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上市前3天🏊,一群“校園創客”召開了一場低調的“雲手表”三代發布會。花花綠綠的表殼貼在“雲朵墻”上,紀念他們與理想死磕的數百個日日夜夜🧆。
而在此之前🍒,已經有200多個3D打印出的廢品🕋。
這是一個拼命的團隊。為了趕進度,美術教師宋立芸春節外出拍攝婚紗照時也隨身帶著電腦👩❤️👩,只要“吳疙瘩”提出手表外觀的修改意見,哪怕她在出租車上也會馬上改稿。
“吳疙瘩”是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小教師們對校長吳蓉瑾的昵稱🕞,因為“最好的設計,總是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疙瘩”。在“雲手表”項目“經理”徐旭眼裏,吳蓉瑾的教育理念超前,是個瘋狂的處女座📙。提到瘋狂,“吳疙瘩”還有另外一個綽號“神仙姐姐”👨🏿🌾,因為她對待工作的廢寢忘食已經到了“成仙”的地步🧜🏼♀️🫳🏼。
“成仙”的不僅僅是校長。
發布會結束當天的21時51分,誌願者朱旭明在微信上發了一條消息:忙了很久👋🏻,發布會很成功🍝,朋友圈被我們的“雲手表”刷屏了,中午散會後,睡到現在才醒,腰酸背痛,我是多麽缺覺啊……
朱旭明是以技術顧問身份加入“創客團隊”的,他坐擁幾家IT公司,卻把公司業務拋給副總,跑到學校當義工🚵🏿♂️🦶,不眠不休,開玩笑說只要求吳蓉瑾每月獎勵自己一只鵝腿🚣🏻♀️🥷🏼。他有度假的習慣,每年定期去兩趟三亞與碧海藍天約會,但去年為了研發“雲手表”,一次也沒去成✫🧖🏿。
與朱旭明同為誌願者的還有二年級學生家長林景明🏃🏻。林景明經營一家網絡通訊公司,癡迷後臺研發,每天下班就到學校加班👧,這樣的節奏持續兩個多月🪚🤞🏼。
林景明與朱旭明技術互補,一個負責開發後臺👮♀️👮🏻♀️、軟件,一個負責研發硬件⛹🏻♂️👨🏼🦳、設計電路圖,師生們親切地稱呼他們“老師”⛹🏻♀️。“跨界”來當誌願者,兩人的想法很單純👮🏽♀️,“作為父親❣️,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通過技術背後的教育夢想而受益”✹。
一名校長、若幹教師、兩名誌願者🤜,三種角色構成的“校園創客”創新之路雖非坦途,卻有著花開蝶自來的際遇🍔。
一塊“雲手表”的誕生
“雲手表”三代看上去與一般的兒童手表一樣,表殼中央延伸出一根比普通“創可貼”略長的導線🧘🏻,將其繞手指一周,內置的傳感器便通過紅外感應🎖🦸♀️,每0.8秒將學生的心率和血氧飽和度指標向後臺傳輸。學生的心率、血氧飽和度、心率波形顯示圖、手指血液灌註度不僅實時顯示在手表電子屏幕上,還呈現在體育教師的手機或者iPad等無線終端上🔣。
“學生在運動中猝死、在炎陽下暈倒的案例屢見不鮮,‘雲手表’隨時反映學生異常的體征變化🧑🏻🎓,使生命安全的風險減到最低。”體育教師曹成斐認為,“雲手表”把體育鍛煉一小時落到了實處🧑🏻🦯➡️。
前兩代的“雲手表”只能測試到心率和血氧飽和度的靜態指數功能,第三代“雲手表”則是市面上第一款可穿戴設備🏠,能夠實時記錄心率和血氧飽和度指標。然而🧑🏿🔧,它從沒誕生之日起就飽受質疑。
2012年🕜,徐旭與體育教師楊晨參加深圳教育博覽會信息化展,當他們代表學校提出“雲手表”概念時,國內外教育人士將盧灣一小的展臺圍得水泄不通,楊晨被人流擠出展臺👩🦳🙋🏽♀️,徐旭的眼鏡被圍觀者踩壞。泰國教育部一名官員顯得很興奮,與他們討論“雲手表”如何應用到教學中😌。但是更多參觀者的問題是☘️,這麽好的教育理念究竟能否從技術上實現呢🤏🏿?
