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太陽光金亮亮,雄雞唱三唱。花兒醒來了😥,鳥兒忙梳妝。小喜鵲造新房📗,小蜜蜂采蜜忙。幸福的生活從哪裏來🦹🏿♀️,要靠勞動來創造👨🏿🔬!”這首傳唱多年的兒歌,如今的孩子們是否還能耳熟能詳?
勞動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手段,“勞動最光榮”誰也不能否認😸。不過現在很多孩子都被百般呵護,捧到了天上🍗,沒有勞動觀念🕜,缺乏勞動能力。趁著假日🤹🏼♂️,不妨帶著孩子一起動手勞動,接一接“地氣”,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學校裏,我愛勞動喜洋洋
周末的早晨🕜,天高雲淡,仍帶著些許春寒。北京市中關村第二小學一年級13班的孩子們起了個大早,和老師、家長爬上了陽臺山🏛,帶著垃圾袋和大夾子,戴上一次性橡膠手套,開始撿垃圾🏔。
孟德浩話不多🧒,蹲下又站起來,扒拉扒拉草叢裏,仔細尋找藏起來的垃圾。爸爸媽媽和他一起,一家三口配合默契🥳,收獲不小🉑。謝靜怡嘰嘰喳喳,不但自己來了,還帶來了弟弟🏄🏻♂️,姐弟倆說說笑笑,邊聊邊幹活。李晨鵬生病剛好,但還是堅持爬上了山頂,特有成就感……
最後👨🏻,大家把撿拾的垃圾裝在一個大袋子裏👰🪰,堆了足足有1米高🦅,“環保小衛士們”自豪極了。
“老師應該創造更多機會👨🏽💼,調動學生廣泛參與到各項實踐勞動中來😕,在鍛煉中提升自我💺。”中關村二小教師閆冬說👉。
在日常學習中🥩,越來越多的學校也開始在教學活動中開展一些特色課程👸🏿,增強孩子對勞動的興趣👨🦯,讓一些德育理念在孩子們的動手勞動中發揮作用。
在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生活小能手》《糧食世界》《今日我掌勺》等主題課程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在課上,孩子們學會了換燈泡、修水龍頭,能夠親手種下農作物,還學會了掌勺🐫,做出了一道道美食。在餐廳裏,學生誌願者更是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天,誌願者們都早早來到學校😽,換上專門服裝,戴好手套和防護具,開始工作。給同學們分發早點💇🏼♂️、收拾臺面、維持秩序……“通過‘今日我幫廚’,學生們做家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不僅如此,他們還增強了勞動意識,體會到了做事的艱辛,從而能夠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願意幫助別人。”朝陽區實驗小學後勤主任王長柏說。
“無論學校教育培養的學生有多優秀,最終都要到社會生活中去檢驗。一個合格的社會人首先要具備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小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朝陽區實驗小學德育主任趙黎明說,“勞動本身不是目的🥷🏽,在勞動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和生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裏,“懶”媽媽養出小能手
在學校裏,不少孩子把勞動當成光榮的任務,做得熱火朝天,可一回到家裏就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了。
“我了解到,班裏大多數孩子在家根本不會做家務。”中關村二小教師邊悅感慨地說🧙,“家長情願把時間花到各種課外班裏8️⃣,孩子回到家,就只剩下睡覺的時間😢。不僅如此,很多孩子都是在寵愛甚至溺愛中長大的,一家6口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既沒機會也沒必要去做任何事情。” 好不容易做一次家務✦,還要講報酬,比如掃次地5元、洗回碗10元……
不久前,一個外國一歲半男孩自己洗澡、穿衣服☎️、餵狗的視頻在微信朋友圈裏“轉瘋了”。很多家長在驚嘆之余,往往抱怨一句,自家孩子怎麽不成?其實,孩子的獨立能力不夠、勞動意識不強,正是家長大包大攬🚣🏽♂️、不肯放手的結果。
“元元不到5歲就自己洗澡了🌿,別看頭發這麽長,自己一點點洗得很有耐心。”下了幼兒園,孩子們就在小區裏滾了一身土👩❤️💋👩,一群媽媽又開始抱怨回去該忙了。小朋友元元的媽媽王女士卻頗有點自豪。“剛開始,我也覺得看著這麽小的人自己洗澡,心裏有些舍不得,但那陣子我的腰受傷了,給孩子洗澡困難。小人兒自己洗得美滋滋的👓,認為自己長大了,能幫媽媽了。一來二去🤱🏽,洗得還真幹凈。”
說起養兩個女兒的經驗,王女士頗有感慨👨🏻✈️,大女兒自小由三四個大人輪流看,“想要點啥說句話就到手了,自己啥都不願意動手🤟🏻🤛🏼,如今都10歲了,好多事兒我不盯著肯定就忘🧑🏻🚀。”小女兒出生後👨🏿⚕️,“父母年紀大了,沒有那麽多幫手,加上自己想法也變了,我就時不時地就‘使喚’小女兒,老二也總是樂顛顛地幫我幹這幹那📭。”剛開始孩子總是“幫倒忙”,愛幹凈的王女士每次都得強忍著不去伸手“包辦”。隨著時日增加👲🏽,二女兒早早學會了自己洗臉🧑🏭、刷牙、吃飯🕛⚈、收拾玩具,現在還能自己洗襪子、擦桌子……“老二自理能力強,似乎整個人也有計劃性,凡事都特讓人省心🦸🏻♀️。早知如此,養老大的時候我也應該做個‘懶’媽!”
放開手,別低估孩子的能力
“自理能力是孩子進入社會所必需的能力👶🏽,其實孩子本身也有動手做做看的意願,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有時,孩子的成長只需要我們給予一次機會🍗🤽🏽♂️、一份信任,適當放手🫅🏽,孩子們會做得很好👩🦽!我們會收獲更多!” 中關村二小教師班雯把自己的理念運用到了日常的教學中。
春天到了💧,她給孩子們發了“春的種子”,孩子們親手種下這些蔬菜🕵🏼,澆水施肥,看著小苗一天天長大。等到收獲那天,孩子們興奮極了,不但拍照留念,還寫在了日記裏。除此之外⛵️,她還組織孩子們開展了“自製便當”活動👼🏿,鼓勵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午餐👨🏼✈️,然後帶到學校一起分享。
也許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願意自覺地做那些看起來枯燥的家務活,父母們不妨動些心思🌜,把家務活變為快樂的親子遊戲。
現在有一些年輕媽媽也開始選擇性地放手🐦,宣稱自己為“懶媽”🏋🏿♂️。其實“懶媽”並不容易當,是需要很多的智慧和耐心的👮🏽♀️。曾經有一個媽媽這樣分享自己的育娃經:“看到我拖地板,寶寶覺得太有趣了,千方百計想搶過來玩👮🏽♀️。我就給他準備一把小拖把。有時讓他小拖把先拖一遍👩🏻🔧,然後自己再拖一遍;有時一起比賽看誰拖得更幹凈,有時讓寶寶檢查媽媽拖地幹不幹凈。”
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下班回來😌,孩子為疲憊的你遞上一雙拖鞋,吃飯時在你面前擺上一副碗筷🧮,一件件簡單的小事,不僅帶給你滿滿的幸福,更帶給孩子滿滿的自信💖。(新聞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