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微博“掐架”,網友熱烈圍觀⚀,鬧劇背後,折射出每逢錄取季高校間生源搶奪亂象。亂象從何而來?背後有哪些真正問題?對學校和考生會帶來什麽影響?
名校“掐架”引爆網絡熱點
高考招生正在進行中🫲🏿,家長和考生在為如何填報誌願著急上火,一場發生在北大、清華兩所名校之間的“掐架”大戰卻不期而至,迅速成為網絡熱門話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註🍏。
北大、清華招生“掐架”事件的“引爆點”發生在6月28日上午,北大四川招生組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這兩天🚦,微信、微博上關於招生大戰的討論極多✫,某校輸紅眼之後的做法讓人哭笑不得👢。”
隨後,北大四川招生組與清華四川招生組拉開“招生大戰”👨🏿🏫,互指對方不正當搶生源。一個說“某校”招生組給文理科前十選北大的考生挨個打電話,稱對方欺騙考生;一個則隨即回應稱對方拿錢誘惑考生。
隨著事態發展,圍觀網友越來越多💂🏽♂️,當事兩校也先後對此進行了回應🎲,目前雙方都已刪掉互相攻擊的微博。北大方面表示,堅決反對個別招生人員在招生中的不文明行為,希望此類事件不再出現,望每個孩子都能進入適合自己的大學🪠🔺。清華則回應稱🧹👹,已重申招生相關紀律🍀,要求有關人員刪除微博🫶👌🏿,希望各招生組繼續做好咨詢工作,充分了解考生意向,服務好考生和家長🤦🏻。
“高分考生爭奪戰”背後的真問題
“中國網事”記者梳理近年來的媒體報道發現,每到高招報誌願,不僅僅學生和家長絞盡腦汁想著上什麽學校🧑🔬🧑🏻⚕️、什麽專業最好🟨,一些高校之間也為了獲得分數更高的生源而“擠破了頭”💫👨🦲,專車接送😎⏭、許以“重獎”、甚至安排招生組老師挨個“盯”考生,直到填報誌願提交的那一刻。
【現象1🍒:同梯次學校間上演“高分考生爭奪戰”】
一名曾經參加過某著名高校招生組招生工作的教師表示,對於綜合實力與錄取分數線“旗鼓相當”的高校而言👨🔧,由於報考學生的整體分數段比較重合📅,而高招錄取標準幾乎只看分數高低一項👳♂️,因此各個學校都會卯足了勁爭取更多高分考生。
“學校錄取分數線高低是社會對高校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不光清華北大在爭取全省前100名的考生,像復旦、浙大等高校也想要排名靠前的學生👊,甚至會為了一名成績拔尖的考生而來回‘拔河’🛌🏻😐,幾乎年年出現考生在決定報考A校後反悔改成B校的情況🫵🏿👩🏽🎨,因此,不到填報誌願那一刻,學校的‘考生爭奪戰’也不會結束。”這名教師透露說🙍。
【現象2:“提前摸底”確保“打勝仗”】
據《齊魯晚報》報道稱🔧,今年高考成績還沒公布,北大🎅🏿、清華、復旦🫴🏻、浙大等國內名校的招生組老師就已經抵達青島幾所優質高中🦸🏻♀️,甚至直接進駐高分考生家裏🏵,提前打響“生源大戰”🧖♀️。
據《重慶晚報》報道稱,今年重慶高考分數還未對外公布時🙋,重慶高考文科狀元劉楠楓就接到了北大招生組負責人的喜報🎅🏿🗣。隨即↪️,還在成都遊玩的劉楠楓被北大招生組專車接回了重慶。
東部某省一名重點中學的校長透露說4️⃣,近年來,清華、北大等高校招生組會在高考結束後不久就提前到學校摸底,根據學生估分和學校反饋提前“鎖定”招生目標👊,甚至挨個入戶做工作🖇。“很多工作都在高考前完成了🌨,提前接觸到考生〰️🧑🏻🍳,就能在高考出分後多爭取一些報考的希望嘛。”這位校長說。
【現象3👵🏻:不斷加碼的“誘惑”】
據媒體報道🤛🏽,不少名牌高校在招生過程中🧝🏿,還會許諾一些高分考生一旦報考該院校,將得到一定數額的獎學金👳🏿♂️。而一些考生家長在這樣的情況面前,也會借機“兩頭跑”,以孩子的分數為籌碼🧛🏽♀️,爭取學校為錄取自己的孩子開出更高的“價格”🧍🏻♀️。“今年打算讓孩子挑好專業👨🏻🎓,我們再去挨個找學校談🧛🏿♀️,反正是雙向選擇,哪裏給的條件好就去哪所學校。”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分考生家長說。
“生源大戰”何時休🚶♂️➡️?
近些年,炒作“高考狀元”的事情頻頻發生⏺。盡管有人大代表和主管部門屢屢呼籲“停止以任何形式宣傳、炒作高考狀元和高考升學率😮。”不過現實卻幾乎沒什麽改變。
天津市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說👳♀️😐,高考發榜以後,就是個別高校“掐尖收割”的時候。高校之間的競爭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這種競爭理應在人才培養、教學質量上下功夫。當下混亂的“高校生源戰”,已經扭曲了教育的本質,應該及時加以製止🧑🏽🦳。
今年2月份,教育部下發《關於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不得在錄取工作結束前,以各種方式向考生違規承諾錄取或以“簽訂預錄取協議”“新生高額獎學金”“入校後重新選擇專業”等方式惡性搶奪生源👱🏻♀️。張寶義表示,應該進一步加強督導監督力度,確保政策落實。
有專家進一步指出,衡量一個大學的好壞,主要看師資和教學水準、培養了多少優秀人才🏐,不應拿生源質量作為指標🧓。名校之間有競爭是好事🦶🏽,關鍵要看爭什麽。如果能夠在推進招生公平、探索科學的人才選拔培養機製🫳🏽、革除高校弊端、推進高教改革、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上展開競賽,而不是暴發戶比闊鬥富般炫耀攬來多少“狀元”。(新聞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