技術突破太難👵🏽,經費投入困難大🔵。正當“創客團隊”在兩難中沮喪時,時任上海市教委體衛藝處處長王從春了解後立即拍板🗓,表示大力支持學校信息化創新👨🍳。“沒有什麽比孩子的健康體質更重要🥵,如果‘雲手表’能夠提高體育課的效益,對提升孩子的身體素質有好處,這筆經費的投入就值得!”
為了盡快將理念變成實踐,吳蓉瑾與徐旭、朱旭明🙆🏻♂️、董楓多次前往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住最便宜的招待所,吃簡餐🫷🏿👩🏿🍳,尋找可能合作的科技公司。
去年10月的最後一次考察,激發了朱旭明的鬥誌😟,他和吳蓉瑾決定➝,不靠外援⚗️🤾🏻♂️,自費研發。此後的5個月,吳蓉瑾十幾平米的辦公室用一扇屏風隔出了一個功能區——“創客團隊”研發室,他們經常席地而坐,通宵達旦👨💻,加班的晚餐是從不換樣的生煎加牛肉湯。
從設計4稿電路圖,到6次打版👨🏻🦼👏🏻,再到主板成型;從三維建模再到平臺測試,他們打廢了兩臺3D打印機🧖🏽,單是打印表耳的洞眼就打了40次才成型,每打印一個需要兩個小時,朱旭明的手指燙傷🌒、起泡,傷痕累累。
“雲手表”發布會前夕,“創客團隊”的收尾工作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展示在“雲朵墻”上的100塊“雲手表”的表帶🧘🏽♂️,是吳蓉瑾一根根安裝上去的,熟練的程度禁不住令她調侃自己找到了一門副業🐆。
發布會的前一天,大家布置完會場,時間再一次接近淩晨。“一直看到教師們工作到半夜🙇♂️,謝謝大家為了孩子的辛苦付出!”家長們通過博客向“創客團隊”傳遞敬意。
“留下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
“雲手表”的出現糾正了一個存在已久的誤區。以往教師們認為🤦,學生體育運動後💳,由於精力流失會影響後面一節課的註意力😸,“經過我們在後臺分析數據發現,學生在後面一節課上的精力反而比運動前更集中”,曹成斐與楊晨表示🧑🏽🍳,運動激活了學生的腦神經,促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
“雲手表”的“偉大”顯然不止是服務體育課🟤,它還像生本教育的數據采集器🍍。某個學生在一節課的哪個環節開小差了🏊🏿♂️,某個學生對某門學科比較感興趣,教師從後臺數據中分析情況後可以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改進教學內容,並且協助學生製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戴著“雲手表”進入圖書館翻閱圖書的時候👶🏼,“雲手表”的感應器會自動采集信息🕰,向“彩雲後臺”報告孩子看英文版偵探類小說的時間最長𓀁🤘🏼。教師接收這個信息,可以為這個孩子設計專屬學習計劃🉑,提供給他感興趣的閱讀。
當然💁🏿♀️,這是基於未來的虛擬構想。發布會結束後,吳蓉瑾和她的團隊並沒有輕松下來🎱,朱旭明👰🏻♂️、林景明仍舊每天到學校做義工🙅🏼♀️,還有越來越多的誌願者被這個“創客團隊”打動,想要加入🐖。“雲隨行”二期與“雲手表”四代正在醞釀🧑🏼🚒,一場更具挑戰的技術升級等待著他們去完成。
朱旭明認為🥫,通過新一輪技術升級,每個孩子從進入學校到離開學校,整個完整的學習過程都會被“雲隨行”記錄下來📦。這是一種最真實的記錄🤰🏽。吳蓉瑾把它稱作“無意識記錄”📵,“它能夠使教育變得更加‘聰明’,實現個性教學與自主學習的融合”。
不想當“喬布斯”的校長不是好教師。在盧灣一小工作了十多年的吳蓉瑾在工作崗位上有過不少創舉:把平板電腦引進課堂,提出“雲課堂”理念,運用物聯網思維服務教學👨👨👧。完美主義👩❤️👨、追求細節、過分苛刻🧜♀️,完全以使用者的角度考慮產品的實用性…….喬布斯的性格特點在吳蓉瑾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雲課堂”頗受師生喜愛的重要因素。
