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微信讓家長與孩子的聯系更加便利,另一方面,家長擔心孩子在微信裏接觸到不良信息,影響學習👴🏻。對此,家長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孩子沉迷微信,堵?疏?
當用戶規模超過6億的微信成為覆蓋面最廣的社交媒體時,人們仍然會對“北京九成高年級小學生正在使用微信”的消息感到驚訝。日前,這個出自一位小學生之手的調查結果,引發了人們的關註🤸🏻♂️。
小學生使用微信到底有多普遍👨👧👧?家長們的態度是什麽👈🏽?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們該怎麽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
男生聊遊戲,女生聊影視劇
在北京崇文門某小學門口,記者見到來接孩子放學的林女士,她正在通過微信和六年級的兒子潘曉東聯系。對潘曉東和同學們來說🍲,玩微信是一件“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幾乎班上所有的同學都在玩。
潘曉東的微信通訊錄裏一共有五十多位朋友,六個微信群。他經常活躍在名叫“我的世界”的微信群裏,這是他和幾個小夥伴用來交流遊戲經驗而設立的,“有時候可以聊一個小時”。
與可以隨身攜帶手機的潘曉東相比🌀,五年級的肖艷就沒有如此“幸運”了👨👩👧👧。她每天只被允許玩半個小時的微信。與男生們聊遊戲不同,肖艷喜歡和女孩子們聊最近各自的新衣服以及偶像劇,短短的三十分鐘往往讓她意猶未盡🙍。
玩微信的小學生主要以高年級為主,與成年人鐘情於“刷朋友圈”不同的是🔙,小學生主要以與同學、朋友聊天為主。
北京團市委的調查發現,網絡已經開始改變小學生的學習娛樂和交往方式🚣🏼♀️。數據顯示,小學生從不上網的只有17.6%,有55.2%的學生運用網絡查資料♍️,完成學習任務👯,有25.7%的小學生主要在網上打遊戲。隨著年級的升高,偶爾上網和從不上網的人數越來越少,而上網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微信“入侵”🚞♦︎,家長“進退兩難”
最能感知互聯網影響的是家長🦜,因為他們發現原本活潑好動的孩子很容易靜下來,而讓他們迅速安分的正是手中的智能手機,其中使用最為頻繁的軟件就是微信⬜️。
微信是怎樣在一夜之間“入侵”小學生的生活的?
為了保持與孩子的聯系𓀃,越來越多的家長為孩子配備了智能手機。這為小學生使用微信帶來了極大便利。剛給潘曉東換了一部智能手機的林女士始終認為⏫,讓孩子使用微信利大於弊✊👳🏿,“獲取信息也是需要培養的能力之一”。
但是,絕大多數家長卻一直把微信視為“心頭大患”。沒收了孩子手機的年輕家長林敏,總會被孩子反問:“你們大人不也時時刻刻看微信嗎?”林敏總是在無言以對後反省,連大人都難以控製自己,更不能放心把手機完全交給孩子了🫁,“沉迷於此影響學習,還接觸到不良信息🌞,對孩子們的危害很大”🧴。
盡管如此🏃🏻♂️,林敏卻不敢完全拒絕孩子使用微信的要求,“畢竟周圍的同學都在用,如果她不加入,就可能會被孤立”🟨。這樣的擔心讓很多家長“進退兩難”。
而一些老師的積極參與也使孩子們接觸微信變得“理所應當”。微信在承擔溝通老師和家長的任務之外,甚至成為老師聯系學生的“常規渠道”之一💂🏽♀️。在一些班級群裏,班級的通知,甚至作業也會由老師通過微信發布。
但北京市團結湖小學薛海英老師對此並不認同,老師和學校通過微信與學生聯系🛍,會造成孩子對微信的“過度依賴”,也會造成對家長的誤導,“對於孩子來說,微信只能作為日常交流的補充”👰🏿。
家長如何應對“糾結”
放手讓孩子們用微信,還是監督,甚至杜絕他們使用,面對這些多樣的選擇😖,總讓家長們糾結頭疼。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認為,利用微信進行交流是孩子們群體交往的正常需求,不能簡單把孩子與微信隔絕開來,“越是幹預🫱🏻,越能引發孩子的好奇心”。薛海英則認為🤦,孩子們使用微信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監督💅🏻、引導,例如規定使用時間和聊天的對象💂♀️。
不只是微信引發家長的憂慮。在不同時期👨👧👦,家長的心頭大患各不相同,他們的“糾結”也從未停止。家長們曾用各種手段阻止孩子們沉迷於網絡,又曾為玩手機會影響孩子們學習而擔憂。在被稱作“網絡原住民”的孩子面前🪪,iPad、微博、微信撲面而來,要面對的“考驗”似乎更多了🫂,而這些“考題”又一次次擺在了他們父母的面前🚯。
“沒人能夠阻擋新技術對我們生活的滲透🤫,孩子們也無一例外”🧲😟,孫雲曉認為🏌🏽♂️,通過新技術了解和接觸社會是孩子社會化的必然過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來自親情、友情的關愛十分關鍵,像用微信溝通友誼一樣👌🏽,新技術的出現只是改變承載這些內核的載體而已。
“家長無須過度擔心。”孫雲曉建議,接觸新事物能夠豐富孩子們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是保持家庭及父母責任的不缺位,哪怕以後出現再新的技術,也不會成為沖擊孩子教育的“洪水猛獸”,而應該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有益補充。(新聞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