程大學不願開設,卻不得不按統一規定開設,再加上教師對課堂缺乏投入,自然而然課堂質量也就不高、缺乏吸引力🤾‍♀️。隨之產生兩方面問題🫖,一是學生覺得上這些課是浪費時間,還不如逃課去做其他事🧧;二是教師也認為學生學不學意義不大,尤其是對於一些公共基礎課🏄🏼‍♀️,於是大家“心照不宣”🤣,教師與學生共同“對付”課堂🥯🛋。

  “替課形成產業鏈是功利教育下的畸形校園生態✊🏼,是一些大學弄虛作假、形式主義辦學之風在學生中的蔓延。一些大學教育嚴重“空心化”,學校並沒有給學生什麽教育,學生也沒有從大學裏學到什麽🦵🏼。只是貌似學了一堆課程🔜📿、且獲得不錯的分數🧖🏼‍♂️🩰,於是拿到一張文憑。可這一紙文憑又能起到什麽作用呢?目前每年700萬手持大學畢業文憑的學生走向就業市場,面臨空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已能說明問題。要消除這些現象,必須向功利教育開刀🌠。”熊丙奇說🤹🏼。

  對於大學生找人替課的現象,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張榮偉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部分用人單位的招錄標準過分重視社會實踐和實習🥙,應根據崗位需要製定科學的錄用標準🧑🏼‍🦰,而不是一窩蜂以實踐經歷為指標。另一方面,高校在課程設置中也沒有兼顧到學生的個人發展規劃。

  “本科生找人替課是一個很危險的現象。”張榮偉說👱🏽,“現在的大學生在教育內容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沖突🧖🏻‍♂️🚨、學校評價標準和用人單位的雙重評價中👩🏼‍🍼👩🏽‍🔬,處境太過尷尬。如果已經有一些學生出錢找人替他上課,那我們的高等教育真的應該深刻檢討、研究一下了。”(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5-08-03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