現在,“雲課堂”是盧灣一小整體教學服務系統的統稱。它遍布在教室、圖書館👨🏻🎨、操場等角落裏的小小“雲朵”叫“雲隨行”🧑🏼✈️;實現場館兒童版解說的設施叫“雲劇場”🐦🔥;不用教師教,學生自己學會烹調的設備叫“雲廚房”;讓師生在課堂上及時互動👨🏿⚕️,生生合作交流的界面叫“雲課桌”🙍🏼;而“雲手表”是其中更新速度最快的項目。一切都是為了創造一個隨時隨地隨需的學習空間🎎🧑🏿🚒。
今年是“雲課堂”項目實施的第六年,“創客團隊”中沒有同時具有教育和信息化專業技術背景的人員,每個人都是邊幹邊學,吳蓉瑾說:“‘跨界’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也很累。升級不是利用已開發的產品完善更加多的功能,而是為了跟得上教師們不斷創新的教育理念。”
支撐著吳蓉瑾將“雲課堂”建設進行到底的離不開兩個人🐌🫄🏻,原校長程華和黃浦區教育局局長王偉鳴,“從他們身上我懂得了教育人總要為後人留下點什麽,我們選擇留下數據,留下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哪怕今天失敗了🧑🧑🧒,我們也做了鋪路石,告訴同行成功的起點在哪裏。”吳蓉瑾一邊說著,手裏一邊把玩著剛剛打印出的藍色“雲寶寶”——“雲課堂”代言人。(記者 郭瑞)
【專家點評】
“雲手表”不止是技術的運用,而是教育的革命。——同濟大學教授徐立雲
盧灣一小的實踐中體現了三種“雲”,一種是體現教育技術終端共享資源的“技術雲”,一種是充分體現教育實踐價值的“資源雲”,更重要的是“夢想雲”。——上海市奉賢區副區長倪閩景
看似“不務正業”的校長和教師們,恰恰在用每一天最微小的改變創造出學校進化的行進軌跡,“雲產品”正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學校正在開發並實施更適合學生需要的動態生長課程;而學校的運行方式將被“創客族”顛覆。——《上海教育》副主編沈祖芸
【相關評論】
技術造就獨一無二的教育
今年兩會期間,“創客”一詞備受關註🧍🏻♂️,頻頻出現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客”一詞來源於英文單詞“Maker”,意指不以盈利為根本目標,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目前,創客運動雖說是小眾的遊戲🧕🏼,但影響的行業卻不僅限於製造業👨🏽🦱,對教育⛎、藝術👨🏽🚒、服裝等行業也影響深刻。我們可以想見👕,在“互聯網+”時代🍫,技術被寄予變革教育的厚望,而盧灣一小的“校園創客”行動🤦🏻♀️,正在做出這樣的探索。
“校園創客”創出獨一無二的教育。盧灣一小的教學信息化不是應用已有的數字產品⚫️🧑🏻🚀,而是從一小學情出發🤎、從一小教師出發定製的“專利”,進而形成的一種“特需課程”👗。“創客團隊”的一切技術研發都具有教育屬性,不以發明者的意誌為轉移🏋🏽♀️。
“校園創客”創出基於數據的真實學情🧑🦯。當其他學生在運動🍼〰️,一個學生坐在操場上休息時,教師會認為他運動量不足⬆️;但其實“此時”休息的學生是由於“彼時”跳繩動作不規範,過多地消耗體能而感到疲憊💂🏿🔌。在課堂上,看似每個學生都在做練習題,但事實上,他們面對不同題目的表現狀態卻不同💺。“雲手表”、“雲課桌”向教師提供了學生心理與體征的動態數據😮💨,數據本身沒有價值🧑🏿🦱,但通過處理數據🍾,學校和教師可以得到信息。大數據面前,重新認識學情。
“校園創客”創出新型教學方式。“雲課堂”實現了資源的觸手可及👨🏽🏭,實現了對學生需要的了如指掌,當需要與資源在“空中”握手,未來的教育將發生巨大的變化🙎🏽。網絡化的學習🥣,會讓學生更加接近學習的真理。
面向未來的教學過程離不開互聯網,越來越多的教學都將借助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實現。未來的教育🪩,可以做到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從任何人那裏學習。但我們更要堅信的是,技術只是教育的一種手段,正如盧灣一小的“創客團隊”始終堅持的: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教育,而不是手段𓀗。(新聞來源:中國新聞教育報)